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2021-08-1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 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 (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 (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3、学期小结,资料规整

推荐第2篇:问题式教学法

摘要】 依照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我常采用问题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采用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老师设问题 学生思考解决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设置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讲解与点拨,当堂训练后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的新式教学法。由于这一教学法的开放性,很适合现在正在进行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我在教学中也努力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改革,现将我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做法阐释如下。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细致分析,细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应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并下发给学生---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教师巡回提问学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引导与讲解---对学生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寻求正确的解答---教师总结---教师给出针对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训练---教师讲解巩固---课后师生再进行反思。

二、问题式教学法对问题设置的要求

1、问题的设置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疑难点设置问题,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2、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也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3、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确实有能力解决。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

4、问题的设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忘我,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解问题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回答为切入点,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予以深化,切不可撇开学生回答的内容,只顾自己解答问题。

2、教师讲解要注意在充分引导的基础上予以阐发。引导是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做法,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强加给学生。

3、教师讲解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总结概括性。学生的回答毕竟是自己的日常语言,而学科语言对准确性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语言予以提炼,以使它更精练更准确,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周密性的作用。

4、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他们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对较容易的问题教师可不必讲解、或一提而过;对一般及较难的内容则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启发等方法来解决;对难题通过课堂教师指引,课外阅读参考书等途径来解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即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同时还要对重要问题、基本问题进行强调或讨论.以加深印象。

5、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而鄙视或打击学生,要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同时人格上也得到健康的成长。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主动思考,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7、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潦的总结。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全、过细,而且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当堂训练后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问题式教学法”的灵魂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

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一种互相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重新生成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推荐第3篇: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与高效课堂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 第一步: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第二步,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的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 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

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三步:充分解疑、总结收尾 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如何使问题式教学法落到实处

一、问题的质量是关键。

二、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

三、问题要切中要害,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掌握了问题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导权,掌握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使问题成为课堂的推进剂,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知识得到了掌握,知识体系得以形成。 下面以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例做以说明。

推荐第4篇:试论问题式教学法

试论“问题式”教学法

【摘 要】新一轮国家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问题的探讨,对问题的探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离开了对问题的探讨的素质教育是空中楼阁,虚无飘渺。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实施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激发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新一轮国家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新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对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回答,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效。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问题的探讨,对问题的探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离开了对问题的探讨的素质教育是空中楼阁,虚无飘渺。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实施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取知识——这就是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是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不懂的东西”、提出“不懂的东西”、分析“不懂的东西”、解释“不懂的东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就是以问题导向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教”的角度而言,教师应根据教材设置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的“问”,尤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从“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能否发现“不懂的东西”——问题,发现什么

1 样的问题便成为其创造力水平的标志。

三、“问题式”教学法的意义

思索总是以问题为对象的,学生只有在面临问题情境时才会激发思维。“问题式”教学法被引入课堂后,有效地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弊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问题式”教学法的原则

“问题式”教学法的原则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二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面貌。“问题式”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能够确保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要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检查与督促,才能对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问题式”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要求备课时作创造性的劳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围绕教学重点设问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设计出以下问题:①木工师傅在做椭圆形桌子时需要在木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椭圆,你知道木工师傅是怎样画椭圆的吗?②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木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木板上慢慢移动,笔尖滑动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再让学生利用教具做演示实验。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生动、活泼。

2、围绕教学难点设问

当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与新数学知识的连结时,这样的

2 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知识难点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设计出以下问题:①计算:1+2+3+„+49+50+51+52+„+98+99+100,通过仔细观察,你能否找到某些简捷的计算方法?讲评时,顺便说出小高斯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你能找到简捷的方法计算:(1+2+3+4+5+6+7+8+9)+(9+8+7+6+5+4+3+2+1)吗?③怎样简捷计算:1+2+3+4+5+6+7+8+9?④你能用解答第三问时发现的方法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1a2a3an2an1an吗?解决了这些问题,公式也就推导出来了。由于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因此,达到了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围绕知识目标设问

设问要紧紧围绕实现知识目标这个中心,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提问:①买一张含4位号码的福利彩票,你能算出中奖的机会有多大吗?②7个人排成一列照相,人人平等,你能算出共有多少种排法吗?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要立刻转入正题,告诉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你就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了。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那两个问题,就会脱离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4、围绕能力目标设问

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这要求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又要从不同的角度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从如下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①将“小于F1F2”改为“等于F1F2”,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将“小于F1F2”改为“大于F1F2”,又是怎样的情形呢?②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③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④去掉“平面内”这个限制条件,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图形呢?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平面内”以至整个概念都有了较为

3 深刻的理解,学生还惊喜地发现了“双曲面”,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5、围绕学习主体设问

学生是学习主体,问题设置得好坏最终要通过学生来检验。设置的问题最好能使多数学生经过较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得出正确答案,或者“跳一跳能摘到”,则教师的提问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因此,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合作交流或教师点拨后也能答出为准则。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原则、方式和技巧,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应该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必备技能。当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过“问题式”教学法,只是不够留心罢了。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推荐第5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新课程,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新课程在我省已经实施近四年,但我们通过随堂听课,与广大教师和学生座谈交流了解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较大转变,教学行为有很大改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够协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很充分,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在调节教学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讨论式教与学法”教学模式。

