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至上》之观后感

2020-03-02 20:12: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真相至上观后感

整部影片紧紧围绕着几组矛盾展开,当矛盾一个接一个惨痛的发生在面前时,人物与自己的斗争,与外界力量的斗争显得异常的无力。然而还是最初的承诺(与“线人的承诺”)、最初的信念(记者神圣的职责)支撑着“瑞秋”一直走到最后,最终影片向我们揭开了谜底,真相是如此残酷,然而又让人觉得这一切的代价似乎都是值得的。

首先我们要理清影片中的几组矛盾,因为事件是由矛盾引发继而发展直至结束,矛盾贯穿整个事件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过程即是矛盾,矛盾即是过程,了解了矛盾才能从中领悟一二。

第一组:情报局对国家的忠诚(责任)与女记者瑞秋对“泄密者”的忠诚保护(承诺)。这组矛盾的主角都是“忠诚的守护者”,然而他们为什么却走向了无法解决的、完全对立的方向去。

我组成员对此的观点是:

有这样一句话:正义会相互协助,邪恶会自相残杀。而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另一个可能性:正义也会自相残杀。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正义是不同的。检察官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是正义的,也是守序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扮演着守卫的角色。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人民也必然会遭殃,这是个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女记者代表的是另一种正义,是一种美德,当美德受到了侵害,表面上也许不会有人的利益受损,但事实上受损的是全人类。

正义本身什么都不是,是你的信仰赋予它意义。女记者清楚她说出来并不会让任何人坐牢或者受到严重的伤害,她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两个字——承诺。而所谓承诺,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每个承诺都有它的价值。我们之所以守住承诺,是因为如果违背了承诺会受到周围人的不信任,使得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吧?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如果是这样,那么承诺不过是人们相互利用的工具,是魔鬼的契约!我们要保守承诺,应该仅仅因为——它是承诺。

片中的每个人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错的也许只是立场的对立。记者报道事实,保守秘密。检察官、法官司法公正,而且不乏人情味。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出悲剧?我想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是法律。法律永远是不完善的,滞后的。我并不是否认法律的作用,法治的确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但文明向更高程度发展时,法治的弊端就会体现得愈加明显。而我相信,人类社会最终还会走向人治和法治相结合的道路。

第二组:情报局要了解是谁泄露的真相与瑞秋一面是揭露真相,但要维护真相的揭露者。双方为了真相而付出彼此的不同的代价。当国家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在这种博弈下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赢家。

我组成员的观点是: 任何发展都是在付出成本和代价的条件下实现的。思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理应关注人的代价问题。个体既是一切人的代价和社会代价的最终承担者 ,也是人的代价的最主要形式。

人的发展是在现实的条件下 ,以现实而具体的形式实现的 ,是在付出必要代价的前提下实现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与理想中的新闻自由的距离应是早已看清。世上无绝对的自由,在言论自由时代亦是如此,我们只能尽量去维持这中间的平衡。要想坚持新闻的公正乃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必须要有人敢于出头,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真相至上》中的记者因揭露特工门事件而陷入纠纷,渐渐陷入绝望的她仍旧守着和线人的约定,没有将之供出。她守的不仅是对线人的承诺还是一份作为记者的道德底线,瑞秋的坚守,实际上也是给身为母亲的艾瑞卡带去了一份保护,艾瑞卡死后,瑞秋很是关注艾瑞卡的女儿,不单单因为这位孩子失去了母亲,而是她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促成了妈妈的离开,也在暗示我们,这个女孩是告密者。

往往在很多时候,个人都是国家和社会的牺牲品,即使真相存在,但是还是要付出个人代价,牺牲真相去维系社会的运行。

艾瑞卡身为特工身份暴露事件,作为一个个体事件本无关于美国整个情报系统的利益;而瑞秋紧闭双口,不透露消息来源事件作为个体事件也本无关美国媒体的整体权益。然而,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得媒体和国家机器的关注,看重的恰恰是其示范效应对整体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检察官必须对瑞秋穷追猛打,只为她说出一个名字,哪怕让她家破人亡。目的其实已经不在于让瑞秋付出代而 是一种以惩戒为手段的对外宣示,告知媒体,任何试图通过政府内部人探寻情报内幕,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也是告知情报部门内部人,如果试图将消息泄露出去,将会生活在如何惴惴不安的惊恐中。

关于真相价值几何,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国家利益至上主义者都会给出各自角度的诠释,本片中多个坚持职业原则的人最终却被国家被组织乃至大众遗弃,告诉我们的是这个社会秩序下,一些个体的抉择和代价,正是他们的选择在维系着这个社会秩序的平衡,他们永远有着冲突和调和,正是个人代价的付出,促成一个相对良性的社会体系在运转,他们的价值和牺牲理应被我们当做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非简单的新闻事件的符号去铭记。

