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课堂的实践及问题分析(材料)

2020-03-02 08:33: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讨论式课堂的实践及问题分析

吴大雄 张灿英 朱海涛

(青岛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 要] 讨论式课堂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设置不同的实施方案,对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实践结果表明,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本文在充分肯定讨论式课堂的正面效果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讨论式课堂 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Practice and Problem Analysis about Discuion Cla WU Da-xiong, ZHANG Can-ying, ZHU Hai-tao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6042) Abstract: Discuion cla is a hot iue in the reform in high education.In this article, teaching effect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discuion cla have been studied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pla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uion claroom teaching mode can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qualities such as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expreion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require some supporting measures.On the basis of fully affirm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discuion claroom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Discuion cla; teaching mode; high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一、引言

作者简介:吴大雄,1971年生,男,广东人,博士,副教授。 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高校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效果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1-3]。传统的“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证明存在诸多缺陷,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听讲和学习。这方面的证据很多。最有力的例证莫过于最近让大多数高校教师头痛的“玩手机”现象:学生上课不喜欢往前坐,占据教室靠后的位置,上课大部分时间低着头看手机。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教师在兢兢业业地讲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在听。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有人发出了质疑:高校教师开展了那么多教学研究项目,怎么就没有一个能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当然,这种现象可能会有很复杂的原因。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注意到的,就是“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排除少数教师有着高超的授课艺术,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讲得妙趣横生。但是对于大多数教师,这种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广大高校教师努力尝试的方向。其中,讨论式课堂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教学模式之一[4-5]。讨论式课堂因为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理论上可以解决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二、实施方案及效果

(一)实施方案一:

提前一周预告下次课堂的讲授内容,给出若干将要讨论的问题,请学生课后进行预习准备。预习可以依据教材,也可以依据网络或者相关专著和期刊论文,还可以独立思考,什么都不依据。预习要求是对该问题形成看法并且能够解释清楚。课堂讨论方式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由其中一位学生对某问题进行阐述,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质疑和补充,教师负责主持和引导。

课堂效果:经过几次课堂实践后,发现确有少数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对所学问题形成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探讨,逐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且能够由此问题而扩展出其他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超出了本课程所能解决的范围。对于这部分同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无疑是很成功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能够阐述问题并展开讨论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当采用不指名方式提问时,主动阐述问题并参加讨论的总是那几位学生,让人感觉整个课堂就是教师和其中几位学生在讨论,而其他学生只是围观。时间长了,那几位学生也觉得尴尬,就不太愿意主动站起来阐述问题了。如果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提问,那么最常见的结果是该学生翻开教材,找到相关的描述,照着课本念一遍。当要进一步引导他展开讨论时,大多数学生总是茫然没有反应。有的学生甚至一上来就回答说没看懂,或者最近忙,来不及看。

(二)实施方案二:

预习要求和方案一类似。所不同的是,在预习过程中,要求以寝室为单位,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推举一名学生为代表,在课堂上阐述看法,然后寝室中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阐述。在此过程中,其他寝室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所有寝室代表阐述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课堂效果:多数寝室的代表能够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较为认真的阐述,但是也能看出有的代表明显在敷衍。不同代表对问题阐述的深度差别较大,有的代表能够就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探讨,但是有的就只能泛泛而论。代表阐述完毕后,同寝室学生提出异议并进行补充阐述的情况很少。一个寝室的代表在阐述时,其他寝室学生提出质疑并发起讨论的情况很少发生。基本上是各寝室代表依次阐述意见,其他学生保持沉默。对于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大多数学生反应不热烈,常常需要指名回答问题。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每个寝室所推举的代表差不多每次都是同一个学生,其他学生表现并不热心。

(三)实施方案三:

预习要求和方案一类似。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课堂上采用现场分组讨论的方式。先由教师把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将整个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7~8人,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为代表阐述看法,小组中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阐述。在此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所有小组阐述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课堂效果:课堂气氛明显比前两种实施方案要热烈,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参加到小组讨论中来,教室里一度人声鼎沸。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只是坐在一旁听,个别学生甚至拿出手机来看。小组讨论似乎并不能深入开展,一般在几分钟之内热烈程度就会很快下降,假如不能及时引导进入阐述环节,小组内正在进行的话题就会漂移,有的小组成员之间甚至会开始互相调侃、开玩笑。进入阐述环节后,情况和方案二类似,只是分析问题的深度反而不如方案二。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归纳成几个主要问题,并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时分配困难,无法完成所有教学内容

笔者所讲授的专业基础课有详细的教学大纲,不是按照讨论式课堂的模式来制订的,而是依据传统的“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的。其实高校里常见的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教学大纲里详细规定了在指定的课时里要完成哪些内容的教学任务。按照目前大学的授课模式,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间是很有限的,不会像中学那样反复讲解。要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所有的授课教师来说都是不能大意的事情。常常听到有教师在抱怨课时太少,难以完成预想的教学内容。现在如果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部采用讨论式课堂模式进行授课,那么要完成原来大纲所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讨论式教学处理同一个问题的时间,常常是数倍于传统教学模式。况且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还需要花时间去发动、鼓励学生讨论问题。此外还会有相当部分的学时在冷场和沉默中消耗掉。因此,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与现行教学大纲在学时分配方面的不协调是系统性的,并非课堂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教学大纲里选出部分教学内容,增加相应的学时以满足讨论式课堂的需要。但是,这样也不可避免地要求压缩其他教学内容的学时。当然,也可以保持现有大纲的学时分配不变,而从每部分教学内容里选取有限几个问题作为重点进行讨论,其余内容让学生自学。但是这样一来,大部分教学内容将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学习。就目前的情况看,学生课后自学的效果不容乐观。

