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阅读心得

2020-03-02 10:13: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自然之改,心灵之变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阅读心得

B-B1-0459-6

庆幸读了这本书。作者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其怀念古典,纪念曾经美好的世界,对比今日种种现象,以一种富有逻辑确饱含深情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是一本每读一段都会引起人思考的书。又似乎在阅读的同时,被作者引领者,追溯起曾经的记忆,好像神游到作者描述的曾经的古典的美好世界里。

但这本书不仅仅是追忆过去,而且难得的是没有抛弃今天。带着现实与过去对比着、反思着。与仅仅是夸赞古典的只情不理的呻吟不同,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针对现实社会的。可能是给现在一种启发,给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些启发。正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追溯古典、保卫生活的书。”我认为作者的另一高明之处即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家园与人的精神家园的同步叙述。正如书中所感:“物性决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作者立足于自然景物或生活细节:比如黑夜,河流,荒野,校歌,放学路上,感叹着客观实景,人们生活方式真实改变的同时,其实是在追究人们精神上,心灵上的改变。作者说:“我希望自然恢复古老的面目。”他在呼唤自然回归其原始面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呼唤人们回归心灵的原始与美好。作者做到了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修复记忆,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

此书的主题我觉得是“改变”。每一个细节所讲述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们心境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书虽然一定程度上应“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景,描写了很多自然被人类破坏的种种,借以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倡导。但是,本书至少一半的内容都是与人有关,与现实社会有关。这种对于人文世界变化的描写构成了本书的另半边天。其实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时相辅相成的。因为随着远古时代以来人在自然世界地位逐渐升高,成了世界的主宰,尤其是近现代时期,人们在贪婪地利用自然资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几乎完全忽略了人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的改变源于人的改变。而人的这些恶性又是由心灵或精神上的缺失造成的。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从而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自然的敬重,古典的精神也被抛弃了。所以“古典之殇”,不仅是自然世界之殇,更是人类的古典精神之殇。作者在呼唤让世界还以本来面貌的同时,也在呼唤古典精神的觉醒。所以读者在读书时,才会觉得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书中很多主题其实是相关的,比如:丢失的脚步和每个故乡都在消逝,黑夜和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和萤火虫等等。每一篇,或多或少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我比较偏爱文中主题是自然变化的章节而非实时性对于事件的评论,可能是下意识的寻求作者所描绘的古典的美好逃避现实阴暗面吧。在此针对一些片段谈谈自身感想。

最怀念的源自“那些消逝的歌”。歌本身天然就有引领人们精神的作用。听音乐可以让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而校歌,其实是基于一个学校的基本信息结合写作人想表达或宣扬的个别信息而作,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歌作为“歌”的部分,也就是音乐程度上的美感。更大的意义在于词中的文化性。我其实对校歌没有太深感情。我并没有经历作者文中提到的写校歌的很好的校歌。正如作者所说:校歌现在更多的被校服、校徽、校铭所取代。但是文中“你是哪个小学的?”这句话确引起了我的感想,对于故乡,对于学生时代的感想。虽然学生生涯还没结束,现在还在上大学,但是却已经在怀念以往的学生时代。大学与小学、初中、高中时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当时可能无感,但现在觉得那真是一段,单纯、简单、美好的时光。我的故乡在北京,恰巧符合作者文中所提到的许多事物的发生地。现在在外,当遇到老乡时,多会问:“你是哪个区的?”“哪个高中的?”,如果是同一个区便会问:“哪个初中的?”。前面两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分析此人学习成绩好不好,学校实力强不强。但若是恰巧同区,问起初中时,确多是聊起自己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事物,更是老乡间的虚寒温暖,唠唠家常了。每每问道这些问

题总会怀念起美好的旧时光,当时不见得美好,现在却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才最直接、最恰当。没什么对校歌的记忆,但对校铭是有的。我们中学的校铭是“老实、宜强、勤奋、创新”,真真中了作者文中对诸如此类校铭的鄙视。但是,这四个词却是我中学时代,每周一升旗仪式后都要大声呼喊的。现在提起,脑中还会想起在人头攒动的操场,集体大家一起呼喊的场景。倒不是内容有多么激励,只是现在想想现在连可以这样呼喊之后牢记的东西都没有了。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我已经忘了用一些词汇或者段落或者文中激励、启发自己。那时的学生会主席也是升旗仪式的主持人总会站在领操台上带领大家呼喊。对于他来说,那一定是更加难忘的记忆吧。

最感动的源自谁偷走了夜里的“黑”里作者游武夷山在吃夜宵时忽然断电的片段。“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几小时后,灯火大作,酒消梦散。”我觉得这一段句句都好。原因在于对于黑夜,有谁能像作者这样有如此多的联想和情感。我们适应了不纯的黑夜,并且麻木于此。而作者确因为一次意外的与真正黑夜的邂逅中感慨着,神游着,像孩童一样欣喜着。读完后觉得自己虽比作者年纪小,理应更单纯,确无作者那般的赤子之心。因为在作者心里,古典的美好与自己息息相关,从未离开过。

最向往的源自再见,萤火虫。我同作者不同,作者小时候还见过萤火虫,童年的记忆中有与之有关的片段。可是我自出生以来并没有见过一次萤火虫。现在想想真是十分可惜。我甚至不相信我从没有亲眼见过这种生物——一种所有人多十分熟悉,细想来确不见得有多少人见过的生物。它的消失反映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恶化,同时消失的是由“流萤”记载的古诗中前人所描述的美景。“若论对流萤的感情和消费程度,古代中国排第一”。现在却鲜少有人提起了。它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难被想起。但是在作者的引领中细细读来,确莫名存着对流萤的憧憬。我生出了想去看萤火虫的愿望。这是否意味着我是可以被启发的呢?一些在骨血中流淌的对自然,对美好事物渴望的基因是人所固有的,不能被磨灭的?我相信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有此感想。

此书从新唤起了每个人对古典的向往,对自然的向往。引领我们思考更多。但是它并不消极,因为:“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每个人都结实地拥抱了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厌恶与赞美、冷漠与狂热、怀疑与信任、逃避与亲昵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我们把一辈子,仅有的一辈子都抵押给它,献身于它了”。

古典之殇读后感

古典之殇摘抄

《古典之殇》读书心得体会

生 之 殇

鄱阳湖之殇

企业文化之殇

中药饮片之殇

化工之殇

秋之殇

鞋殇阅读答案

《古典之殇阅读心得.doc》
古典之殇阅读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