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务礼仪讲稿(Ⅱ)

2020-03-01 16:13: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现代公务礼仪讲稿(Ⅱ)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坐在讲台上,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很亲切,也很实在。毕竟三尺讲台,也是一个舞台,成也好、败也好,终归是一种历练。所以,我要说的是:感谢办公室给了我学习礼仪的机会;感谢齐主任为我圈定了讲授的提纲,使我在备课时不走弯路;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能坐下来听我讲这堂课。谢谢大家!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现代公务礼仪。

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有理走遍天下”这个“理”是道理的理。其实,还有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有礼走遍天下”。这个“礼”讲的就是礼仪的礼。中国是个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但是,不文明或者说少礼仪的现象仍有发生。在欧洲酒店业曾经对全球游客进行评选,中国游客得到的评价位居全球倒数第三。从这个角度来看,讲授礼仪、遵守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我们需要文明底线》,这个文明讲的是大礼。这篇文章说的是5.12大地震发生以来好几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都涉及到文明底线问题。比如范跑跑事件在网上引发争议,为之辩解的认为范跑跑出于求生本能抢先逃跑,没有犯法,情有可原;责骂范跑跑的认为他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但是,大家注意了没有,辩解者和责骂者都没有从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来讨论问题。

我们拿泰坦尼克号事件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何谓文明基本准则了。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新建成的超级豪华邮轮,船上有钱有势的人多的很,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船上救生艇不够用,从船长到乘客都不约而同按照文明社会规则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妇孺优先。当时船长劝说全球最大百货公司──梅西公司的创始人、67岁的斯特劳斯上救生艇,老人回答道:“只要还有一个妇孺没上救生艇,我都绝不会上!”大银行家古根汉姆,则从容换上华丽的晚礼服,对太太写下遗言:“这条船将不会有任何一位女性,因为我占据救生艇的位置而留在甲板上。”在死难乘客的名单中,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

贪生怕死是动物本能,人类社会建立起文明基本准则,使人超越了动物本能,文明基本准则成为人与畜生相区别的标志。深入人心的文明基本准则,使泰坦尼克号上的男人们宁可选择死,也不愿可耻的抢先逃生。这一文明准则在9.11事件中又得到充分体现,在熊熊大火中逃生的人们依然遵守着妇孺优先,担架优先并自觉排队让出半边通道给消防队员。

文明基本准则也就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线,是生活于这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绝对律令。谁违背了这绝对律令,就会遭到全社会甚至自己亲人的唾弃。泰坦尼克号最后一艘救生船上,有个惟一的男性乘客,是日本外交官,他享用外交官特权上了救生船。这位利用外交特权活下来的日本男性乘客,回到东京后,遭到日本国民愤怒抗议,认为他如此贪生怕死,利用外交特权上了营救妇女儿童的救生船,实在是丢尽了日本人的脸面,损害了日本人在国际上的尊严,于是纷纷要求他自杀以谢天下。在舆论压力之下,这位外交官只好辞职,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他的后代不能原谅他,他们改姓换名,不想让人知道他们有过这么一个祖先。《泰坦尼克号》重拍走红后,善于挖掘新闻的记者居然找到了这位日本外交官的一个孙子。他做梦也没想到,电影《泰坦尼克号》走红,将他家族的耻辱和隐痛再次曝光。虽然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他还没出生,但他面对摄像机镜头的表情依然很痛苦,他对记者说,他的祖父不应该活下来,他当时应该自杀,免得后代带着羞辱活在人世上。

比较5.12汶川大地震范跑跑事件的争论,不能不令人痛切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文明底线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过程,最大的失败就是没能建立起文明底线,既没能把传统价值观转换成现代价值观,向西方学习;也没学来西方的文明底线。因此灾难来临的时刻,才有了范跑跑让动物本能支配自己。

早在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来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寻找什么智慧?就是孔子倡导“仁”的博爱准则和“礼”的行为规范。孔子有一句话“悠悠万事,唯此唯大,克已复礼”什么意思呢?在悠悠万事中,克已复礼的事情是最大的。这个礼是周礼,也就是礼教。

那么,什么是礼?什么是仪? “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我们通常说“礼多人不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重视别人,别人可能就重视你。 “仪”字指的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要讲礼仪呢?有三点作用:

第一个作用,体现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要跟别人打交道也好,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素质体现在细节之中,体现在言谈举止之中。比如,有些人在正式场合不修边幅,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在会议室接听手机,显而易见,这是对人的不尊重。还有几种常见的现象也非常值得一提。比如,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你是嫌对方手脏呢,还是怀疑对方有皮肤病、传染病?有的人接过别人递送的名片,盯着名片上的内容,反复打量对方的脸庞,找寻名片和本人的契合处,作“核实”工作,仿佛“验明正身”。你不是警察来抓人,干嘛要这样?男人腰上别着手机、寻呼机或挂着钥匙串等,腰中挂一串钥匙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你充其量就是旧时大宅院里的大管家。有些男同志请女性跳舞时搂得过紧。这样做只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你过份热情;第二是你心怀叵测;第三是你不懂规矩。不会有第四种解释了。有的人跟张三说话时,眼睛看着李四或王五或其他的地方,反正不是倾听者。这种行为,说轻点是不懂礼貌,说重点是对人极大的不尊重。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我行我素,一如既往。所以,我们说礼仪体现素质。

第二个作用,展示形象。交往中,形象是比较重要的。比如说你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你和外人打交道时,你不能够随便去置疑别人,训斥别人,这就是你的教养、你的形象。还有你的衣着打扮是否合乎常规,你的言行是否合乎礼仪,也是形象问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总理到经理都非常在乎形象所具有的美感力量。美国总统竞选时有专门班子为候选人设计表情、动作、服饰以及典型用语。演员出身的里根每次演讲前都要练习手势。这说明形象是值得重视的。那么,如果你展示的形象恶劣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给大家说个例子:赫鲁晓夫就是个外在形象极差的领导人。尼克松在他所著的《领导者》这本书中曾经这样说:“身材粗胖的赫鲁晓夫一跳上政治舞台中心,就不拘行止、言行失检,夸夸其谈,完全打破了过去的模式,这使很多人不拿他当回事。”我认为尼克松说的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赫鲁晓夫在他掌权的时候,给人留下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就是夸夸其谈,张牙舞爪,是一个小丑人物。比如在1960年的时候,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当中,建议联合国总部搬到他们苏联去。当时联合国总部与会人员否决了他的这个建议,赫鲁晓夫一看否决了他的建议之后,大为恼火,开始对其他代表无礼取闹,当英国首相麦克米发言也谈到反对时,赫鲁晓夫当时恼火得不行了,然后,他当着几乎全世界代表的面脱下了一只鞋,把它当作木捶在桌子上咚咚敲着,引起与会人员的嘲笑。赫鲁晓夫这种言行举止大大降低了他的领导影响力,尼克松在他所著的《领导者》书中,分析了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尼克松认为:“赫鲁晓夫的同僚们为什么赶他下台,有二个原因,第一,他们都对赫鲁晓夫那种反复无常和难以预测的管理国家的办法感到越来越不舒服……第二,苏联领导集团简直为他感到羞耻……。尼克松说“在我与苏联领导人举行最高会晤时,几个苏联官员向我表示说,赫鲁晓夫败坏了他们的声誉。有的官员还说我们终于把这个傻瓜赶下了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不懂礼仪,不拘形象,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第三个作用,增进交往。一个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然要跟别人打交道。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不和别人打交道,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美国成功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来自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85%靠他与别人相处的方式方法。”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功地经营自己的事业、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甚至受尊重的人,必须讲礼仪。

下面我主要讲10个方面的礼仪,也就是“10个怎样?”:怎样说、怎样听、怎样迎、怎样送、怎样行、怎样坐、怎样吃、怎样穿、怎样敬、怎样做。讲的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讲清,视时间而定。

一、怎样说

讲两个观点:说什么和如何说。

第一个观点:说什么?也就是讲讲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应该说什么?

1、说文明用语(现场提问:“常用的文明用语包括哪几句?”)

不管对外人还是对自己人,五句文明用语要讲。

第一句话:问候语――你好!要养成习惯,张嘴先说你好,不管对自己人还是外人,要先说声你好。

第二句话:请求语――请。需要别人帮助、理解、支持、配合,要先说个请。

第三句话:感谢语――谢谢。别人帮助我、理解我、支持我之后要说声谢谢,特别是那些收费性服务的岗位要说谢谢。

第四句话:抱歉语――对不起。怠慢了别人,伤害了别人,为别人平添了麻烦要说声抱歉或者对不起,这是一种教养,礼多人不怪。

第五句话:道别语――再见。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五句文明用语。

2、说交际用语(听众根据提示,积极抢答)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

等候别人应说:恭候

请人勿送应用:留步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麻烦别人应说:打扰

请人帮忙应说:烦请

求给方便应说:借光

托人办事应说:拜托

请人指教应说:请教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请人解答应用:请问

赞人见解应用:高见

归还原物应说:奉还

求人原谅应说:包涵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老人年龄应叫:高寿

好久不见应说:久违

客人来到应用:光临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与人分别应说:告辞

赠送作品应用:雅正

3、说赞美用语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有些人看见女性就称“美女”,看见男性就叫“帅哥”。无论怎样,听的人感觉总是很舒服,所以交往中说好话,说赞美语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因此,试着说赞美语:你工作很努力,你的字写得很好,你的衣服很漂亮等等。多说赞美语,你会一不小心收到意外的惊喜。我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盛大的舞会上,有一位风韵犹存的年老妇人接受主人的邀请,也风度翩翩的来到这里。