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开发学生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中开展问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探索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取得了一些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鸦片战争》一课中,传统的教学问题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情况怎样?2.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3.林则徐怎样禁烟?4.鸦片战争的经过怎样?5.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而也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改为这样的问题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2.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4.“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史论结合”,既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

因此,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之中。教师通过点拨示范,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指点迷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启动思维,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为此,教师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有明确指向的诱导、点拨、示范,实现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高中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我采取了自学―(学生)提问―解答的方法教学。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令人刮目相看,诸如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到底有哪些?2.古代农业政策?等。这些问题都透视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的设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问题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和较高概括性。一个“好问题”应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理解和掌握后提出的,应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学生领会要求。如果题目偏离教材过多,设问过大,涉及的内容过多,学生将难以把握。如教师在设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时,如将其分解为金融问题、工业问题、农业问题、失业问题,不仅切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又能化解问题难度,也使问题明确而具体。

问题设计要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好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答案是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应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但同时又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置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教师也可以通过铺垫降低问题难度,帮助学生解答。

问题设计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重要因素。即使教师设计的问题本身质量不错,但如果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学生未必积极参与,这将大大降低课堂的效率。因此学生兴趣是教师设计问题必须考虑的因素。如在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中叶,处在农奴制下的俄国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如果你是当时俄国的一位考察员,你在进行社会考察后将如何回复亚历山大二世?”通过将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专题式课程结构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跨度大,头绪杂,因此,设问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既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专题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的界限,放在一起进行设问,使问题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时可以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设问;而在讲述《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时联系必修Ⅰ《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形成因果联系。

结语: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老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使教学模式走向教条化。问题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也应遵循问题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这样才能使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焕发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推荐第6篇: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优秀)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品课教学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可以较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等。

讨论式教学法能有效改善思品课的枯燥乏味,却给广大思品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思品课这门学科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一,很少有学生会像学习语数外那样自己进行预习准备工作,因此讨论前的准备主要还是由教师布置和展开。思品课是社会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想要通过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大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的。

一、教师应该仔细阅读研究教材,搜集相关时事资料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准备教案、板书讲课和写出答案及讲解的流程,而是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初中思品教材尤其是九年级教材几乎每年都随着时事的重大革新而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汶川地震的案例,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要求等陆续加进初中思品教材中,初中思品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观点—论述—事例论证—问题思考”的呈现方式,而是活动在前,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教材的理论性减弱了,实践性增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同时,思品学科是有一套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难度,逻辑的严密性受到挑战。因此,教师既要落实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知识结构,又要使课堂活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讨论式教学法的“新”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与探索性。教师在选择讨论的问题时,一般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讨论有广度性、深度性和创新性。思品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时代嗅觉,关注每天的时事新闻,特别是通过研究国家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发生变化,将这些时事内容与思品课教材教学相联系,为丰富讨论式教学的素材和议题做好准备。

二、教师要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讨论形式

一节课讨论时间、座位的安排和讨论形式是全班性或是小组性的或是同桌讨论,这都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都是灵活的,且都是促使讨论式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达到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讨论素质的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接受能力等情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平时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光靠思品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因此,思品教师从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和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总体上在哪些能力上表现得较强,哪些方面比较弱,在思品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该班学生的优点,利用这种优势让他们体会到讨论式教学的乐趣和成果。比如A班学生表达能力强,那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大力表扬和鼓励;B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那么教师对于该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创新就应该有所设想、有所准备,讨论本来就是开放性的,学生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是正常的,教师只有课前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多阅读资料,做足准备,才能很好地应对。总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详细了解才能掌控讨论的节奏,真正达到讨论目的。

三、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

讨论题目和讨论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一次课堂讨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一般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四种问题:一是题目设置过于简单,不值得讨论;二是题目设置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没法讨论;三是问题设置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不想讨论;四是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题目时应该努力做到把讨论题目具体化、明确化、层次化,可以有意将讨论内容设置成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设置那种使学生必须在经过集体的努力后才能较好地得出结论的议题。互联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杂志、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与动态。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讲,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点来源于实际生活,尤其是时事政治。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热点实例为话题,逐步导入讨论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讨论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只有讨论学习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思品学科不是一门没有用的学科。比如第九课《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课,主要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民主权利,教材中设计了“我们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这一活动,再结合昆山当地特别是学生所在的周市镇的人大代表选举情况,经过讨论学习之后,学生不仅将课程内容牢固记忆,了解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而且了解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选举形式,还意识到了这些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

四、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总结和思考课堂讨论的成败经验

教师只有注意积累课堂讨论的成败经验,才能为下一次更好地实践讨论式教学提供依据和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课后反思就成了讨论式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教师一是对课堂讨论前期准备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布置了讨论题目后,学生不知所措、无话可说,不能很快地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下一节思想品德课要学什么,要讨论什么问题,要准备哪些材料……课前根本是一无所知。学生没有相关的体验,没有事先搜集相关材料,匆忙上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二是对所选讨论主题的反思,讨论议题的难易度是否合理设置了,有没有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讨论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吗?三是对讨论过程的反思,讨论时课堂秩序如何,讨论有没有效率。班级中所有或者说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环节吗?讨论的过程是不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有没有思维的进步和收获呢?