第三组:情感与理性的抉择。一个真相毁了两个幸福的家庭。片中的艾瑞卡与瑞秋身为母亲,她们对家庭、孩子的爱胜过爱自己。她们明白为了真相有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作为记者理性的声音告诉瑞秋,绝不能说出“线人”。尽管瑞秋为此失去了她的家庭,失去了与她儿子朝夕相处的时间。片中的孩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相至上》似乎隐约的向我们表达出,母亲是不会背叛孩子的。在孩子的内心还是一个纯洁的世界,未被世上的尘埃所污染之前,她们是孩子的守护天使。

我组成员的观点是:

片子的最后告诉我们:小女孩无意中泄露了当特工的母亲艾瑞卡的秘密,居然是记者瑞秋的第一手情报来源,而小女孩是她一直保护着的线人,这实在是令人震惊。

瑞秋出于记者的正义感在报纸上刊登了涉及了美国政府一次相当不光彩的行为的新闻报道。但在自己因此而陷入一些列麻烦中的时候,她以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为由,拒绝说出提供资料的线人是谁。作为一个记者,她不仅必须对读者负责,报道事实,即使涉及政府不光彩的行为,还必须誓死捍卫线人的安全。

同时,她又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在面对不能与儿子相见的折磨,默默咬牙抵抗压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保护线人与亲情的面前毅然选择了保护线人。虽然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小女孩的母亲被暗杀了,她陷入自责中,而自己又遭到丈夫的背叛,家庭支离破碎„„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布瑞秋依然坚持捍卫自己不泄露线人资料的权利。最终又是出于爱,她甘愿被监禁两年以换取见到儿子的机会。“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牲用”这句不雅的话 ,据说能很好的诠释新闻从业人员的艰辛。但其实远远不够,记者还应该有如布瑞秋一样的牺牲一切捍卫真相的大无畏精神。

西方世界向来标榜“人权”,可是连被誉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仍然被美国政府以泄露国家安全机密为由扣押了300多天,之后布瑞秋还被监禁了两年,以换取国家的“颜面”。布瑞秋初被监禁之时,尚且有追踪报道布瑞秋的相关事件,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府的压力,慢慢地再也不报道了,就连布瑞秋的东家——《太阳报》亦是如此,只有瑞秋一人在坚持着。由此可见,记者真正作为“无冕之王”还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

片子里让人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我单说一点。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片子反映出来的美国社会对于原则这个词的理解。很多美国电影都在反复强调原则和个性这两个意识形态,从这些电影中我仿佛感觉到这两个词语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美国人的思想根基上。我认为这是美国强大而富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充满着个性与原则,理性与感情相互交织。太阳报专栏记者瑞秋、被曝光身份的特工艾丽卡、政府派来的特别检察官帕顿、为瑞秋辩护的大律师阿尔伯特、太阳报法律顾问艾弗尔、主审法官霍尔...他们的一切作为都遵循着自己的原则,无论对手是正义还是邪恶,是强大还是弱小。当他们相互交锋的时触碰到自己的原则的时候,哪怕自己心中有敬佩、有疑惑、有恐惧、有怜悯...他们都会奋起捍卫自己的原则,无情地攻击对手,无论付出任何代价。

片中主要突出的女主角瑞秋就是典型的代表,她的辩护律师阿尔伯特最后都被她感动,给她做了精彩的陈述,“...对于真正伟大的人来说,人和原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另一个重要角色,无情的特别检察官帕顿,是一个高效、精明、冷酷的猎人,而他却一直同情并敬佩着瑞秋,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瑞秋无情的逼供。因为他和瑞秋一样是一个恪守原则的人。对于瑞秋来说,不供出自己的线人是自己原则,而对于帕顿来说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的人就必须得到惩罚。

还有就是相当精彩的结尾,瑞秋舍弃一切来保守的秘密:那个神秘的线人。虽然戏剧性的成分较重,时光上还有一个专门的帖子对其批判,但我却觉得这反而体现出编剧对整部电影的精心设计,斟酌到每一句台词。正如开篇的那段文字,“这是一个从真实事件中得到灵感而虚构的故事...”电影作品反应的意识形态来自真实的社会,具有相当的思考价值。

一个人没有了原则就会慢慢堕落,如果人人都没有了原则,整个社会就会堕落。

而在目前中国,你想要坚持原则就得比瑞秋付出更惨痛的代价。你愿意恪守你心中的原则吗?

真相至上》观后感

《真相至上》观后感[全文]

《人民至上》观后感

人民至上观后感

人民至上观后感

人民至上观后感

《生命至上》观后感

《绝望真相》观后感

再现真相观后感

钓鱼岛真相观后感

《《真相至上》之观后感.doc》
《真相至上》之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