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2020-03-01 21:01: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桃花源记》课内阅读

一、成语部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二、重点问题探究: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第一段所写桃林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特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目的:开篇渲染神秘色彩,引人心弦,吸引读者,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铺垫。

4、桃花源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分析:自然环境优美:⑴桃林美⑵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⑶桃花源人生活美 神奇:⑴桃林奇⑵洞口奇⑶桃园奇 快乐:见书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7、“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叹惋”是“惊叹,叹息”的意思,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那是对外边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内容)对桃花源的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结构)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9、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10、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1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前后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不矛盾,用意为:作者这样写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语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⑴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富足安宁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⑵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充满尔虞我诈的,要像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⑶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3、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1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陋室铭》课内阅读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5、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比阅读:[甲]《陋室铭》

[乙]陶潜,字元亮,少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同“蓄”]素琴一张,弦徽[系琴弦的绳子]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用“/”线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2分) 环 堵 萧 然 不蔽 风 日 短 褐 穿 结 箪 瓢 屡 空 晏 如 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尝著《五柳先生传》(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的主旨句是“惟吾德馨”,乙文的主旨句是“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突出陋室不陋。

C.乙文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和乙文中“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分别写出刘禹锡的闲适安逸和陶渊明的知足常乐。

5、简要说说如何看待文中所反映出的陶渊明或刘禹锡的思想。(3分) 要求提示:①要一分为二 ②明确其思想内容 ③如何评价

示例:陶渊明:不追求名利,安于贫困,表现出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但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

刘禹锡:安贫乐道,追求自我品德的高洁,这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仍有进步意义,其流露出的清高、孤芳自赏有一定的局限性。

《爱莲说》课内阅读

一、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关牡丹的诗句: 《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 《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

三、重点问题探究: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中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过的君子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像莲花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播,为人所敬重。

2、莲花的形象由哪几个角度描写?明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4、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5、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7、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赞美莲花的诗句: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核舟记》课内阅读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7、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8、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9、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大道之行也》课内阅读

1、出自本文的成语: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夜不闭户 道不拾遗

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指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7、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文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同时也暗含了现实黑暗现象的厌恶。

8、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9、你知道名人对社会理想有何论述?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大同; 陶渊明:世外桃源;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康有为:小康。

10、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11、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12、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讲信修睦;皆出酒食。

(4)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3、我们今天的社会与作者的大同社会还有那些差距,我们应该怎样努力?

①在干部选举任用评价公民素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方面有很大的差距②应从人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大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责任社会的接班人。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资料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习题总结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

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案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问答题 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doc》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