显然讨论式教学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准备,如果每次上课师生都花很多时间准备,并且还需要有充分时间进行讨论,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时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灵活地将讨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

推荐第7篇: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课堂讨论有多种不同的形式:1.同桌讨,2.小组讨,3.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什么是小组讨论呢?

小组讨论是指在一个班里,把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由三至5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上课时稍加变动传统的座位排列顺序:相邻的前后几位同学分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交流和讨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互助”、“合作”、“合群”、“民主”以及求是,求真等道德观念与时代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适时组织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却容易流于形式,优生包揽了发言权,给听课者感觉只是场面热闹,并还有起到真正的讨论效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策略问题。要使课堂讨论能正常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充分准备,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1.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正确认识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及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过程的安排。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师生单向或是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些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改深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展讨论的关键。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组的成员间必须团结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互帮互学,在讨论时,要创造友好、平等、认真和协商的气氛,使每个人都乐于发言、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3.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地讲,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4-6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与质量。小组的成员要合理搭配,使优等生,中等生与学习困难生各得其所。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尽力。

4.正确处理“优生”与“困难生”的关系。优等生要照顾和鼓励学习困难生,为他们提供首先表现的机会,并协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习困难生要主动、大胆地发言,争取

1 优等生的帮助,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发言的质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认真准备学习发言。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发言准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认真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加小组讨论。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和灵活性,既不能大而无边,也不能让学生填充式的作答。

6.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多数是凭借语言进行的,因此,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要加强口语的基础训练,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口语思维等,使发言做到清晰、响亮,较为流畅。要重视口语的技能训练,包括学生的听话技能训练,口语技能训练及适应语境的训练等。还要训练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例如: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与反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讨论的时机?

1.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锻炼思维。由思维到语言表达,再由相互讨论,互帮互学,使原本极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可形成开放性思维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的方式。 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前,教师要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察学生的动向,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引导,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的劲头。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使讨论深入展开。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必须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

1.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学生读书相结合。要求学生逐字逐名认真阅读教材,并按教师提供的提纲或思路,边看书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加以清晰的总结。

2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

4.传授知识与教给学法相结合。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理解处标上记号;看结论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讲出思考的逻辑顺序,追根寻源,并讲出订正的方法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学习方法。

四、及时激励,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价。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参与的水平。

①讨论态度的评价。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薄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地在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的目的。

②对有创建的思维方式,有明确的思维过程,有较为准确的结论,敢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思维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大呼的表扬。

③讨论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总之,按照讨论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讨论更富有实效。另外,在合作讨论的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会形成爱思考、善合作、喜创新的个性,并富有集体责任感。

推荐第8篇:浅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浅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城区一中教研室

有道是:聪明的人会说,精明的人善听,高明的人善问!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的,不是学答的,可我们现的教学就是很多情况是是学答的。怎么问?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与角度,方向与角度决定了智慧的长远。为适应新课程理念,探索有效的物理课教学方法,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受益终生的有效学习思维模式与习惯。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讨论为主要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之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有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问题为先导,不断推动学生去学习思考,养成学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在讲课时学生对老师出示的材料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并逐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即质疑和提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当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

三、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及时查漏补缺,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

四、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创造思维”。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的生活实际或社会情境,试想自己会怎样做,会有什么样的预期后果,今后又怎样改进。

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在实践探究中教学,就能师生在实践探究中共同提高,教学相长。改变“自我中心”,

三、要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案。目前,评价仍然是制约着新课程实验健康稳步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以升学考试成绩的好坏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观念一时还难以更新,要全面地引导师生开放地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关键是怎么把考点知识贯穿其中,思维与知识、过程与结论、情感与理性巧妙结合。

推荐第9篇: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讨论问题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

讨论交流问题

一、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如何看待自己角色的变化,怎样适应

角色变化?

二、在教学研究中,为什么“学法研究是第一性的”?

三、试述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在词汇教学中,学生应该承担哪些任务?为什么?

五、怎样理解语法教学的“承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

实性”?试举例说明。

六、“语法学习要服务于语言交际”。怎样理解这种说法?在英语

考试中如何体现这种理念?

七、“阅读前”活动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起什么作

用?

八、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要分析什么内容?学生从中能学到

什么知识?

九、为什么说在写作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仅仅是指导者,而应该是

写作者之一”?

十、什么方法或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兴趣?为什

么?

推荐第10篇: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探究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讨论为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将探究融入讨论法中,形成以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学生主动探究。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构建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接受学习为研究学习;二是师生互相讨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思想和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独白”,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调整师生角色观,树立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观;三是生生互相讨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讨论,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的阵地,学生在讨论过程上获得具有创新的思想和信息;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在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创新课堂。

第11篇: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细巷中学张晓娥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训练,激趣明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节。以自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课前训练,激趣明标。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自学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 时,有的学生会提出有些单词不会读,比如:another,concert,geography,chemistry等;有的学生会不懂某些词组的意思,比如:study for a test ,go to thedoctor,have a piano leon, help

my parents ,visitmy aunt等; 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当别人问你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你不回答 Yes,I can,而要说 Sure,I’d love to。等等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上课时收集起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课前训练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

二、自主学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是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程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言,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讲故事、演示实验、实物、图表、投影片等导入;也可采用一句话、一道题等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迫切想遨游知识大海的心情去自学、去质疑、去探索,其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演示,发言,保护其积

三、合作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表演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针对第一步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及让学生上台展示等,把学生置于参与者和表演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去理解问题,理解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区别,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从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身参与的验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情景展示,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的盲点进行及时纠正。

四、当堂测试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和实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

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

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并且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出一些有价值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以试卷形式,幻灯片形式或听写等其他形式.

