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与风教学设计

2020-03-02 14:34: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气压与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大气运动产生的基本过程(热力环流),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关于“等压线及分布”内容,本课暂不涉及,留待“季风”一课中展开。

2.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内容中,“影响气压的因素”对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非常必要;而“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又为下一课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行星风系)教学的基础;“海陆风”的内容教学又能和下一专题中有关季风的成因,完成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分析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认识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山谷风和海陆风的成因分析,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 2.难点: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流程示意

五、教学过程

(一)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问题情境导入: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夏天我们经常用“闷热”这样的词语,一些老年人,特别肺部、心脏有问题就特别不好受,容易发病出意外。而进入天气转凉的秋季,我们也会用“秋高气爽”来形容,天气一般晴好适合也锻炼身体。你知道两种季节所反映的气候要素有何差别?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感受不同季节的气压高低,使学生认识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实际上影响气压的因素还有空气垂直运动,由于在本课中暂无应用,因此计划在“行星风系”一节教学中涉及。

(二)热空气上升原理

问题情境导入:教师展示PTT,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你能否解释:“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动吗?”

(三)空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热力环流形成示意) 教师演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有哪两种运动方式?找一找两种运动方式的产生原因、规律。 【设计思想】大气垂直运动规律—热空气上升形成近地面低气压,冷空气下沉形成近地面高气压;大气水平运动规律—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师生总结空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 【设计思想】有空气水平流动(风)说明存在气压差异,而气压差异是否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冷热不均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由逆向推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下面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形成提供正确的思考方法。

(四)山谷风与海陆风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思考题,观察山谷风、海陆风示意图,通过自己对空气水平运动产生原理的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说明山风或谷风、海风或陆风的形成原因。教师给出相关资料:

“谷风——白天山坡受热,空气升温快,热空气上升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在山谷空气升温慢,形成高气压,因此空气由谷底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则相反,形成山风。

海风——陆地与海洋的热容量不同,陆地热容量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因此,白天陆地升温快,热空气上升地面形成低气压;而海洋升温慢空气较冷,形成高气压,因此近地面空气有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则相反,形成陆风。” 【设计思想】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相互启发。 以小组讨论方式探讨“山谷风、海陆风的成因”,尤其是让学生表述成因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教师需在学生讨论前布置要求,在讨论过程中逐步指导,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应该注意:

1、比较而言,海陆风示意图上的内容更明白,可首先和重点解决,而山谷风的内容可略讲。

2、请学生注意图中“冷”、“暖”差异及变化,思考原因。

3、请学生注意图中的海风、陆风均属于空气的水平运动,可设问能否简单的用冷、暖差异来说明?思考空气水平运动的产生的相关因素。 上海(一模)市青浦区第一中学 沈慧其

六、专家评析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生活的地理、发展的地理”等理念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出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液压与气压教学改革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气压与风教学设计.doc》
气压与风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