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课例与教案

2020-03-02 10:34: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0年度----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1年2月 中

古诗文诵读课课例

我为同学上了一节古诗诵读课,现就我上课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进行深刻的课例分析。

一、备课过程:

拿到讲学稿,我浏览了一下,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我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是后两首。我看到他们设计的“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诗词曲的有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增加积累;

4、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不错,如果我设计的话,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会加上“揣摩诗人如何抓住四季的景色特点,对景物进行描绘的方法”这个学习目标,因为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知道诗歌的赏析是古诗诵读得很高境界,这一点不容忽视;我会在“揣摩诗人情感”这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稍微放掉一些,因为抓住景物描写,很简单的就有了情感目标达成的梯度,不必太费神费力。

二、课例简介: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课前,学生自发地诵读了这四首诗,我也在他们的诵读中进入了状态,和他们一起背诵,沉浸在诗歌的韵味之中。我没有看到学生的“预习导学部分”的完成情况,但是从和学生的短暂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没有预习好,最起码诵读的味道还没有出来。于是我开始导入新课:“赏四季之景,悟自然之趣,抒四季之情,本单元我们跟佩弦先生走进春,跟老舍先生了解冬,到‘秋天’,有‘夏感’,并且在邹老师的带领下,‘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那么大家知道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象吗?”

生:“《观沧海》是秋天。”“《次北固山下》是春天” 师:“《观沧海》描写秋景的诗句是什么?”

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次北固山下》既是春景描写,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哪一联?”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日久年。” 师:谁能够把这两首饰有感情的读出来呢? 指名举手的同学朗读,同学点评,教师指点。

师:“那么还有两首诗,分别是《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这两首诗又描写了什么景物?于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师:谁能够把《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举手,读诗。

生:他读得很好,只是感情还不够充沛。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教师在点评:你觉得那一句读得最好?

生:我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得好些,因为为我觉得我读出了踏青时的“轻快”。

师:很好,“轻快”用得好,为什么应该是“轻快”呢? 生:因为“草”很浅,马跑起来不累。

师:很好,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浅草”,为什么要强调“才能没马蹄”? 师:“才”有两个意思:

一、时间上,刚刚;

二、程度上,刚刚,大家说是那个意思呢?

生:后者。

师:那么,这样读,读出了作者所写的景色是什么特点呢? 生:春天刚刚到,应该说还是“早春”。

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本诗的内容了,也就是说基本了解了作者的意图就是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早春图,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整体把握的环节可谓水到渠成了。

(三)深入探究,感情朗读:

这时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白居易是个很不错的导游,谁可以为白居易代言,引导大家一起游览钱塘湖?”其实这个问题本来是要安排在前一个环节进行的,但是课堂的生成促使师生一起进入了“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赏读,打乱了节奏和环节,其实也不错,这样在基本了解和巩固内容后再进行,可使这个环节更能有效。学生再复述诗歌的内容:孤山寺---贾亭---水面-----莺歌燕舞----乱花浅草----湖东---白沙堤,这样内容进一步的清楚了。

师生进一步读诗,再读出“争、啄、渐、才、几处、谁家”等关键词语,并进一步赏读,于是诗歌的内容、情感、景物描写、诗歌韵味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或者说吟诵的方式解决了。

与上一首诗歌一样,《天净沙 秋思》也是一样,不过有了上一首的基础,本诗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读好了,师生共同努力,诵读出十一中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读出一幅秋景图画,读出正面写景与侧面写景相结合,读出萧瑟与温馨相得益彰,读出一匹瘦马,读出一个游子,读出肝肠寸断,读出魂断天涯!

(四)巩固迁移,当堂成诵。

三、课例反思:

课上完了,我的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我自己最擅长的诵读基本功得以发挥,也把学生引导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诵读情感充沛,读音纯正,抑扬顿挫,读出了、教出了语文味。反思这堂课,我陷入了深思,悟到了以下几点:

(一)没有理论基础的课上不出味道。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古诗词往往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练,讲究音韵的优美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古诗词距今已上千年,学生学起古诗词就像与陌生人打交道,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年的“墙”,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读好它、学好它。

教授这两首诗歌,我一直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钱塘湖春行》有“水面初平、云脚低垂、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开放、浅草丛生”等意象,《天净沙 秋思》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并且这些意象构成一幅幅整体图景,而这些景象又都是有情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就不知不觉悟到了情感,走进文本,赏景怡情。

