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2020-03-02 08:54: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近年来,伴随着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广大高校,更是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舞蹈表现力的缺乏,成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最大短板。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舞蹈表现力的含义谈起,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力人才培养

一、舞蹈表现力的含义

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舞蹈者利用自己的肢体,对舞蹈作品的表现程度。这种程度包含多个方面,如舞蹈作品的情感、风格、韵味等,都是表演者需要着力表现的方面。同样的舞蹈,同样的舞蹈动作编排,不同的舞蹈者却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甚至是同一个表演者,在不同时间或心境下,也会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就是舞蹈表现力。或者更加通俗地说,我们觉得一段舞蹈跳得好,跳得有味道,跳得有感觉,就是舞蹈表现力强;反之,如果一段舞蹈表演结束后,给人的感觉是干巴巴的,不能给观众以触动,那么其艺术表现力就弱。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性,每一种舞蹈都有其典型的风格特征,如果不能将这些风格特征突出表现出来,也就失去了表演的意义。现实教学中一个常见的情形是,学生对某一种民族民间舞的动作掌握相当熟练,能够流畅地表演完整个舞蹈,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干巴巴的,不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少的就是舞蹈表现力,学生们既没有相关的体验作为基础,也没有用心去表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成为了单纯的舞蹈动作展示。所以说,充分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措施

1.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的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物,要想表现好作品,就要将其还原到民族民间文化中进行体验,每一个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来源于该民族、该地区的生活,对形成该舞蹈生活既没有认知,也没有体验,何谈舞蹈表现?其所起到的是一种根基的作用,根基不牢固,所有艺术表现都是空洞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还是按照舞蹈训练的思路,看看动作是不是熟练和到位,如果能够流畅地表现出整个舞蹈作品,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舞蹈表演只是单纯机械地模仿,丝毫没有舞蹈表现力可言。所以要想获得舞蹈表演质量本质的提升,就要从体验作品入手,将其放置到孕育其产生的环境中,去体验,去考量,去感受和理解这种舞蹈的真谛。比如东北秧歌,很多教师和学生知道,东北秧歌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浪、浪中哏、哏中翘”,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点,这种风格来源是什么?这就要将其放到民俗文化中去考量。东北秧歌历史悠久,其是以唐代??H民族中的“踏锤”这种舞蹈为原型的,所以东北秧歌中,有很多跺、摆、扭、颤等动作,这些动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有的艺术风格。了解到这些内容之后,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们自然就会去表现。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之前,不要一开始就是动作的学习和模仿,而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对作品进行挖掘,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充满感情地表现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善于抓住典型的动作和体态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画一只龙时,只有画上了眼睛,这只龙才能有生气。后来比如讲话或者做事情,能够抓住关键点。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够对某一种舞蹈印象深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一种舞蹈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典型的动作和体态,彰显出该舞蹈所特有的风格,也就是龙的眼睛所在。而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的动作或体态,自然也能够获得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藏族舞蹈,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屈”的动作特别多,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创作的藏族舞蹈《母亲》中,就有大量双腿弯曲或体态前倾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的大量存在,并没有给观众带来不适应,反而觉得十分自然和亲切。藏族舞蹈家卓玛在表现中,也将这些动作做得扎实到位,获得了感人至深的表现效果。为什么这几个动作如此具有代表性,其成因又是什么?其实这个动作的由来,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气温常年偏低,人们需要穿上厚重的皮袍才能御寒,这样一来,因为厚重的皮袍,使得全身上下只有小腿部较为灵活,所以藏族舞蹈中经常会出现松腰的姿态和弯曲的动作。而且西藏地区藏传佛教盛行,人们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经常要弯腰、俯身和磕头,这些动作的完成都要靠膝盖的弯曲来实现。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藏族舞蹈中典型的体态和动作。学生们在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就能够在表演中自觉地进行表现,自然也就抓住了舞蹈的关键。

3.创造切题的教学情景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更确切地说是起源于该地区人民的劳动生活中,由劳动人民创作和表演,田间地头和村寨之间,就是表演场地,其他劳动人民就是观众,有着强烈的环境性特征。但是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没有了这个真实环境,所以在舞蹈表现力上就会有所欠缺,而且其表演多是在舞台上,也从客观上给舞蹈表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舞蹈环境的创设,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首先是将课堂舞台化。现代教学技术可谓高度发达,各种多媒体技术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营造出一个类似于舞蹈真实场景的课堂,当学生感受到了这种风情和韵味时,舞蹈表现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如藏族舞蹈中,很多学生面对左右摇摆这个动作,都会出现节奏不均匀的现象,很多动作做得不够扎实。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藏族地区优美的风光景色,将其用投影仪播放出来,并同时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音乐。学生们眼前是秀美的风光,耳边是动听的音乐,自然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藏族同胞,做起动作来也是格外扎实,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次是课堂的生活化。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对其最好的表现方式,莫过于将其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舞蹈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去。比如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多是在村寨的空地上表演,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三下乡”等机会,带领学生来到农村地区进行表演,感受农民群众的热情和质朴。在这种环境下的舞蹈表演,一定是充满艺术表现力的。

4.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示范能力

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教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示范表演能力。首先是科研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主动学习各类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特别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门类众多,博大精深,更需要教师做广泛的收集和细致的整理,要求对常见的十几种民族民间舞蹈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深入舞蹈的发源地进行采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习惯等,通过实地实景地观察,验证自己的理论研究。

其次是表演示范能力。教师标准、投入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对该舞蹈有最直观的认识,并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多么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重在一种情感、神态、动率的投入和对“风格性”的追求。举例来说,同样是东北秧歌的教授,有的教师是双手抱胸,在舞蹈队伍中走来走去,对动作不到位的同学予以纠正。而有的教师则是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带领学生一起舞动,将东北秧歌那种泼辣、开朗和豪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两者相比,显然是后者教学效果更好,所以说,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被激发,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毛诗序》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这种突出的艺术表现力,早在千年之前就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舞蹈表现力的缺失却成为了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最大短板,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而且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因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对这种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更高,没有了舞蹈表现力,也就没有了舞蹈风格可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教师对这一课题的充分关注,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将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韩琳.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

[2]张亚琳.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J].青年文学家.2011(05).

[3]马虹.舞动真情[J].大舞台.2011(01).

[4]汪超.浅析舞蹈表演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探讨

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

小招数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谈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采风课程的教育价值

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doc》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