五、提升小节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过去许多教师只是将已讲知识重复梳理一遍,使小结成了知识的机械重复,虎头蛇尾,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结是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有新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提升小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揭示主题的过程。例如,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在学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如何回复别人的邀请之后,还要提示学生如何邀请别人一起做其他的事情,如何回复别人其他的邀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完整。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的、课型相异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新课改势在必行,而“自主式 五步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把教师从课堂解放出来,融入现代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互动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第12篇:“参与式”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

“参与式”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

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又是一年好时节。每每这个时节,完事万物都生机勃勃。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我们也想汲取精华,茁壮成长。正好,春风吹过,送来了上级领导的关怀,他们组织了这次“参与式”教学教师培训,让我们应了当下的需要,吸收了那么多的知识,我非常欣慰与感动。

这次培训,首先,让我体会很深的是: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总认为学生或是自己只要很安静地看书写作业,就是一种完美的平衡境界。但是,学了“小组参与工作”以及“提问”之后,我认识到了,人是社会的人,要融于社会,并与之结合,才会过得更加充实圆满。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紧记“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让他们尽情地体会到融于小组,合作探讨的乐趣。提问时也会多提开放式问题,尊重他们,谋求他们的个性发展。

此外,学习游戏与学习活动的学习,无疑是我对人际交往认识的催化剂。都说:人生如戏,我们偶尔也可以放纵自己,游戏人生。试想,老师们在游戏中都追寻到了童年的那一份快乐与活泼,那么,孩子更应在游戏中,释放他们本身的天真与可爱。因此,在往后的教学中,我会合理利用学习游戏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从而,我也把收获的笑声,通过一个笑话,一句幽默……传递给周围的人,让自己和学生更多的在人际交往中,找寻生活的'真正涵义!

其次,这次培训,真让人觉得是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了。特别是学了“创造性写作”之后,感觉更加强烈,[为您编辑]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流行时尚也需要创新,写作同样需要创新等,一切都在创新中求发展,变是不变的真理!

最后,通过这次培训,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名言警句的哲理性。如:计划不如变化;存在的就是最好的;当你用它时,它就最好……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多多。它促使我们迈上正确的教学之路。也好为学生正确的导航,让他们现在或是将来都成为社会的主人,完成自己壮美的人生!

第13篇: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法总论物的概念教学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法学的基本概念是将法学现象、法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在法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法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形成了法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过程:概念建立——概念理解 ——概念应用。纵观教材中的法学概念,常常省略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概念以单一文字即终态形式直接呈现,导致学生接受概念情感不积极,学习概念思维不顺畅,理解不准确,领会不深刻,运用不灵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在“物”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困难一:民法意义上的物与生活中的物的差别。 困难二:物的独立性的理解。 困难三:物的概念的发展变化。

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就是将抽象的法学概念进行分解,把分解的每部分或每一环节,设置成由浅到深的形象化的问题,借助设置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巩固所学概念。

本文以“物”概念教学为例, 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方法,对概念课教学进行初步探究。

二、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选定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后,笔者在课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借助问题的类比,建立新概念的基础。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各个学科是如何定义物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哲学、化学、物理科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对“物”的不同认识,通过学生对不同学科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原因的不同,导致对物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法律意义上的物的概念的好奇、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物的概念与特征的介绍做铺垫。

第二步,借助问题的判断与辨析,理解物的概念发展。教师设问,“人是物吗?”教师引导学生从法律关系三要素角度进行考虑,明确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

教师再问“人曾经是物吗?”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上人作为交易物的时代背景,分析现代法治社会对人的认识,得出“人不是物”的第一个物的特征。

第三步,借助问题,激发兴趣,理解物的范围的发展。教师介绍“月球大使馆案例”,设计“月球可以买卖吗?”的问题。该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该案件中的月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比较月球与气球之间的不同导致月球的买卖最终被认定为不合法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法律意义上的物须是可控制的物”这一法律特征。

教师设问,“是否存在现在能控制而曾经却未能控制的物,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控制今天不能控制的物?”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理解物的范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将会发生变化,物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第四步,教师提出问题,“物都是有体物吗?”引导学生分析有体物与无体物的分类特征,讨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无体物的认识与控制能力的提高,对电力合同中标的物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传统意义上的物是有体物,但现在已经开始突破这一理论,法律意义上的物还包括无体物。

第五步,教师展示一张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问学生“苹果是物吗?”在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追问“老师不认为苹果是物,为什么呢?”此时,允许学生自由的讨论,鼓励学生前后左右的进行讨论。稍作讨论后,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树上的苹果与单个的苹果有何不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第一感觉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物必须是独立的,树上的苹果是树的一部分,并非是一种单独存在的状态,因此,苹果树树上的苹果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物。”

