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精神

2020-03-01 18:49: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抗震精神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西方一些新闻媒介曾说:“唐山从地球消失了”。然而,让世界惊讶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预言发展。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拼搏进取,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震后第一个十年,我们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震后第二个十年,我们积极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七五”时期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八五”时期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跨入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个十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狠抓第一要务,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目标,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抗震救灾和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抗震精神”是党的历史先进性和时代先进性相结合的必然体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弘扬抗震精神,就不可能有繁荣美好新唐山的今天。

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抗震精神。公而忘私,就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在地震发生后,无数的党员群众从废墟中爬出来,不顾家人的安危,自发组织起来,救人、保护国家财产。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的心血献给了唐山的恢复和发展。患难与共,就是心系群众,同甘共苦。在地震灾害面前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患难真情。在震后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数十万唐山人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同住一个抗震棚,组成一个大家庭,互让一碗水,分吃压缩饼干,一起照顾伤员,患难与共。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改革发展乐章。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在毁灭性的大地震面前,唐山人民不是捶胸顿足地哭泣,而是表现出了从来未有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不屈的抗争。残酷的命运和无情的灾难,铸就了唐山人坚强的性格,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困难挑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震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生产了“抗震瓷”,种上了“抗震麦”,使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于争先。唐山人民素有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优良品格,无论是在与震灾斗争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正是有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抗震精神,唐山各级党组织和大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战胜灾难,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灾难中的日日夜夜,那些坚守、自信、担当,那些真诚、善良、博爱,想阳光照亮了天地,温暖着人心。灾难,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看到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将这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抗震精神

弘扬抗震精神

抗震精神演讲稿

优秀演讲稿:抗震精神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抗震级别

抗震设防

抗震复习提纲

抗震心得

抗震纪念碑

《抗震精神.doc》
抗震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