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

2020-03-03 20:45: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

音乐系10级3班左羽1040601129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了大众, 高校连续扩招及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得艺术类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毕业生择业、就业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的现象。艺术类大学生产生了依赖、失落、焦虑、自卑、偏执等就业心理,这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阻碍了他们的就业。本文在总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艺术生自身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艺术类毕业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及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深入探讨了的原因,并对如何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作了简要阐析。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环境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心理指导

正文: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随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在不断变化与调整,这给学校的专业教育提出挑战,也给在校大学上带来沉重的就业心理压力。社会紧俏人才已成为很多高考学子选择专业的标杆,很多大学生在大一就开始了对就业的高度关注。激烈的社会竞争趋势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心理。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包就业”与“铁饭碗”的情况在已不复存在,竞争上岗已成为人们就业观念中最基本的信条。这种就业制度的变化在实践中证明更好的的发挥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广阔的择业方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渠道仍较为狭窄,信息网络建立不健全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不充分,专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

社会就业难问题这么普遍,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又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艺术学生受艺术熏陶,更容易具有容易脱离现实,追求不切实际等问 题。而且艺术生的投入成本要比一般学生高很多,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产生了诸如自卑、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和择业指导,成为摆在艺术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1、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恐慌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与其他学生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艺术类大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物质期盼心理的失落。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急之情也会占据他们的心头。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上风,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严重的心理偏执。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就业目标,这样的偏执心理存在于很多大学生身上。

2、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导致了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与此同时,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比较小,目前已基本呈饱和状态,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占所有需求岗位的5%以内,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却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许多艺术高校为了多收取学费,不考虑社会需求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加重了艺术招生和报考的非理性状态,从而加大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又高校对他们就业需要的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家庭因素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艺术类大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

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过分宠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程普遍不好,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重视平等竞争,敢于追求经济利益和个性发展,这本无过错,不当之处在于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作为目的,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条件;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择业

1、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大学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方面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教育机构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同时要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自我创业。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态的自我调适。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因此,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2、给予就业辅导、心理疏导,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当艺术类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学校与社会应给予艺术类大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所面对的压力与挫折,引导其选择正确的方法排解压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一方面学校要扩大就业信息的提供,积极联系企业和各种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就业。引导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大胆尝试。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网络建设应得到加强。改变现实中企业和教育机构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和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尴尬情况。

结语

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心理问题亦日益突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更科学的心理指导,家庭也应对毕业生就业的心理予以更

多关心,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更要克服不良心理,树立良好心态,抓住机遇,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秦菊英.高校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美与时代,2006,(4)

[2]于翊平.对南京艺术学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06,(1)

[3]曹贞.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疏导[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期望值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海南省大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doc》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