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03-02 16:11: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词三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认字200个,会写150个;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3.学情分析

⑴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⑵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帖及字典,学生会写“洛、榆、畔、账”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千帐”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生能够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反复诵读,交流诗歌诵读节奏。。

评价任务二:通过看注释,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教学活动预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

⑵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⑶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⑵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实现目标1] ⑴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4.紧扣“还”字,披文入情[实现目标2和3]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⑴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⑵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5.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⑴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⑵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⑶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地震撼了我们。)

⑷同桌互说诗意。 ⑸分男女生读古诗。 6.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⑴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⑵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⑶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⑷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春绿江南 见月思归 赞春美,思乡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⑵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⑶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⑷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⑴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⑵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⑶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⑷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3.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⑴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⑵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⑴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5.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⑴背诵全词。

⑵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上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