物的独立性是对物的认识的难点与重点,学生经常会根据生活中的惯性思维而忽视这一重要的特点,将会影响对后面的原物与孳息物、主物与从物的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对物的独立性有较深刻的掌握,也获得了法学思维与日常思维不一致的训练,使其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法律思考。 第六步,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已经对物的概念和特征有了较好的认识,此时教师要对该知识进行一次归纳与总结,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物呢?”让学生对物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系统的理解与记忆。

第七步,教师将回到第一步的问题上,请学生用类比法,比较法学与其他学科对物的不同的认识,并且讨论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的概念的法律理解,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生活中的物的概念进行准确区别。

第八步,拓展引导。教师回到第三步里出现的“月球大使馆”案例,介绍月球土地在美国成功买卖的案例,提出问题,“为何在美国卖月亮就是合法的?”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两个案例最终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法律对物的规定的不同理论与立法方法,进一步让学生领悟物的法定性。

第九步,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查找“世界杯空气买卖”、“陈光标买卖空气”案例,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最后两个在中国的案件却出现合法与不合法的两个不同结论的原因,进一步考虑“空气是物吗?”“什么样的空气可以是物?”“物的概念在未来会有变化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课堂问题的拓展与更加深入的思考。笔者把授课学生范围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在下次上课时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汇报。

三、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的价值分析

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法进行“物的概念”教学后,通过课后检测和学生访谈,教学效果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将难懂概念采用问题分解、引导的方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概念,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掌握了概念。笔者认为就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实现了以下价值: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法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法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层次性问题的反复求解,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热情,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求解问题熟悉相应的理论,同时演绎到其他相关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创新思考。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面对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如何进行引导?迫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不可能再全面依靠课本上已有的问题,而是围绕讲解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既要结合法学背景的实际问题展开,又要以讲解求解方法为目的。

第三,有助于学生的求解与分享意识培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思考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求解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寻求答案的引导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共同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分享、质疑、合作的求解方式。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做法和体会。当然,在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化完善。其中,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对学生讨论的有效引导、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需要进行仔细研究的问题。

第14篇: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语。但在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普遍性。现就一些具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进行分析。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

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通过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假设过程是学生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策略上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活动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2.开放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生自主参与是主要形式。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策略上教师可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4.合作与交流是主要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的时候,策略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案和探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到他的思想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大胆质疑。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时间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如何做好探究时间的分配、控制就成了探究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探究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策略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能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避免无为的时间浪费。

1.要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

2.要对变量进行控制,过少则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多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争取以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到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其次,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

4.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引起探究兴趣和内在动力。

5.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教师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6.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阶段性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 (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 3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人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的主动行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人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4缺点

1、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

2、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5相关内容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第15篇:“悟学式”教学法心得体会1

“悟学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东龙初中

学习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师生之间相互都要有严肃认真而又积极的态度;教师的前期指导和说明要清楚;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方法,而不是照搬,流于形式;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要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儿童;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合理,并且要符合学生概念理解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时机,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在悟学式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教育,教学情境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应该根据当地情况、文化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来促进他们的学习。悟学式的方法使学习更有趣味,学生应该“自愿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作为教师,不要过低估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给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角色承担,这对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表现性活动有助于学生更能积极地认识自己,学会有效的自我表达,形成健康的自我激励和反思机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是个多目标的过程。“悟学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要做到“五明”、“五感”。要充分体现本节课的知识性,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占有主体地位。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学习的效应。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第16篇:论文: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安义二中 张爱珍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

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

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

道。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训练,激趣明标—自主

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节。以自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

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课前训练,激趣明标。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自学新目标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 时,有的学生会

提出有些单词不会读,比如:another,concert,calendar,whom等;有的学

生会不懂某些词组的意思,比如:study for a test ,go to thedoctor,have apiano leon, help my parents ,visitmy aunt等; 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

当别人问你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你不回答 Yes,I can,而要说 Sure,I’d love to。等等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上课时收集起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

潜能的目的。课前训练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

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

能较好得到解决。

二、自主学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是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程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言,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讲故事、演示实验、实物、图表、投影片等导入;也可采用一句话、一道题等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迫切想遨游知识大海的心情去自学、去质疑、去探索,其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演示,发言,保护其积

三、合作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表演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针对第一步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及让学生上台展示等,把学生置于参与者和表演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去理解问题,理解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区别,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从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身参与的验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情景展示,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的盲点进行及时纠正。

四、当堂测试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和实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并且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出一些有价值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以试卷形式,幻灯片形式或听写等其他形式.

