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

2020-03-03 18:57: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案例:

能不能动?

案例场景:

区域活动中翰翰和钊钊选择了益智区的《奇妙太空之旅》。首先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掷骰子,骰子的上面是几个点点就走几步,然后轮流掷,但是路线不同遇到的指示(前进、后退、停顿、跨越……)不同,最后看谁先到达终点谁获胜,这要提前观察和计算好路线。下了两个回合,都是翰翰赢,钊钊急了,在第三回合时,移动了一粒已经走好的棋子。翰翰不干了,把钊钊的棋子又挪了回去,两人争了起来,翰翰说:“你赖皮,刚才这颗棋明明就放在这儿的,不可以再走一次!”钊钊争辩说,“我刚才放错了,我是想放在这儿的呀。”翰翰说:“放好了就不可以动来动去,不能后悔的!”钊钊说:“你刚才又没说不可以动”!于是两人你挪过来他挪过去,面红耳赤!终于翰翰扔下棋子起身生气地来向我告状。

见翰翰来搬救兵了,我就问他:“你们刚才有没有说好棋子放好了就不能再动了?”(其实,我一直在旁边看着他们。)他摇摇头,又连忙说:“可是上次我们玩的时候就规定了,放好了就不能动来动去。”我又问:“那是上次在你们下棋前就说好的,对吗?”翰翰点点头,我又问钊钊:“如果翰翰下好的棋也动来动去,你同意吗?”钊钊想了想摇摇头,“那怎么办呢?”我问他们。他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翰翰说:“那我们说好,谁也不能动,怎么样?”钊钊点头答应:“好的”。两人又高兴地一起走开,边走边说:“刚才那次不算,我们重新来……” 案例分析:

争吵是幼儿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幼儿交往的一种方式,《纲要》中指出:“儿童通过交往,逐步认识自我并接纳他人,初步了解礼会生活必须的基本行为规范。”幼儿正是在争吵中学会保扩自己,学会收敛自已,学会与人交往的必要经验。当孩予在争吵中无法说服对方,往往会找老师做“法官”,希望通过老师“权威”的话语,帮助自己反败为胜,从而达到自已的目的。而如果老师

每次都充当幼儿的裁判,直接替幼儿做仲裁、出办法,那就剥夺了幼儿参与交往的权利,也阻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幼儿学习交往的过程,同时孩子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又会以“争斗---失败---找判官”的方式来解决,这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指导措施:

一、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现为,竞赛性的游戏增多了。当孩子游戏初期,往往会忽视游戏规则的建立,而在游戏过程中产生间题矛盾,引起争吵。作为教师,当看到幼儿发生争吵时,最好作个旁观者,不要注重争吵的\"胜\"与\"败\"的结果,而应该注意解决争吵的过程,帮助幼儿分析争吵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同时帮幼儿制定一些游戏规则,要求幼儿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这样既可以使游戏顺利进行,又可避免\"战争\"的发生,让幼儿体验\"和平共处\"的愉快。

二、树立自信,友好交往

当孩子跑来告状时,老师应该鼓励他,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已,靠自已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种努力,不是靠争吵去解决问题,不是靠武力去占有,去取胜,而是让幼儿去寻找更好的方式进行交往,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不用争吵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老师可教幼儿人与人交往的技巧,让幼儿对同伴要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教幼儿学习处理纠纷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纠纷等,幼儿经过多次“战争”交往后,就会逐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办法,这就是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案例反思: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是,充分鼓励儿童参与活动,与同伴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作为教师,应多为幼儿刨造一些交往的条件,让幼儿去交往去实践去锻炼,别在乎幼儿的“输”和“赢”,重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做一个赢得了又输得起的人。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doc》
教育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