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2020-03-02 07:47: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改革是放权革命而非分权游戏

无疑,大部制改革是此次两会的重头戏,早在两会前各种版本的改革方案就传得沸沸扬扬,关注和猜测的热情比“人事安排”还高。人们之所以关注此项改革,一是这项改革涉及部委的调整,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相比那些抽象的理念,部委调整是最具体、最看得见的改革;第三,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第一个大动作,由此可能窥见今后的改革走向。大部制改革方案10日出炉,动作不算大,也不算小,与人们的预期和猜测并无多少差别。

媒体的焦点,多集中在这一次的改革:撤了几个部委,少了几个正部级机构,组建了什么新机构,谁成了“末任部长”,新机构设立后的人事安排,原机构的人员安置,谁家欢喜谁家愁,哪个部门的权力大了哪个权力小了,等等。这些信息,确实是新闻,也是公众急于想知道的。但这些都只是浅表层的新闻,最深层次的问题并不在此。

很多人都把这一次的大部制改革看成是部委之间的权力重组。其实,这一次改革并不是部委间的权力重新分配游戏,而是一次放权革命——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民众放权。这个问题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马凯在对机构改革作说明时说得很清楚:这次改革,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认为,本次机构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放权。

减了多少个正部级机构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向社会放了多少权。大部制改革,不是让这个部委权力更大,那个部委权力更小,而是系统地向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干预,市场能调节的交给市场,社会能自治的交由社会,地方能管理的交给地方。

比如公众关心的铁道部被撤销,某些职能机构并入交通部,并不是将原属于铁道部的权力转移给了交通部,形成一个拥有更大权力的部委,而是实行市场化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这是向市场放权。

还有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的合并,并不是将两种权力相加形成一个权力更集中的大部,不是1加1等于2或大于2,而可能是小于2。因为两个机构合并后,很多权力将放给社会。马凯也谈到一些部门职能越位、缺位问题依然突出,不该管的管得过多,一些该管的又没有管好。机构改革,很大程度就是革政府自己的命,放弃那些“不该管的”和“管得过多”的,集中力量管好“该管的”和“没管好”的。

还有其他职能机构的调整也是如此,都集中于“放权”而不是“分权”,从体制上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而不是在部委间分蛋糕。比如要“减少投资项目审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要“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在民政事务上的改革也是如此,要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应有的改革方向。如果改革仅仅是在部委间分权、在官员间平衡,变成部委间的权力博弈,而不是向市场、社会和民众分权,还可能滋生出更多的问题,改革只是在原地转圈圈。

《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曾如此描述机构改革阻力,“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朱镕基说,1997年年底,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坐着谈话使朱镕基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可以想到,这一次的机构改革也一定不容易,改革就是政府要拿刀割自己的肉。中国需要这样自我割肉和刮骨疗毒的改革勇气

普及法治话语训练法治思维

“法治中国”是13亿中国人共同期盼的法治语境的“中国梦”。作为一贯关注“两会”的法律学者,笔者欣喜地发现,“法治”越来越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基本共识,“法治话语”越来越成为“两会”流行的“普通话”,“法治思维”越来越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习惯思维。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论断。五年来,历次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记者统计发现,在2009年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有45次谈及“依法”。五年间,政府工作报告用45次“依法”为建设法治政府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此外,“法律监督”首次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法律监督成为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手段。

法治话语应当成为向领导干部普及的“普通话”。记得不久前,四川新任省长在就职发言时声称:始终把法制放在心中。四川省省长魏宏与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并发言强调,“我将始终把法制放在心中,忠于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常委会的工作监督,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长期以来,领导干部的演讲往往满篇政治辞藻、通篇政治口号,而魏宏省长蕴含“法治话语”的演讲的确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成为新闻的题眼。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笔者认为,既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也要提高领导干部多说“法治话语”的能力。让领导干部多说“法治话语”,这既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在领导语言上的具体体现。

坦率地讲,长期以来一些领导的讲话、报告官腔十足,动辄引用领导观点、红头文件,鲜有引用宪法条文和法律原则的,鲜有运用法律语言的,更遑论引用经典的法律格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法治语言是法治思维的载体。“法治话语”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一脉相承。“法治话语”在公共话语体系的缺失,凸显的是法治素质的堪忧和法治信仰的危机。究其

原因,还是因为不少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缺乏“法治语言”的训练,自然对法治话语和法律语言有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

法治话语、法律语言,从来就不是法官、检察官、法学家等的专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应该成为全社会通行的“普通话”,在“两会”这种参政议政的重要场合,代表委员更要多讲法治“普通话”。我们要不断丰富法治话语,更要不断普及法治话语,让法治话语像普通话一样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体到普法上,既要普及法律知识,也要普及法治话语和法律语言,包括一些经典的中外法律格言。

“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培根的这句千古名言,不知启迪了多少国人关于司法公正的理念。“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伯尔曼的这句名言如今连不少法律圈外的人都知晓并经常引用。“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这句在法律界经常引用的法律名谚生动彰显了程序正义和司法效率的可贵。“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的这句至理名言每次品味都有震撼人心之感,这其实就是民法的精神啊。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领导干部、代表委员都要自觉抵制那些官僚习气、独断专行、不负责任的人治话语,少喊空洞的政治口号,多说文明理性有责任感的“法治话语”。全社会要培育一个文明理性的法治话语环境,营造倡导说法治话语的氛围,让“法治思维”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各级领导干部的习惯思维,让“法治话语”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全社会的“普通话”。

“法治中国”的中国梦令人神往,而在全社会普及“法治话语”和训练“法治思维”尤为必要,希望“两会”代表委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自觉担当起这一任重道远的法治使命。

民生发展与机构改革

与5年前环境保护部的升格成立,鲜明指向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一样,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目的则是为了更加利民与便民。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整合海警、渔政等职能,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是国计,同样也是民生,是战略所向,亦是民生所指。说到底,民众的关切,即是机构改革的重要考量。

交通品质,是重要的民生诉求。人们所以诟病“铁老大”,就在于它制约了百姓出行的更多更高诉求。诚然,像春运这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巨大考验,但并不意味着“春运难”等难题就完全无解。从体制设计源头上理顺,就是化解的一个有效办法。

我们不能否定铁道部的历史贡献,但在海量人口全国范围内流动加速的大时代背景下,把铁路的政策规划、监督管理、建设、运输经营全部交给一个部门,必然导致其力有不逮之势。同时,一边是行政权力,一边是企业经营,鱼与熊掌如此兼得,最终只会制约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失去应有的

生机与活力。由此,推行铁路政企分开,乃是因为铁道部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众的期待,如此才能最终助力国家前行。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健康,这正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一个鲜明时代特征。这个健康,则日益凸显一种大健康理念,从食品、药品到计划生育,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民众对大健康的诉求,从管理体制层面理顺,对接民众需要,即是机构改革的价值所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分别组建、整合各相关职能,既体现了这一价值导向,也使大健康的改革方向更加清晰。

民生需求与民众关切,涉及衣食住行玩乐用各方面,很多民众感觉不舒适、不方便的背后,乃是多头管理在作祟。所谓九龙治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意义上,根据民众社会生活各层面的方便、快捷、顺畅、质量等需求,及时调整机构设置,也是改革的题中之义。国家新闻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组建,国家能源局的重新组建,深刻表明了这一点。

改革未有穷期。上层建筑总是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机构改革总是需要更多地适应民生诉求。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作出新调整。因此,寄望一次机构改革,就能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紧扣服务民众的宗旨,如何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有体制机制的源头理顺,有管理运行的更加以人为本,才有民生福祉的更多实现。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doc》
学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