五、提升小节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过去许多教师只是将已讲知识重复梳理一遍,使小结成了知识的机械重复,虎头蛇尾,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结是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有新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提升小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揭示主题的过程。例如,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在学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如何回复别人的邀请之后,还要提示学生如何邀请别人一起做其他的事情,如何回复别人其他的邀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完整。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的、课型相异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17篇:问题、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浅析

元素化合物部分进行探究式的教学

在元素化合物部分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较多,以前认为探究式教学不适合于概念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更完整、更系统、更深刻地掌握概念。对概念教学的研究,过多关注教师的教,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而对如何创设外部条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概念的研究不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获得了概念知识,但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领会概念的内核。实际上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可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来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后认识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概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概念,而基于探究的化学概念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18篇: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言

新课程改革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它是以教师单一的讲述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适应教师的教。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克服讲授式的缺点,新课标向教师们推荐了讨论式教学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教给学生,更需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和一种精神,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不是一只装满宝物却无法开启的箱子。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课堂中,师生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

[2]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课标的要求,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完成,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独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们相互交流,还可以与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目标,在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他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分析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讨论式教学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使其在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被重视并应用到各学科中,本文主要探析的是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 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谈到讨论式教学,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用辩论和对话的方法发现真理,将其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因此,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其实,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其“诲人不倦”的作风也是讨论式教学法的一个鲜活例证。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与其弟子们就某一问题的讨论与对话。我国清代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要求教师用“讨论式的讲授”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4]。历代智者先贤都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法,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必定有其独特的益处。那么什么是讨论式教学法呢?笔者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们讨论的结果和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给予评价,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的目标是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根据其他学生的观点补充或调整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和明晰[5]。俗话说:“理越辩越明”,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这一“辩”字使学生们更加清楚透彻的理解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一次新的转变,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3.1.1因材施教,恰当设计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并且也是非常难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提出最恰当最有价值最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有如下几点建议:

(1)问题的难易要符合学情

讨论的问题如果设计的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以轻松回答,那么很显然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如果问题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无法说到关键之处,这会浪费许多时间而学生仍懵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懂懂。问题的难易是相对而言的,要恰当地设计问题,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考虑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年龄层次等设计不同难易的问题。例如,高中必修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有的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时“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属于哪一阵营的?各阵营的关系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阅读课文之后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并不需要讨论。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有的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是“‘园中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成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暗示着什么?”我认为这一问题对于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的,他们对于“左”倾年代的历史不了解并且也想不到政治方面的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想应该落在它的美上,感受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体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既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学生在努力思考和讨论之后得出答案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更加乐于参与到讨论中。

(2)确保问题有条件讨论

曾听一位教师讲《苏武传》时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是苏武你能坚持三十年吗?”,中学生还不知道三十年有多长所以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条件讨论而且也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还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仅通过阅读和思考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查阅资料,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很难在课堂中讨论了。因此,教师在设计共同讨论的问题时要确保该问题有讨论的条件,才能将讨论落到实处,成功地将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3)避免教学目标偏离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时,有的教师常常为了讨论的热烈,学生有话可说,将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偏离了教学目标,使得讨论只是流于形式而偏离了初衷变得毫无意义。如《归园田居》(其一)设计的一个讨论问题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选择归隐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是却与课文关系不大,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也毫无益处。还有的教师将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谈感受,结果学生讨论出来的都是浅显的正确的空话。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防止偏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中的苗春宝老师在《祝福》一课设计的研讨问题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其教学目的是把握人物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6]。其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其设计的讨论问题是①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关键词复述课文。②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本故事的悲剧性?③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④祥林嫂是否进行了反抗?这些问题是逐步深入的,并且每一个问题也都是与课文息息相关的。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4)问题要有助于拓展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仅理解一篇课文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不仅要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源于课文的问题并且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适度拔高,设计一些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必修课文《故都的秋》可将共同讨论的问题设计为:下列描写秋的诗词你最喜欢其中哪一首?为同学们简要的赏析你最喜欢的诗词。给学生提供几首写秋的诗词,如刘禹锡的《秋词》《望洞庭》、范仲淹的《苏幕遮》、杜牧的《山行》、王维的《秋夜曲》等。这些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再如,学习《故乡》一文时分析闰土的形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从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来说一说闰土是怎样的一个人。②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说说他是怎样的人。③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7]?学生通过这几个讨论的问题不但可以深刻地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并且也学会了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3.1.2做好预习,充分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成功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做好预习。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整体的了解,设想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对本堂课有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和方向以便调控好课堂,防止课堂讨论一片混乱找不到重点。学生要对课文做好预习,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从没有读过课文,不知道它大概写了什么,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字词也不认识、不理解,那么又何谈让他们讨论、发现和深入挖掘呢!因此,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和学生务必要做好预习。如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祝福》一课,教师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这些资料,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鲁迅的《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之节烈观》等。教师还要预设共同讨论的问题,如为了揭示《祝福》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们共同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和周围的人对她命运的影响两方面着手。学生在课前要自己解决生僻字词,通读全文,弄清《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划出自己有疑问之处。 3.1.3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时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只有少数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成绩好的同学尽情讨论,其余同学几乎不发表见解也不提出疑问。长此下去,他们变得习惯了沉默,仿佛这个课堂和他们无关。教师如果只是把目光放在那些经常发言的同学身上而完全忽视其他同学,那么讨论式教学法在这个课堂中的应用是彻底的失败的。成功的语文课堂是让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要避免其他学生仍被动学习,在优等生的光芒下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出现厌学心理,成绩大不如从前而导致班级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分组要讲究科学,盲目的分组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课堂更加混乱。所谓科学的分组,首先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特长、能力等,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使他们彼此依赖,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知识水平差了一些但是组织能力强,可以让他组织小组讨论使本组的讨论井然有序;有的学生比较贪玩,不遵守课堂纪律,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他可以担任小组的发言代表,将本组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或者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辩论[8]。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优势,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加,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3.2讨论中的注意事项

