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2020-03-02 05:29: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安娜·卡列尼娜

死的觉悟,生的狂欢

看《安娜·卡列尼娜》,是在上个冬天看的,说起原因,是因为在书评上有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的描绘,为了见识安娜·卡列尼娜的美丽,兴趣盎然的就去图书馆借,立马就开始读。

死亡总是在黑暗与寒冷进行的,而安娜的出场,也是在严寒与昏暗(那般压抑的天气)中出现,假如这还不够,那一个铁路工人的意外死亡(被火车给轧死了,当时安娜刚好下车),就仿佛预示着安娜的命运了。世界上是充满着美的,而这些美各式各样。有一种美,是病态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而安娜的美则是来自于黑暗,仿佛就是从从生与死的交界处而来的女神。

“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他(列文)甚至忘了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听见人家在说些什么,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幅美妙的肖像。这不是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迷人的女人,披着一头乌黑的鬈发,裸露着肩膀和胳膊,长有柔软汗毛的嘴唇上挂着若有所思的微微笑意,并且用那双使人销魂的眼睛洋洋得意而又脉脉含情地望着他。如果说她不是活的,只是因为任何活着的女人都不及她美丽迷人。”“她本人不像画里那样光彩夺目,却有一种画里所没有的新的使人陶醉的风韵。”通过交谈,列文充分感受到了安娜的智慧、文雅、美丽、诚实。所有这一切,令列文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个多么奇妙、多么可爱和可怜的女人!”。阳光洒遍了安娜的浑身上下,没有人不为她倾倒。

但是境况这么好的安娜,最后为什么会走向自我毁灭呢?

正如前面所说,安娜终究是属于黑暗的。虽然安娜表面是非常光鲜亮丽的,但是安娜的内心深处却有着常人所难以见到的黑影。值得一提的是,安娜出身高贵,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半个彼得堡是她的亲戚,受到良好的教育;嫁给高官(姑且不论卡列宁的好坏),有着上层阶级的交际圈。这也就是说,安娜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在达官显贵中行走,这对于安娜广阔的见闻和高雅的举止,以及动人的风韵都是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安娜的精神世界却是十分空洞的。在与卡列宁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儿子阿廖沙是她精神的唯一支柱。而后来与伏伦斯基爱情,也只不过是她另一精神支柱而已。也就是说,她的精神是依赖于儿子和情人,换言之,安娜精神世界里的自我并不存在,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这也是她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根本原因。

“那里!”她自言自语,望望车厢的阴影,望望洒在枕木上的沙土和煤灰,“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这是安娜寻死的动机,有人说,是安娜对伏伦斯基爱情心灰意冷,从而惩罚他,因而去寻死。我觉得,这是安娜对自我的厌恶的表现。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中心。可是她从臂上取下红色手提包时耽搁了一下,来不及了,车厢中心过去了。只好等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投身到河里游泳的感觉攫住了她,她画了十字。这种画十字的习惯动作,在她心里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的一片黑暗突然打破了,生命带着它种种灿烂欢乐的往事刹那间又呈现在她面前,但她的目光没有离开第二节车厢滚近拢来的车轮。就在前后车轮之间的中心对准她的一瞬间,她丢下红色手提包,头缩在肩膀里,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仿佛立刻想站起来,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动大吃一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矮小的乡下人嘴里嘟囔着什么,在铁轨上干活。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轻微的哔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想必,安娜在死之前已经醒悟,她毁灭于自我,那空洞的没有灵魂的自我。而死,将是安娜的重生。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doc》
安娜·卡列尼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