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

2020-03-02 16:11: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

余清臣

[摘要]教学目标体系当中包括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优质教学”的基本维度。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有现实必要性、现实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当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效率不高有多种原因,其中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目标错误、目标虚高、目标矮化和目标孤立化等。根据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价值观教学目标在设计上要遵循正当性、适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718X(2012)07- 0056- 04

一、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实必要性

教学目标体系当中包括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1],也是“优质教学”的基本维度。何谓价值观? 《辞海》给予的解释是“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2] 。这个解释还不够具体,学界关于价值的理解也还存在不同观点,一个较有影响的理解是王玉樑先生的将价值理解为“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3]。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价值观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奠定学生关于价值主体、某种价值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对特定价值主体效应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教育。

根据这种理解,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基本表达形式可以有“应该„„”、“倾向„„”、“想要„„”、“追求„„”,等等。当然,根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互通性,那些以“喜欢„„”、“爱„„”、“支持„„”为形式表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也可以作为价值观目标。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学科教师特别是非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教师在践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经常抱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产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但另一方面,在考试成绩压力面前又淡化了对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学科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穿或渗透) 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的现实困惑有:学科教学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真正做好吗?价值观教育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来负责,学科教师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明了,但这些现实问题制约了学科教师对价值观教育的投入。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践性分析,以进一步阐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必然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现实表达经常是:“学科教学最为核心的任务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需要分析“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将学科教学直接简化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文学科自不必说,理科也肯定剥离不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内容。另一方面,学科教学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任务并不是唯一的任务,教学还有更深刻、更长远的任务,如,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某种本领和学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思想范围的形成[4]。虽然教学所要承担的深刻而长远的任务看起来与日常教学有些遥远,但如果日常教学并未观照这些任务,那么教学就会距离这些任务更遥远,那时的教学或许都很难被称为是一种“教育”途径。

第二,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可能性问题。对这类问题的现实疑问可用此问题来代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真正做好吗?”笔者认为,这里的“做好”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兼顾。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也可以从现实来看。确实,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

1 能的传授,有些教师甚至连这些方面都做不太好,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关注到底哪些教师会成为教学的现实榜样,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学榜样绝不仅仅是应试知识和技巧传授效率高,而是还具有内容丰富、道理深刻、追求高远、韵味无穷等特点,其实这些特点都表明,这些教学大都触及了学生的信念、倾向和主张等价值观素质领域。如果我们关注那些经典的教师楷模,那么情况就更清晰了:那些教师楷模不仅能够在一节课中做到兼顾价值观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而且能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关注并践行。虽然现实中能做到完满兼顾价值观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教师并不多,但很多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当我们追问教学榜样和教师楷模如何能够做到价值观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的结合时,学科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就显现出来。当然,如果其他教师同样想做到这种程度,还需要很多具体的努力。

第三,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可替代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现实疑问是:“价值观教育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来负责,学科教师还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现实的教学能否做到不牵涉任何价值观,另一种情况是其他教育领域能否完全承接学生发展所需要掌握的价值观内容。就第一种情况来看,教学应该做不到完全的价值观无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本身就有很多价值观知识或与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知识,如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很多知识以及自然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成果的应用作为一种实践本身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事实上,那些声称不关注价值观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某种价值观,根本无法做到价值观中立或零价值观。在第二种情况中,学生发展所涉及的价值观问题不可能完全由其他教育领域来承担,如,相对专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德育部门并不能完全承担与学科知识特别相关的价值观内容的教育任务。

以上列举的三个问题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制约学科教师投入价值观教育以及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认识问题,无论是从经典的教学理论来分析还是从学科内容结构、教学榜样、教学与德育的关系等实践元素来分析,笔者认为,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有现实必要性、现实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二、当前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目标设计有着现实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但我们也要承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价值观教育通常没有知识与技能教育那样直接和具体。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会出现多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为我们奠定探索如何设计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基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因不重视价值观教育不设计任何价值观目标,有的教师在进行价值观目标设计时会出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在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时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在特点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具体来看,当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有以下常见问题。

第一,目标错误。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蕴含于学科内容中的价值观要素或没有很好地把握价值观的社会规范,从而作出了错误的设计。价值观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和合理性,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价值观目标一定要符合社会要求与合理性。有教师设计出“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的仇恨”价值观目标,这个目标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较大争议,而且“仇恨”感本身对学生身心发展并非有益。当然,预设性目标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几率并不高,但生成性目标中由于教师缺少慎重考虑的时间就更有可能出现此类问题。有的教师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就试图“激发学生追求富裕的生活”,这种价值观目标上的错误轻则会导致教学的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学生发展方向的偏差。

