小课堂,大舞台

2020-03-01 18:29: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课堂,大舞台

——浅谈乐理教学和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课上的灵活运用 一位同行调侃道,“音乐课就是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姨太太‟,虽然„老爷‟喜欢,无奈也得受到„大太太‟的压制。”也许在众人看来说的是笑话,但也不乏一定的现状分析。虽然有“素质教育”的大旗为我们护驾,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目标为我们“导航”。但体制的“框框”、学业的加重,音乐课在领导乃至学生的眼中早已刻上“副科”或“小科”的印章,音乐课学与不学都已是无关紧要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对自己则必须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那么,“好好上课,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眼下的第一要务。

新课程标准在多处强调,“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那么,怎样找准音乐课的学科位置,让领导认可,让学生在感受、鉴赏的同时,愉悦身心、张扬个性;笔者在摸索践行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拙见,与同仁共勉。

一、在知识的浸染中歌唱。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新课程要求我们淡化双基,淡化识谱教学,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乐理教学,而是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我们农村的学生乐理知识储备基本是空白的。初中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乐理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想让学生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习乐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1、投其所好, 掌控“流行”。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很多同行和笔者有相同的感触:现在的孩子对流行歌曲的追捧热情空前高涨。那么,我们不妨投其所好,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从教材拓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热爱的歌曲成为我们剖析乐理的载体。例如:讲解四四拍的划拍图示,笔者大胆的尝试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曲调优美,舒缓。有“周董”的歌声带孩子们划拍,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地取材, 化繁为简。

我们现行苏少版教材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素材,例如:进行“节奏”教学时,苏少

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只要高兴就好》就非常适合,歌曲当中有大量的说唱部分,节奏疏密结合,把说唱部分作为节奏教学的谱例,有了说唱的铺垫,学生对于“八分”和“十六分”音符很容易就接受了。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要更新评价观念,不要去强迫学生“通”甚至是“精通”,只要孩子们愿意“知道”就可以了。所以节奏教学过程中概念性的东西不必要求学生一定明白“为什么”,会“拍”会“唱”可以表情达意就足够了。

3、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有些乐理知识在我们把它完整的呈现给学生之前,首先对它进行解剖。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构造和形成,这样可以将乐理知识正确地运用于理解感受、表演音乐的实践中。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中的《森林中的回声》,歌曲多次出现“渐强”和“渐弱”,如果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出现“mf”和“mp”,那学生最多也只能知道有它的存在,至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那一定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尴尬局面。用声音大小的对比先引出“p”和“f”也就是强和弱,那么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过程就是渐强和渐弱,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在,乐理知识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眼光、丰富的想象、灵性的思考、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在音乐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二、在个性的飞扬中歌唱。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聆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圆圈——○在学生的眼里可以是乒乓球,也可以是句号,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答案。因为他们有发现的眼睛、有创造的潜能。在文化日益繁荣的当今社会,在音乐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有一点颇浅的尝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合作意识选定为一个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教学。

1、预设平台,辅助创造。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这是罗曼.罗兰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初中生是一个充满

朝气的年龄段,他们的头脑中有创造的泉眼。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锦绣江南》中介绍民族拉弦乐器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乐器,课堂上居然有一个学生拿着竖笛对着各种高矮不同的瓶子发出的敲击声校对音准,用小石子和易拉罐做成的沙锤,用长短不同皮筋和尺子做成的拨弦乐器……学生动手了,也动脑了,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更激发其敢于创造的意识。

2、放飞想象,引领创造。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欣赏曲目《百鸟朝凤》,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绘画、表演等形式来描绘听到的音乐形象,在欢快热烈的音乐氛围中,学生兴趣浓厚,擦出了好多创造的火花。

3、诱发兴趣,激励创造。

“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教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变形记”环节。分别播放由“2005年超女”演唱的慢拍版《青春舞曲》、rap版《青春舞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歌曲演唱速度、力度的改变对歌曲情绪的影响。那么多学生们熟悉并喜欢的歌手使课堂达到了一个“沸点”,这时候笔者适时的加入了“创作”环节,“用你喜欢的方式演绎歌曲”,表演过程中有歌有舞,小组的合作精神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在心灵的净化中歌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渗透力量上胜过其他一切艺术形式。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它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有效手段。情感互动是音乐课的纽带,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了这条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音乐教学“以情感人”的教学目的。初中生骨子里充满着“叛逆”和“不屑”,教师的“循循善诱”可能也被他们解读为“教条说教”。而音乐却不同,它可以直至学生心灵,让快乐的更快乐,让悲伤地更悲伤。精彩的音乐,能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能让人的生活得到启迪。笔者在这个方面是颇有体会的。

1、歌声让友情更和谐。

七年级的学生进入到新的环境会有好多不适应,我们的音乐课在这一点上就可以充当一个媒介,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希望与你同行》第一环节就设计为同学间做自我介绍,有的同学还为音乐课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在“希望与你同行”的歌声中,学生脸上的陌生和拘谨慢慢淡去,快下课时,学生已经能在小组活动中打成一片了。

2、歌声让大爱更深远。

现在的好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有些学生的“大爱”思想意识淡薄,笔者在音乐课上做了一些“软化意识”的实验,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中的《爱心满天》。这些歌曲都是进行爱和感恩教育的优秀素材。笔者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加入了几处“灾难篇”例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让和平年代的他们直面灾难。把教材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中,有的孩子甚至留下了眼泪。这时候,教师什么也不用说,不用做,音乐已经代替我们触摸到孩子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3、歌声让意识更增强。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课题是《绿色的呼唤》。绿色,生命贯穿整个单元。教师在这里充当了一个“环境卫士”的角色,利用书本中的素材,带领学生“去植树”,去看望“受伤的丹顶鹤”,为“逝去的的女大学生”扼腕叹息,所有的情感和语言在几个音乐作品中诠释的淋漓尽致。这时候的“环保意识”犹如“春风化雨”一般流入学生的心田。通过歌唱,同学间相处得更好,更懂得关爱他人,环保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当然,在音乐课上讲“思想”,谈“道德”,一定要审时度势,根据教材的情境需要,切记走进了一种误区。用各种各样的媒体手段只为抓学生的眼球,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看客”;适当的“花架子”是锦上添花,一旦过了,就只剩“架子”,而失去“花”了。 因为我们毕竟是“音乐课”,而不是“政治课” 。

鉴于此,习惯把音乐课称作“唱歌课”的该无语了,小小的“唱歌课”里有广博的空间供我们一线教师去发掘,去发挥。借助音乐课,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浸染,个性得以飞扬,心灵得以净化。让音乐课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了无痕迹,

还需要所有一线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始终坚信“小课堂,大舞台”!

课堂小舞台,课外大舞台

小窗口,大舞台

小班组 大舞台

小社团,大舞台

小竖笛大舞台

”小舞台·大梦想“主持稿

大盒子小舞台教案

小乡镇搭出大舞台

小 作 文 大舞台

《大盒子小舞台》教学反思

《小课堂,大舞台.doc》
小课堂,大舞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