3.2.1充分民主,学生自主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讨论式教学法的这些优势要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挥出来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民主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切不可反客为主,过分干预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设计问题让学生们讨论,看似是讨论的形式然而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追问下,讨论俨然变成了提问,这种所谓的讨论是万万不可取的。学生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的答案简单肤浅甚至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如果只是把答案抛给学生又开始问下一个问题,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仍然不会思考,思维也会更加混乱。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充分发挥民主。 3.2.2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兴趣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新知。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道路上来。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然而如果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就会大大削弱讨论式教学法应有的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讨论的兴趣成为了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呢?我认为灵活的设计课堂讨论方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讨论的方式。如竞赛式的讨论、自由式讨论、逐步深入的讨论等。竞赛式的讨论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将课堂教学中注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9]。 3.2.3明确目标,抑制放纵

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中,有时会突然出现难以预料的扰乱教学方向的问题,如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虽相关但没有价值的、根本不值得学生们花费时间去探讨的问题,这时教师决不能以民主为由纵容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上大谈特谈,否则教学目标会被学生扰乱,教学活动事倍而功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辨析每个要讨论的问题,不能放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纵学生过分偏离教材,讨论不着边际的问题。 3.2.4及时评价,正反结合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非常活跃,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发表更多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尤其是要及时的调整学生出现的错误的见解和思路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民主,教师不应该给予评价要让学生自由,还有的教师认为评价会浪费时间所以很少评价或不评价。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民主并不意味着容许学生犯错误而不纠正,相反越是这种自由的讨论教师越需要给学生及时的正确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一味的没有原则的表扬也不能尽是批评,要尽量做到正反评价相结合。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发表的见解都说“好”,这就可能肯定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答案和观点,实在是不可取[10]。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其思维是否出现偏差,是否抓住了重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也要及时给予评价,及时调整学生错误的思路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相反,如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经过推敲就和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热烈的探讨,那么这堂课必定不会成功。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极高,很少表扬学生,并且他们常常认为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是必要的,而对学生的鼓励是可有可无的。可以想象得到,学生长期受到批评,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在课堂中越来越沉默,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最终使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其实,教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另外,教师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以便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一定不可忽视评价,切记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鼓励和纠正错误相结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本文仅提供了一点小小的建议,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演绎出它的精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刘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7):32-3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吕德雄等.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2.

[4]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5]张建荣,贾亚莉.讨论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实施[J].价值工程,2011,(15):282-283.[6]韩其文等.《祝福》三人教[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01):18-23.[7]陈玉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韦瑞玲老师《故乡》案例评析[J].语文建设,2009,(03):42-45.[8]鲍小玲.课堂讨论中的“三欠“问题与改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7):23-25.[9]王贞纯.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11,(7-8):53-54.[10]刘真福.课堂合作研讨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1,(06):29-30.

第19篇:《讨论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式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讨论式教学法,在各类教学图书上难以见到系统的介绍了,但在教学中却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其应用也是灵活多样的。下面,我就物理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归纳如下:

一、问题式讨论法

课前教师针对某节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称为问题式讨论法。因为问题对思维的启发、促进、深化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式讨论法,既可以用于新课的导入,也可用于讲课过程中,还可用于一堂课的结尾。导课式讨论法,是上课一开始就用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加以引导而导入新课;结尾式讨论法,是在课的结尾提问学生或组织他们讨论,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归纳;最典型的应用还是用在讲课过程中。

如讲高一物理《弹力》一节内容,讲完绳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后,我让学生讨论杆所受到的弹力一定沿杆的方向吗?学生自发的讨论随之展开,开始时学生的看法不同,后来意见趋于统一。最后教师通过典型例题来说明并加以总结。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和争论,能使学习水平趋于一致,学生解释问题更易被学生接受,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

二、实验式讨论法

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方法,称为实验式讨论法。物理课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

比如对于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不应该全由教师连做加讲带归纳地完成,而应根据实验主题,由教师做实验,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再由学生讨论,教师指点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牢不可破。应该强调的是,不要只让学生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而应通过讨论引发他们的抽象思维,这才是较深刻的。又如演示平抛物体的运动,先指导学生观察两球运动的特点,而后让学生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这样得到的知识学生记忆深刻、运用自如。

三、习题式讨论法

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诱导出问题而引发讨论的方法,称为习题式讨论法。这种讨论法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整个能力结构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就提高了。

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可把题目分类分段,在每讲完一段题目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教师巡回解疑,发现共性问题再引导讨论。有些综合题、隐含条件较多、解题思路不

一、解题方法也较多。这时,可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一种基本思路、解法,然后发动学生协作讨论。如题:一列客车以速度v1前进,司机发现前面在同一轨道上有列货车正以速度v2沿同方向匀速前进,且v2

这道题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典型的相遇问题,我讲完基本思路解法后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看能否找到其他解法。经学生的积极思维、讨论,发现了列方程利用判别式法、图像法、平均速度法等多种方法。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可见这种方法在习题课中所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效果非常显著的。

