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和歌的一些感想

2020-03-03 22:29: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音乐和歌的一些感想

中国的文化传统五千年没有中断,这是一部分人自豪的,也是另一部分人憎恶的,但不管怎样,这确实是个事实,中国人的脾气德行,几千年来总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音乐也可以作个证明。

我们的音乐自古以来都受“西方”的影响。胡琴琵琶与羌笛,帮助唐人们醉死沙场了,喝醉人的酒或许还是那葡萄美酒。到了近代以后,西洋音乐当然大举进入了,而在音乐领域里,中外的文化冲突大概是最弱的,钢琴、提琴,国人们是并不怎么见外的,音乐到底是世界语言啊,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人都是那样自然的开放派,或许这也是有历史传统的吧,因为我们老早就喜欢胡琴琵琶与羌笛了,老早就是“崇洋媚外”派的。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看出一个不怎么值得骄傲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各种细胞都发达,就是音乐细胞比较瘦弱,似乎总需要些外力的刺激,才能够活跃起来。换句话说,在文化的诸领域里,我们在音乐上的原创力是最低的。

这原因,我觉得一大部分和我们的汉语有关系。汉语是从象形文字那里传下来的,一个字一个音,方块字,它有一个那些表音的外语所不能有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像砖头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也造成我们的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的形式上的特点,四言、五言、七言,我们的语言文字可以做得到。想想英语,它就办不到,更别说俄语了,说个名字都要花半天。

这有一个什么结果呢?它造成我们的文学非常的发达,攫取了一部分音乐的阵地。因为,整齐的文字,实际上本身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使很多五音不全的人也借助于文字仿佛获得了音乐的力量。古往今来,我们的诗词写手是多得不得了,但真正懂得音律的却实在少之又少。因为,自从文字构成了节奏形式,它的源泉——音乐——反而就逐渐被忽视了。

音乐因此萎缩了,因为太多的人们已经满足于定型的节奏,他们热衷于在这些定型中填词。绝句、律诗、词牌、曲牌,这些就是节奏定型,它们原本是一首歌或一支曲子,可是当它们一成了“律”或“牌”,它们就固定了。从古到今,诗人们写了多少诗词?数不清,但词牌曲牌却是数得清的。相比之下,就那么几个而已。你看,在文学面前,音乐是多么可怜呀。

这种音乐的贫乏,至今也仍然很严重的。我记得好象在去年看过一个高晓松的访谈,此人到美国去混了一段时间,回来说话就牛逼起来了,他说的一个意思是,中国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在意音乐的原创与否,因为晓松先生发现美国人的音乐太牛逼了,原创音乐到处都是,我们拿过来用就行,怕什么?只要把词填好就行。他说的大意就是这样。可见,我们的音乐原创力的贫乏已经导致了如此牛逼的自卑了。

甚至我们可以说,很多人其实已经不知道歌是什么了。

在整体的音乐概念中,歌,其实是应该单独地说的。甚至我觉得,歌,应该是音乐之外的一个专门的概念,而把音乐专指不涉及文字意义的纯音乐。简单地说,歌,它的首要特征不是音乐,而是歌词。所以,最本质的歌,恰恰不是填词的歌,而是谱曲的歌和词曲一起产生的歌。因为,填词必定是音乐在先,固定的节奏在先,然后按照节奏装进歌词,这就已经把歌词降低为音乐的奴仆了。而中国的古典诗词曲艺术,则因为实际上已经忘记了原初的音乐曲调,而完全演变为文学形式了。它已经独立地成为诗的艺术,而不再是歌。

最本色的歌,其实是把音乐加在语言上去,在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或者说歌,就是音乐式的说话。因此,只要有不同的歌词,就会要求有不同的音乐,而不是相反,在一种音乐定型之下填出不同的歌词。当然,词和曲一起产生的歌也是本色的,但这样做的难度很大,因为语言的思维是跟不上音乐自然发展的,这就导致这样做很难写出丰富的歌词。这个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体会出来,我们可以随便找一个话头唱起来,就可以发现,当音乐一开始的时候,旋律和节奏会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你的语言的思维却跟不上。所以这样的歌——特别一些民间山歌就是这样的——总是很简单,往往就是反复地唱几个字。据说最早的南方音乐就是《候人歌》,它的歌词就是四个字,两个实字,两个虚字——“侯人咿兮”,可以想象,当年那个歌女就是脱口而出,词曲一起产生的歌。

这样的歌在远古时代想必本是很多的,但后来孔夫子编辑《诗经》,他自己说是雅颂各得其所,我想,恐怕就是整理流传的歌曲,而加以定型,诗三百零五首,但曲调肯定没有这样多,恐怕也就像后代一个词牌产生许许多多的词一样,多首诗是共用一个曲子的。孔子的这个工作,当然好在为后代留下了文学的经典,但是它的另一面,就是音乐的开始萎缩。古代没有录音机,没有唱片,我们当然考证不出《诗经》中的音乐,但严重的是,浩如烟海的《诗经》研究著作的学者们,恐怕极少有从音乐问题上去考察《诗经》的,这也是音乐衰落的证明。

当然,音乐的细胞还在的,但它的活力却减弱了。人们对于音乐也就更容易满足,因为它在精神世界的地位本来就不是被看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所以,高晓松的牛逼话虽然很让人厌恶,但却是有根据的,在只要达到“音乐小资产阶级”的水平就可以满足的人们看来,没有必要在音乐里费力地创造,莫扎特和贝多芬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古典乐了,而欧美的流行音乐已经有足够多的原创作品了,我们只需要模仿一下,甚至抄袭一下,最多把提琴改为二胡,把吉他变成琵琶,整出一点所谓的中国风就够了。

而继续萎靡不振的是歌。填词的传统在继续着,变化只是在于,因为娱乐化和大众化的需要,填词的水平已经从姜白石和柳屯田降落到了周杰仑和方文山。已经离歌的本色很远了。受到非常肤浅的港台流行音乐(特别是香港)影响的歌词作者们,一下笔就无形中好象有了一个定型的节奏在套着他,非要把歌词写得整整齐齐,像一些古怪的五言、七言的打油诗。它们起了两种作用,一方面败坏了文学,另一方面继续败坏音乐,使中国人的音乐细胞继续萎靡不振。

再比较一下西方音乐,它的巨大的创造力也跟西方语言有关,和汉语正好相反,拉丁语这样的语言不能够搞得整整齐齐,所以一首歌的曲子很难再套用在另外的文字上,这恰好使得音乐的价值不受文学的掩盖。相比中国的传统,西方常常是这样的;一首优秀的诗,会激发众多的音乐家创作出不同的歌。但中国却常常是一首歌被定型下来,于是许多诗人为它填词,——现在是一首歌流行,于是许多人模仿它来写词——哪怕这些诗人根本就五音不全。结局自然很明显,前者激发了音乐的创造力,后者则使音乐萎缩。

总之,我想要说的就是,回归歌的本色。和自由的诗歌相对应的,应当是更自由的、更有创造力的音乐和歌

学习西方音乐和艺术欣赏的感想

音乐和作文的关系

琵琶行——音乐和心灵的协奏

品味音乐和人生优美散文

蒙古汗廷音乐和汗廷乐队简介

Flash MV音乐和字幕的制作

读书 马尔克斯的成长史:性、音乐和阅读

感想红歌

红歌感想

红歌感想

《关于音乐和歌的一些感想.doc》
关于音乐和歌的一些感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