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2020-03-03 11:41: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客观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 分,共60 分)

1、1879 年,( A )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冯特

B.桑代克

C.华生

D.特曼

2、世界上第一位太空老师是( D )

A.克丽斯塔麦考利夫

B.王亚平

C.阿尔文德鲁

D.芭芭拉摩根

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 )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4、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D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电脑皮层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5、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有以往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 A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6、( A )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而是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B )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8、( A )也称储存。指已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能被提取。

A.保持

B.编码

C.提取

D.记忆

9、( D )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性记忆

D.语意记忆

10、艾宾浩斯在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是( B )

A.前后一致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高原现象

11、(

B )是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 机械学习

12、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作“八口”,这说明儿童(

A )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3、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由 ( D )于1922 年首创。

A.斯金纳

B.桑代克

C.霍尔

D.赫尔

14、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 D )

A.经验

B.问题表征

C.线索

D.功能固着

15、( A )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封闭模拟二-第13题-相关知识点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6、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

B )

A.西蒙

B.比奈

C.瑞文

D.斯坦福

17、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 D )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18、进程民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6 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1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例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可能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

A.发散思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20、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 B )

A.埃里克森

B.卡特尔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2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C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

2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 )

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大学》

2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B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4、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杰出的贡献的学者是( A )

A、美国的舒尔茨

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

D、美国的凯恩斯

25、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 B )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26、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D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

D、差异性

27、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2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认得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B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想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30、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除要求具有熟练的数字技巧、良好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B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3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

(

B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3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C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4、根据课程任务,可将其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B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研究型课程

C、单一型课程

D、综合型课程

3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C )手中

A、印度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36、( C )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A、夸美纽斯

B、伊斯兰教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37、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 A )的影响最大

A、康德

B、歌德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38、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希波克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

( D )中有充分的反应

A、《中庸》

B、《大学》

C、《孟子》

D、《论语》

4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

B )的《大教学论》。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4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德国赫尔巴特的( A )作为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民本主义》

4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C )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4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 世纪初的( B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4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学生

B、组织的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4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A )的《钦定学堂章程》(使称)由此形成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A、1902 年

B、1924 年

C、1912 年

D、1904 年

46.( B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1902 年

B、1904 年

C、1912 年

D、1922 年

47.( B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48.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C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品德

D、政治道德

49.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C )

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50.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教育家( A )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51、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知道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叫( D )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52、班会的特点主要由集体性、针对性和( A )

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53、我国实行( B )年义务教育

A、八

B、九

C、五

D、十

54、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 A )实施

A、2006 年

B、1995 年

C、2001 年

D、2004 年

55、《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 A )

A、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B、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56、(

B) 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

A、教师良心

B、教师公正

C、教师义务

D、教师荣誉

57、某小学为追求升学率,将低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C )

A、人格尊严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58、5 月19 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287 个城市中,江西省有南昌、上饶、景德镇和九江四个城市入选( A )

A、2012 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B、2012 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C、2012 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D、2012 年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前10 名

59、2012 年6 月27 日,中国载人潜水蛟龙在号再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 C )米,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达到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A、7000

B、7020

C、7062

D、8000

60、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D )

A、詹姆士

B、苛勒

C、韦特海默

D、华生 主观题

一、简答题(共15分)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8 分)

答案要点:

优越性: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局限性: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7 分)

答案要点:

三个基本内涵: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论述题(10 分)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6分)

2.建构主义者还强调,学生是多样性人的人、发展中的人。学生正是因为是发展中的人,才可能在不断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学生是多样性的人,是学生能够建构知识的前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一尘不变看待学生。(4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15 分)

案例一

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7 分) 预测题本-16-3-新课改教师的角色相关知识点

答案要点: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发现上述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我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者、激励者)(2分)

2.新课程倡导的班级管理观。(考研考点)(班级管理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班级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2分)

3.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生命尊严的人,不是被人“监控”的对象。)(1分)

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人性是善的,既然人性是善的,就不应该让学生监控学生,而是相信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1分)

5.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班主任此种“监视”学生的做法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和心理健康的人,与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1分)

案例二

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秩序,也不做作业。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病又犯了,班主任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说完把他推出教室,关上了教室的门。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缘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作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8 分)

答案要点:

(一)校长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肯定。

1.从教育学的角度讲:(2分)

(1)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权。

(2)从学生的本质属性讲,班主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那几个学生是什么样的人,还有我补充的两个)

(3)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看,教师应是学生“父母的替代者”(要关爱学生)、是学生

(4)教师劳动特点中的“教师劳动方式的示范性”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简单、粗暴、野蛮处理,对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2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尤其强调强调“尊重的需要”。小伟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主要是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是班主任无视学生的需要,而且将小伟“推出教室”,使其自尊受到伤害。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情感型师生关系。此案例中的师生关系是专断型的,毫无情感而言,也是不对的。校长将学生送回教室的举措是对的。

3.《义务教育法》的角度讲:(2分)

班主任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应该如下做:(2分)

1.班主任要对尊重学生小伟,满足其渴望受到尊重的心情,多给小伟机会,使其尊严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将其“推出教室”。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懂得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到依法执教。最后,班主任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小伟进行教育,比方说理教育法、奖惩法、契约法等方法,力争使其行为好转。

2.小伟是受教育者,要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同时,小伟亦要珍惜自身所拥有的受教育权。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承诺书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初中生物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

江西省招聘中小学教师8444人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小学英语考试大纲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专项练习一

江西省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doc》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