四、随机式讨论法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去讨论的方法,称为随机式讨论法。这是一种是有新意且实用性强的讨论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用讲授法授课时,学生会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教师应及时发现。如当他们表情迷惑时,表明他们对所讲内容有疑难;当他们无精打采时,显示学生的身心困倦、缺乏兴趣。当他们东张西望时,说明学生还有什么心事未了,这时教师不应靠提高嗓门或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来维持授课,而是应停下来。针对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以暴露并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教师授课的问题,随后进行教学,这样使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这种讨论看似耽误了时间,实际上是促进了教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讨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分组讨论和集中讨论;有课堂讨论和课后讨论等等。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对革新教育教学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意义的。灵活地运用讨论法,对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讨论式教学法,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20篇: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索研究产生了贯彻新课改理念的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从我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叙述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应用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在新课改实践中, 探索研究形成了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宜于新课程实施的新型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问题教学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带动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途径。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对问题的质疑权交给学生,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2l世纪素质教育的必备环节。要想成为具有开拓意识和竞争精神的人才,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恰恰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教学法有其自身优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问题驱动为主导,可以引发比传统教学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问题探讨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问题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计算机教学中所应用的“问题”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置于复杂但有意义的计算机问题情景下展开教学活动,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复杂性、实用性的计算机问题,在实施和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认知、分析、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学到了知识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此为开端,逐步形成一个感知——认知——求知的良性循环学习系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大量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证明,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基础教学实践中,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设计联系实际应用的计算机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吸收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培养新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的问题教学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主线,学生是主体,创新是原则。

四、问题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一)问题教学以全体学生为核心

问题设置要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时,“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过易,学生浮于问题表面,不去深思,不利于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过难,学生难以探究其本质,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都会不同。

我们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以学生自身特点和学生经验为基础,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以阶梯方式由易到难呈现给学生,又遵循有关的认知理论,理清知识间在内在逻辑,按知识的递进关系逐一向学生展示。比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创设问题为

1、什么是媒体?

2、什么是多媒体?

3、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4、什么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得到答案,可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还得弄清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

2、什么是载体?

3、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指的是什么?这是第二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问题可以让思维差点的同学回答,回答出来以后要及时给以肯定鼓励,紧接着第二梯度的问题让思维好一点的同学回答。第三梯度的问题是:

1、什么是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是什么?

3、通信技术是指什么?这类问题因为涉及到比较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博览群书,并且留意收集相关的信息才能回答,所以这类问题就由平时思维活跃,勤于思考,精于阅读的同学回答。

(二)问题教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展开,而教学目标蕴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因而,我们的教学问题特性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即问题的设置是用于完成教学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知识目标。通过中职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广大学生了解最基础、日常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第二,能力目标。通过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知识以及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第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浓厚兴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社会等问题,使得计算机技术学有所用。

(三)问题教学以实践操作为重点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效果比老师示范效果更加印象深刻。我们教师在设置计算机“问题”时,特别注重了“问题”的可操作性。教师在上机实践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去验证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更注重引导学生享受主动探索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程序的退出方法”时,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知道有三种不同的退出方法,上机实践时,首先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退出应用程序,接着我们告诉学生,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另外的,大家都动手试试看,看谁还能找

到别的方法吗?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生找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看看都找到什么?最后让学生总结,退出应用程序共有哪几种方法?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三种方法外,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通过探索学习,又掌握了另外的四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了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创新精神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问题教学以能力提高为目的

在“问题”设置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理及判断,以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同时,积极做到不把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其领会过程中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置身于完成“问题”的全过程之内,注重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注重思路的讲解,不知不觉地将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注重举一反三,力求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可以驾轻就熟,产生尽可能多地学习迁移。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还注重多给学生预留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五)问题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亮点

在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各种信息的功能,创设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问题”。含趣味性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动机。

(六)问题教学以小组协作为载体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五、问题教学方法评价分析

(一)评价功用。问题教学学习过程和课程内容是同等重要的,教学评价不只是一种测试学习效果的方法,还是一种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的工具。

(二)评价主体。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多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之中,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检测必将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由传统的老师权威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师、同学与自我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从多个层面综合性的评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

(三)评价方式。问题学习的开放性使得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因此,我们综合应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现场考试、口头陈述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这五个部分。

能力提高可从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知识获取可从信息收集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评价

合作情况的评估可从任务分工、任务配合、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

学习态度则从准备工作、参与情况、课堂学习、研究态度四个方面来评价。

最终作品可从作品形式、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作品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六、应用问题教学法取得的成绩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有助于他们思维提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使其一生受用。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发展。该法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欲求,丰富了教师发展的视角,引导教师主动“课标”,“煮”教材,“磨”课件,完善学案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反思教学实践,使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真正成了课程资源的构建、生成过程和教师专业技能持续提升的过程。

在2010年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了ppt一等奖;在2011年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了word一等奖、excel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2010年和2011年对口升学考试中,我们计算机专业数名同学被陕西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录取。

七、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二)问题杂乱无章。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有些问题更是与良好品格相悖,比如在学习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节内容时,“黑客”是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样做“黑客”?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必须将学生的思想往健康方面引导。

八、解决方案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内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具有探究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发现新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探索的起点。我们将在不断实验中完善问题教学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心得体会.doc》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