(二)有效截面小,学生收获两极分化

有效截面是专业课里的一个专业术语,这里借用来指学生中能从讨论式课堂中受益的比例。从前面所描述的课堂效果来看,只有少数学生因为认真预习,积极参加讨论,善于思考问题,因此通过讨论式课堂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表达能力、学习习惯、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能有所裨益。但是这仅仅是少数学生能够受益,大多数学生从“满堂灌”式课堂的听众变成讨论式课堂的观众,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好处。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式课堂与大班教学的矛盾。笔者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同专业的两个自然班一起上课,共68人。这样的教学班规模应该说是高校课堂里最常见的。在上述的第一种方案里,一个教师引导68人的讨论式课堂,常常会演变成一个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讨论课堂,其他学生都在旁观。即便教师可以从旁观的学生中指定某人进行讨论,每个问题也不可能容许太多的学生阐述意见,否则时间根本不够用。因此,讨论式教学最适用的是小班教学,最好学生总数在10人以下,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大部分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作为授课教师,在讨论式课堂中最感到无奈甚至沮丧的是多数学生不积极发言,虽经反复引导和鼓励,积极参与讨论的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其余学生大多选择沉默。即使被指定出来发言,也总是进行十分简短的陈述,极少能够展开讨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兴趣参加讨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肯定不会像时尚话题那么有意思。倘若学生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是不会积极主动参加讨论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无论是采取何种课堂教学模式,只要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因为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手段和工具,需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加以充分利用才能有效。甚至可以反过来说,一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未必一定要改。学习动力的问题是个大难题,不是本文所能分析清楚的。只是让笔者困惑的是,中学生对他们的教学内容也不见得感兴趣,可是他们还是拼命地学。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于高考的压力,他们知道必须拼命学才能赢得高考。即便他们想偷懒,家长也不能答应。可是大学生有就业的压力,理论上他们必须拼命学才能赢得就业。何以他们会松懈偷懒,而家长也竟然可以不管?难道说大学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其实不是他们就业所必须的,所以他们没有必须学好功课的压力?还是说这样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传递渠道出了问题,学生和家长都感觉不到?可能有人会问,那不是还有考试吗?难道考试不可以成为驱动力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只要是诚实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承认,严进宽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现状。我们的就业率是虚高的,毕业率则更高,考试作为学习驱动力的作用被弱化了。

造成学生积极性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讨论问题的习惯,不能适应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模式。他们在中小学阶段习惯了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遇到问题直奔标准答案,追求短平快,不喜欢多生枝节的思考。他们也不习惯互动和讨论,因为高考不要求,中小学就不会花时间去培养。在讨论式课堂上,他们还是习惯于被动地看和听,不习惯于主动发言表达意见。遇到提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翻书,找到明确的答案就念一遍,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回答不知道。因此,要发挥讨论式课堂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表达意见的习惯以及其他各项与讨论式课堂相适应的能力。这项工作应该在新生入学就着手进行,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以习惯的养成为目的,而不是以讲授具体知识为目的。经过必要的训练以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后续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顺利开展。

(四)自学和预习环节难以有效监控

由于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是有限的,而讨论式课堂相对比较耗时,所以必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即便是拿到课堂上来讨论的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然而,课堂上能够被提问到的学生毕竟很有限,而学生又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势必造成教师无法掌握大多数学生的自学情况,因此也就无法依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其中不排除一部分学生认真预习并且深入思考了,可是因为不习惯于主动发言,教师也无法了解他们的自学情况。偶然被提问时,这部分学生是可以给出较为满意的答复的。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根本就没有花时间去自学或者预习。这两部分学生各自所占的比例是任课教师目前难以准确把握的。当然,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建立课程网站,要求学生看视频,做练习,从而监控学生的自学情况。可是前提是学生愿意进入网站自觉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那么课程网站做得再好,也不会比游戏和电影的吸引力大。如果强迫学生完成自学任务,那他们就一定能找到应付的办法蒙混过关,结果只能是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歪门邪道上去。可以这么说,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实也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的。一旦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动力,监控学生自学情况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四、结论与展望

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确实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尝试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状况,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还有若干不能适应的地方,不宜急于一刀切地铺开推广。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逐步为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要修订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使得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与讨论式课堂相适应。要积极探讨灵活的分班制度,使得小班教学成为可能。要尽早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习惯,以适应讨论式课堂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深入发掘根源,找到解决办法。解决了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王义遒.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3):4-14.[2] 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1-8.[3] 闫震普.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4] 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5] 秦宣云,李军英,郑建梅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5):95-96.

课堂讨论实践报告

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讨论式教学方法如何引入课堂

参与式课堂实践教学反思

课堂讨论

讨论式教学法

案例分析重点讨论问题

问题、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浅析

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设计

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分析报告

《讨论式课堂的实践及问题分析(材料).doc》
讨论式课堂的实践及问题分析(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