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2020-03-03 12:31: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参考答案

5、《三峡》

(一)

1、郦道元

2、(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5)逆流而上(6)通“缺”空缺,中断

3、(1)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3)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或“也没有这样”)快 (4)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A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7、“睛初霜旦„„哀转久绝”三峡秋天凄清肃的气氛

8、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9、B

1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李白。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12、(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13、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二)《三峡》与《答谢中书书》对比欣赏阅读 1.(1)有时。(2)飞奔的马。 (3)消失。(4)全,都。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4·(1)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大叫,身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6、《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4、(1)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3)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5)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观潮》

一、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4、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二、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弄潮健儿的英姿勇猛矫健灵活旗尾略不沾湿。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三、

1、méng chōng、gě、qiú

2、(1)方:当„„时。 (2)仅:几乎,将近。 (3) 弄:舞动。标:树立、举。

3、(1)、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2)、突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4、观潮人数众多,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从侧面映衬了江潮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8、《湖心亭看雪》

1、《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3、((1)通“桡”,撑,划(2)焉得:哪能(3)等到(4)完了,结束

4、(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皮衣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2)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9、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1、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问答题 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复习题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1]

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中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答案.doc》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