(二)只有“读”才有语文味道。

古诗诵读应该怎么上?首先从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开始说起。课堂教学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师生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本是媒介,师生的活动方式是教学策略,活动的指向是教学目标。一堂好课,必然是在老师准确研判、做好预设、有效组织、学生有序活动、并随时开掘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本质区别即在于课堂教学是有序的、高效的、有组织的、同伴互助的活动过程;课外自学则是自我的、封闭的、自发的学习活动。它们在效率上是有差异的,因为在课堂上学习更容易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支持,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我预设了“导入”、“初步诵读,整体把握”、“深入诵读,研讨字词”、“课堂迁移、当堂成诵”等几个教学环节。这几个教学环节非常有序、有效的在课堂上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习活动,各环节能非常

明显的呈现出层层推进的态势。课堂上,我还运用了“示范”、“引导”、“讲解”、“板书”、“讨论”、“自读”、“资料支撑”、“集体诵读”、“指名朗读”等教学手段,逐步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这些环节中,指导朗读时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不仅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高低重读,还要读出声音的质感,比如“几处早莺”,“早莺”应该是什么鸟?它应该是什么叫声,能否读出它的欢快?那么你应该用什么声音恩?“枯藤”“老树”又是什么形象,又有什么质感?怎么读出沧桑的嗓音?“断肠人”的肝肠寸断应该用什么嗓音读出来?如何才能撕心裂肺?当我指导学生读出来之后,我知道,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了,最起码我让学生入境了,让学生悟情了,让学生懂得了诗歌应该怎么朗诵了!

三、我觉得最有语文味的几点:一是“你能不能代替白居易,给我们做个导游,引导我们游览西湖?”这个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整体把握了诗歌。二是“你把‘几处早莺’改成‘处处早莺’可以吗?你把‘谁家新燕’改成‘家家新燕’可以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把握诗歌描绘出的“早春”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景物特点。三是指导学生朗诵出声音质感的方法,这也许是专业的东西,但当学生真正的把声音的质感和是个情感真正的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诗歌的每个学习目标一定能够顺利成长的达成了。

总之,一堂研究课上完了,我还沉浸在上课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之中,我觉得,教师就应该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和学生一起提高的兴奋,感觉自己付出思考之后得到的成功体验,我没有反思,只有正思,但愿在体会自己的长处之中,享受自己职业的乐趣,在课堂教学改这个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王省江

2010年度----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1年2月 中

经典诵读《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读顺文章,并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拼比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文意达到成诵。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复习所诵《关雎》、《桃夭》,采取齐背的方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范读诗文,正音正字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坻(chí) 涘(sì)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诵读的诗文,及其应该注意的字音。

三、自读古诗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你也来吟诵吧。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多找一些同学来读,当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找毛病,然后纠正。

3、齐读。读后给予点评,由老师指出优缺点。

设计意图: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障碍。

四、了解古诗大意

出示课前所发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首诗所讲内容,深刻感受诗的主旨意趣。

明确:这是一首优美的怀人恋歌。全诗熔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摹传神。在一个深秋的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视“伊人“的一方,惆帐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洁、美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透露着一种企慕、惆帐和难言之情。因诗人明明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马瑞辰说:“在水一方,诗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则远而难至,顺求之则近而易见,非以在水一方为喻远也。”(《毛诗传笺通释》)由此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复失而又不能忘怀的爱情的难言隐衷。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一连三章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态的描写上,既有层次,又富变化,层层推进:如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复吟唱,蕴含无限深情,令人心动神摇。这首诗确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神韵飘逸的妙品!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深受其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诗文的内容,为下边的感情朗读做铺垫。

五、再次齐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背诵古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2.指生汇报:个人背、同桌背、同桌对口背、小组背等。 3.男女生赛背。

设计意图: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七、布置作业

回家熟读,背给父母听。

大新寨中学 王省江

2011年2月

诵读课教案

诵读课教案

典型课例教案

微课例教案

教案课例名称

六年级诵读课教案

经典诵读课教案

《三字经》诵读课教案

课例

课例

《!!!!!经典诵读课例与教案.doc》
!!!!!经典诵读课例与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