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案

2020-03-03 19:45: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教学设想】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拓展阅读】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刑,虚若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叹隙中驹: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是说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②陶陶:欢乐的样子。

1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要点】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到他影响的作家。 ⒉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以上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完成导学案小试身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俊杰出)

②惊涛拍岸(惊动) ③强虏灰飞烟灭(曹军惨败的情景)

④故国神游(旧地) ⑤早生华发(斑白、花白)

⑥羽扇纶(guān)巾 ⑦酹(lâi)江月

⑧樯(qiáng)橹

⑨料峭(shào)

⑩一蓑(shuāi)烟雨任平生

2 A①②③④⑥⑦⑨

B③④⑥⑦⑧⑩ C①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⑥⑦⑧

2、辨形组词。

①纶(

) ②墙(

) ③瑾(

) 伦(

樯(

谨(

) ④蓑(

) ⑤峭(

)

⑥啸(

) 衰(

) 俏(

潇(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阅读词的上阙,回答问题。

⒈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淘”——有气势;“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⒉上阙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者是如何突出其特点的。请划出重点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现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声,蔚为壮观。 阅读词的下阙,回答问题

⒊苏轼在词中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周瑜。三国英雄人物众多,而赤壁之战中涌现的豪杰也不在少数,词人为何独以周瑜为描写对象。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由周瑜的形象特点、作者自身的处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年轻有为是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苏轼也是如此,而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边境危机使他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更为迫切。周瑜年少有为,苏轼时已年四十有七,只能将光阴虚度、抱负难展的苦闷和一腔报效疆场的热忱发而为缅怀周瑜的豪放之词,这就是苏轼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周瑜这一形象的思想契机。 要点:①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苏轼四十多岁只任团练副使的虚职

②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苏轼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⒋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这两句诗中含有消极成分。因为这与词作的前半部分描写赤壁景物、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的豪壮情调不合。

“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理想。即使遭贬谪,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叹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

3 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永存。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警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子、庄子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他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佛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理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既有积极进取精神,又交织着其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具有感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5、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第二课时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要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完成导学案一A 先学生自读,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义;然后老师范读,体会作者感情;最后学生齐读。

1、填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蓑(

萧瑟(

任(

)平生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B 明确:表现了词人闲适的心境。这几句话刻画了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一个迎着

4 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的抒情主体形象。

2、当时下雨,道路泥泞,为什么作者却说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快呢?B 明确:“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词人是说自己处于被贬境地,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此句词人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三、联系上阙,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含义C 明确: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四、问题探讨D 有人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用陶渊明“归隐”之意,词人被贬黄州日久,生发归隐之意。以上看法你认同吗?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分析:“归去”是归去到闲散江湖的处境。苏轼深受禅学的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我们说这只是“意存归隐”,有没有真正归隐呢?没有。苏轼是大儒,又通佛通道,儒、佛、道在他身上是矛盾统一的。儒家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苏轼的归隐意向,我们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安慰,是求的精神上的解脱。他意存归隐之意,但人生态度的主旋律是自信、达观的!由此我们说,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教案: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定**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苏轼词两首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