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制度

2020-03-03 12:16: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的“军衔”引领制度

一、研究背景

1.班级背景

2009年8月底, 我接手一个初二班级。

该班在初一的时候,课堂纪律就不是很好,个别科目甚至出现了课任教师上课,班主任在后面维持纪律的现象。班级内存在着由一些不思进取的学生构成的非正式团体。初一的几次考试、活动的失败更使得学生们对班级失去信心,缺乏对班级的归属感,缺乏集体荣誉感。

2.学校背景

根据学校要求,我把全班40名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6至7人。学生们面对面的坐着使得课堂上有益的、无益的交流都在增加,作业的抄袭更为便捷。班级管理的压力无疑更大了。(似乎在批评“学校要求”)

3.课改背景

新课改实施至今,班级管理早已不仅仅是管管纪律、抓抓成绩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已成为班主任们工作的新重心。就像开学之初,班规制定,班级文化墙布置,班级和小组采风建设、60年国庆歌咏比赛、文化小报的制作,等等活动一个接一个的开展起来。可是,由于我班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争先意识,对于各项活动缺乏参与的主动性。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我亲自动员、亲自安排督促,使得我虽疲于奔命却也只能仓促应付。

薄弱的班级现状、繁忙的班级事务、全新的班级模式,使得我这个“老”班主任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思考制定出一种“小组间的竞争机制”、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可是对于究竟该怎么做,我却一筹莫展。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次班主任会议上,初二(1)班的杨固老师介绍了他设计的类似古代科举制度的小组累积递进的班级管理思路。受此启示,我根据本班男生占65%的特点设计了这个“军衔引领”制度。

二、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军衔引领”制度是一种竞争机制,是一种激励机制。该制度以“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为理念,以“同伴教育”、“自我教育”,为支撑, 希望形成“竞争、团结、求进”的班风,希望每一名学生能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有所发展。

2.设计内容

我以班委会、班会为支撑,带领全班同学共同研究制订了我班的“军衔引领”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公约(附录1)、一日常规记录表(附录2)、每日发言记录表(附录3)“军衔”评选标准(附录4)、群星闪耀榜(附录5),以及班委会、班会等。

三、实施程序

1.日常管理

每组每天会安排一名同学将本组同学在一天中的发言情况记录于“课堂发言记录表” (附录3)中,以每次发言0.2分为标准进行加分,并于放晚学前交与当天值日班长。

值日班长将会以班级公约为依据,对全班同学进行督促和管理,给与打分,

并登记于“一日常规记录表” (附录2)中。

放晚学后,值日班长将对各组所得总分进行统计,并于第二天早晨公示于班级后黑板上。老师、组长、同学可以从这张表中看出前一天每个同学、每个小组在前一天各方面的表现情况。

根据表中反映出的情况,对于为本组加分较多的同学,组长会给与表扬;对于个别违纪的同学,组长将找其谈心,纠正其错误,并根据组内制度给与惩罚。班主任也可以通过此表了解班级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对部分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

2.一周统计

我班设有数据员、信息员各两名。数据员专门负责在每周五对各组一周内所得总分进行统计,算出各组的人均分,交于信息员。信息员将根据“军衔”评选标准(附录4),打出各组的“军衔”,并将结果填入“群星闪耀榜”,发至我的邮箱。我会在每周一的早晨,把“群星闪耀榜”打印出来,公示于后黑板上。

3.“两会”的召开

“两会”是指班委会,班会。

每周一的中午,班委会成员将召开每周一次的班委会。会议上,班委们以一周以来的常规打分情况为依据,从班级整体动向、各组状况、个别同学的进步或退步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建设性建议,形成报告交与班主任。

每次班会,我班都会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在全班范围内讨论班委会所形成的报告,也会抽出一些时间交给各组讨论各组内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各组会以本组上周打分情况,目前“军衔”等级为依据,对本组的优势与不足,个别同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后期努力方向。

四、操作要点

1.小组的合理划分与调整

小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包括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首先是从成绩开始划分,把1到40名的同学按S型大致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接下来是根据性格、守纪情况、性别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力求使得各组均分、性别比例大致相当,那些相对调皮的学生也尽可能分散至各组。然而,事物是发展的,是变化的。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数据统计(附录6)发现有的小组明显落后,这时就需要对原先划分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

2.民主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自己的法律。那么,公约的制定应该是集体讨论研究的形成的共识。

