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

2020-03-04 02:41: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中学教室的奇迹》有感

华龙区四中冯焕芬

读完关于孙维刚老师《中国教学的奇迹》—书,令我佩服、感慨之余,也收获很多,孙维刚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能等,对普通老师而言都难以通过短暂的学习而达到那样的高度。但他充满奇迹的教学生涯可以让老师明白努力的方向。 他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着阳光,学生们也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环境。他说话声音并不洪亮,但常以饱含真情的语言感染着学生。他有时宁愿做学生的学生,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博大的胸怀与谦逊的品格。

孙维刚要求学生做题时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应该举手回答,人心中没底时,一定要勇敢,迫使自己上梁山,就能把自己的勇气和能力都发展起来。孙维刚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他说如果不运用这种方法,而只是死记硬背,数学教学就活不起来,师生之间就没有沟通与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与相互启迪,就不能形成探究。他常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孙维刚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而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极作用。

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找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我把这些规律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收益颇多。在孙维刚的每堂课上,无论是学生们上讲台讲题,还是老师讲题,都有一个例行公事,那就是必须讲出自己是“怎么想出来的”。

孙维刚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有想法的同学会到 1

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孙维刚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地点拨,但不是提示更不要提示。开始时课堂进步跟不上,耽误时间,但学生的能力会随着这番过程而提高,进度也将大大加快。

孙老师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师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

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平时我就是这样做的。举一个例子,我班宋怀昆,担他课的老师都知道,他是一个毫无课堂概念的学生,也是一个以搞恶作剧来引起别人关注的学生,自习课他把所有书本铺在教室地上睡觉,课堂上他总是发出怪声扰乱课堂,就连喊起立,他也是妆模作样,拉着长音喊到出不来气儿为止。就这样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我们大家都没放弃他,一如既往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关爱他,我给他说,宋怀昆你不管怎样老师都不放弃你。发现他趴桌子上睡着了,我就拿旁边的衣服给她盖上,又一次我让学生板书知识点,他也主动写了,字体龙飞凤舞,虽有故意捣乱之嫌,我抓住机会大加表扬,经过我们全体老师努力,不知从哪天起,他有了很大改变,课堂有许多收敛,名次也加速进步,由原来倒数上次考到了年级第九,数学成绩开学初考了40多分,这次竟考了106分。这就是教育的奇迹,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上自我修炼,打造课堂中的精彩。教育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56号教室奇迹3有感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奇迹》有感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doc》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