舞会开始了……

讲实话的张先生远远看到了这位老妇人,立刻走了过来,对老妇人说:“您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老妇人接口说:“我现在不美了吗?”张先生说: “现在的您,皮肤松弛,缺少了光泽,您的脸上已经布满皱纹,您……”

这位老妇人被说的脸上一阵白一阵红。恰好此时,善说赞美话的陈先生也来到了老妇人面前,彬彬有礼的说:“夫人,我能邀请您跳个舞吗?您可是晚会上最出色的女人啦!”老妇人眼睛里立刻闪出迷人的神采,欣然接受了邀请。

老妇人和陈先生走下了舞池……

张先生坐在旁边观看这对年龄不协调的舞伴,他发现那老妇人好象忽然萌发了青春活力,全身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魅力,舞跳得比年轻人还出色,似乎老妇人在这顷刻间神态、相貌都变的那么美丽……张先生感到惊奇。

舞会结束了,张先生问陈先生:“你对她说了什么,让她变的这么有青春活力?”陈先生说:“我只对她说了一句话,‘你好美,我喜欢你。’”张先生说:“你又撒谎,你根本不可能喜欢她!”陈先生说:“没错!可她很高兴,你没看见吗?”

第二年,他们各自收到一函讣文:“X日,请来参加XX的葬礼。”在墓地上他们不期而遇,他们的目光落在棺中,正是那位老妇人。

葬礼结束了,他们各自收到一封信。

给张先生的信里写着:“你是对的,衰老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说出来却如雪上加霜,我把一生的日记留给你,那才是我的真实!”

给陈先生的信里这样说:“陈先生,我非常感谢你美丽的赞美,它让我在生命的最后一夜过得如此幸福,它让我生命的枯木重新燃起了青春活力,化去了我心中厚厚的霜雪。我将我的一亿美元遗产全部赠送给你,请你用它去制造这美丽和快乐吧!”

陈先生因为善说赞美语,并用赞美语给他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也让他自己收获了惊喜,因此,从今天起,大家多说赞美语吧,但愿好运多多。

不该说什么?

在日常生活之中老百姓有句话,说你说话嘴上得有把门的,也就是说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充内行;不要向陌生人夸耀你的成绩和富有;也不要在公共场合去谈论朋友的失败、缺陷和隐私;不要谈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也不要像“祥林嫂”那样逢人就诉苦和“阿Q 式”到处发牢骚。

这里需要提出来的是注意有六大方面你不要乱说,说出来的话,有失身份,会给人家没有教养的感觉。(现场提问:“交谈中哪些话题不可以说?”)

大家的回答非常有道理,归纳起来,有6个方面的问题不要谈论。

那么,究竟有哪六个方面不要谈呢?

1、不要非议党和政府。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思想上行动上和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这是讲政治的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因此不要非议党和政府。

2、不要涉及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有人有那种窥视癖,总要想打探点不该自己知道的事,其实你何必呢,说个不该说的话,不该你知道的事,你知道得越少对你越安全。

3、不能随便非议交往对象。说白了,客不择主,跟人打交道,别让人家难堪和尴尬。比喻说人家衣不合身,发型不合适,或者说体型太胖等等。

4、不在背后议论领导、同行和同事。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5、不谈论格调不高的话题。什么家长里短,小道消息,男女关系,不要说,失身份。有人就好这一口,见年轻的女性就问,你结婚了吗?你又不和人家搞对象,你问什么?

6、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现代社会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当你和外人交谈时,不该你知道的事,还是少知道点好。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哪些个人隐私不大适合去随便打探呢?我认为个人隐私有五不问。

1、不问收入。在现代社会上,一个人的收入往往是他个人实力的标志,你问这个人挣多少钱,实际上是问这个人本事如何,这是不合适的。

2、不问年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较激烈,那么一个人的年龄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个人的资本。

3、不问婚姻家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别去跟人家过不去。

公务礼仪讲稿

现代公务礼仪

公务礼仪

公务礼仪

公务礼仪

公务礼仪

公务礼仪

宿迁学院期末考试现代公务礼仪重点

公务宴请礼仪

公务交往礼仪

《现代公务礼仪讲稿(Ⅱ).doc》
现代公务礼仪讲稿(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