开学之初,由于我对于学生的不熟悉,便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自行制定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然而实施一段时间后边发现有许多不符合本班的特点,不符合现今班级管理的需要。因此,我发动全体同学对该班级管理制度提出建议,并由各相关班委进行收集,再利用班委会、班会讨论研究形成了比较简洁的“班级公约”。

3.对组长要加强教育培训、要放权

六个组长是本班班委的核心力量,是本制度执行的主要力量。组长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其所在小组的发展水平。

对于组长不仅要让其明确整个制度的执行程序,更重要的是要让其明白本制度实施的根本意义是促进班级的发展。组长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的关系。

对于组长要放权。其组内制度的制定,座位的调整,班主任一般是不必过问的。

4.信息员、数据员的选择与培训

数据员要对每周各组得分进行统计和处理,因而需要相对心细、负责的同学来担任。选择两名数据员就是要确保数据计算、“军衔”叠加的准确性。

信息员应是家中有电脑且能上网的同学担任。我首先取得家长的支持,并教会他们如何制作Excell表格,教会他们如何发送邮件。

5.班主任的激励与关注

每周的分值和“群星闪耀榜”公示出来以后,我会在班会上进行点评,表扬先进的小组,鼓励落后的小组继续努力。我也会关注每一天小组打分的情况,对一些屡屡违纪的学生进行教育。每一周我都会参加部分小组的讨论,提建议,给方法。要让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的关注与激励往往会为学生们的继续努力提供能量。

五、效果评析

“军衔引领”制度是从去年10月开始酝酿,到11月中旬基本成形加上后来的不断修改,经历了较长时间,所以本制度在上个学期实施的时间并不长。仅从本学期实施的10周来看,其效果是明显的。

1.集体荣誉感加强从小组开始

“军衔引领”制度从教育的角度可以看成是一种同伴教育。

本制度实施的前一两周,班级内有一些同学对于张贴出来的小组得分、“军衔”等级并不在意。可是这些同学在小组内可以看到本组其他同学在意的神情,在组外可以听到其他组对于得分、“军衔”等级的议论声。渐渐的,他们也开始关心起来。正如,第五组组长高垒所说,“老师,毛俊听话多了。”渐渐的,一些原先调皮的学生的周记中也出现了他们对本组情况的分析,对本组建设的建议。渐渐的,许多同学的周记中出现了对于班级事务的建议,特别是对于一些校级活动,同学们都能出谋划策。像上次主题班会公开课,在我尚未对此进行布置之前就有一些学生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把他们设计好的方案交给我。孩子们说,“我们班要做就做最好的”,让我觉得我的努力有回报了。

2.学生的创造意识得以激活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具体事务的负责人为了把自己所管的事情做好总能想出一些方法。像图书角负责人孙虎,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和语文课代表张林惠共同设计了“读书笔记奖”。生活委员葛强为了促进大家文明用餐,设计了“文明用餐奖”。校运动会就要举行了,体育委员马超自己设计训练方案,组织参赛同学进行训练。像这样一些事例不仅仅是本班集体荣誉感上升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做这些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至此,班级的有些事务我只要过问一下就可以了,而有些常规性的事务,我已不需要过问。虽不再疲于奔命,却能从容完成。

3.班风好转,成绩上升

如今,我班上课迟到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抄作业的现象得到了遏制,课堂上老师再也不用在 “嗡嗡”声中唱独角戏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自信而响亮的回答问题的声音,而且,原先的那个小团伙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班的英语学科终于从持续的倒数第一走了出来,这次期中竟然位于年级均分第一。

点评:

本文标题用《我的“军衔”引领制度》,比较符合“教育设计”的征文的特征,文章的思路也比较清晰,有详细的“军衔引领制度” 实施来体现和支撑文本,具有实践操作的可能和实际意义。

建议:

1.文章的表述还应作进一步的推敲,研究背景可再简洁一些;实施程序和操作要点是否可以围绕“如何进行军衔引领”来展开表述;效果评析部分在表述“军衔引领制度”实施后的成效上再下一些功夫,体现制度,施的显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性)。

2.“军衔”一般用于军人个人,用于小组是否妥帖需要考虑,因为要考虑读者接受程度。“军衔”是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评选制度与其它评比制度有什么不同?它的价值可能蕴含在这个“不同”之中。同时,程序是不是还能简便一些,以增强其操作性。

3.征文原则上不用“附录”,重要的内容可以融化在文章中间。以上,仅供参考。

点评人:彭爱舞(《南京教育》编辑

刘永和(《南京教育》主编)

2010年6月9日

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

中国军衔制度

中国的军衔制度

军衔

军衔

部队文职干部军衔制度分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

《军衔制度.doc》
军衔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