第二,目标虚高。这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经常是高位的、理想层面的价值观,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就在目标设计时本着

2 “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进行。以这种态度来设计价值观目标势必出现“目标虚高”的危险,如把“责任”说成“奉献”、把“关心”说成“关爱”、把“平凡的道德”说成“对国家的热爱”、把“探索”说成“责任感”。虽然很多人的“基本道德”确实有“高尚道德”的成分,但如果完全抛开“基础”只讨论“高尚”就只能留下“刻意拔高”的印象。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成年之后产生“当年被老师欺骗”的感觉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标虚高。这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经常是高位的、理想层面的价值观,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就在目标设计时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进行。以这种态度来设计价值观目标势必出现“目标虚高”的危险,如把“责任”说成“奉献”、把“关心”说成“关爱”、把“平凡的道德”说成“对国家的热爱”、把“探索”说成“责任感”。虽然很多人的“基本道德”确实有“高尚道德”的成分,但如果完全抛开“基础”只讨论“高尚”就只能留下“刻意拔高”的印象。这也是很多学生在成年之后产生“当年被老师欺骗”的感觉的重要原因。

第三,目标矮化。这是教育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比较崇尚“打破权威”或“解构高尚”的时代,一些教师也感觉到学生不愿意听太多的“大话”或“大精神”,因此,就在课堂教学中多用“基本”或“平常”等话语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正如上面所说,很多人在价值观上的“基本”确实有“高尚”的成分,一方面不能用“高尚”来取代“基本”,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基本”而不讲“高尚”。价值观目标设计中的“矮化”现象也多出现在生成性目标中。

第四,目标孤立化。这类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设计价值观教育目标时没有关注特定教学内容体现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在设计目标时只关注众多价值观中的少数几种或一种,最终起到把某个价值观极端化的副作用。如,在用某科学家经过艰苦探索才取得成就的事例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一些教师就只关注了个人刻苦奋斗的精神,而没有看到其他人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将一门课中所涉及的价值观进行统合和关联,没有注意价值观目标的前后衔接。如,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上讲“爱心”,在下一节课讲“诚信”,但就是没有及时与学生探讨“爱心”和“诚信”的关系,也解释不清“富有爱心的不诚信”问题。

以上四种问题是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需要特别予以关注和解决。总体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测、不重视价值观教育、对价值观理解不深等制度与个人认识原因,也有受不正确价值观教育习惯影响、对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缺少理解等直接的原因。因此,切实提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需要在逐步改革评价制度和促进教师重视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加深对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那些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教师才能找到提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效率的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三、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价值观教学目标属于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或一个维度,它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的一般特征,如目标要具体和有条理、目标要照顾到不同的学生、目标的发展性、目标的切实可行性等[5]。但是,由于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还需要考虑价值观本身的特征、当代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问题等因素,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因此也具有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对于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来说,全面梳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原则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一般要求、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性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与原则特别需要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者注意。 第一,正当性原则。价值观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教育结果,首先要符合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具有正当性,这里可以理解为王葎所述的“价值判断普遍性和客观性”[6]。诚如王葎在解决价值观教育难题中所看到的那样,“价值观表

3 现为个体性、情感性的主体性特质”,但价值观教育却要求“普遍性和客观性”。[7]在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所设计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要具有社会确认的正当性,虽然今日社会的价值观多样化的态势十分明显,但作为教育根基的社会主流标准还是具有确定标准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要处于社会主流认可的范围之内,而上例中“对资本主义的仇恨”显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范围之外。此外,价值观教学目标正当性一定还包含着一种“技术上的正当性”,即价值观教学目标要能够对应教学内容,不出离教学内容可能关联的价值观范围。和其他维度的教学目标一样,价值观教学目标在这个层面的“正当性”是技术层面的正当性,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共性原则。

第二,适度性原则。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适度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在教学内容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价值观目标时,要注重全面观照“基本”价值观和“高尚”价值观,不能过于偏向某一方面。确实,凡是被选入教育内容的材料大都对应着某种可以被称为“高尚”的价值观,特别是那些关于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也确实崇尚从“正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这里的“最大限度”并不一定需要把特定教育内容的价值观目标“提炼到绝对的高度”,因为在“曲高和寡”的时候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就丧失了其本身应有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反过来也是如此。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也不能只讲底层的“基本”层面,虽然当代伦理学提出“底限伦理”,但这也不否认要尽可能提升学生“超越底限”的价值观发展。有些科学家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努力又何尝不经常包括“爱国”、“求索”和“人类关怀”等高尚的价值观情怀呢?因此,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不能一味“就高不就低”,也不能只“伏地而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度,这里的“度”主要是处理好“基本”价值观和“高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的“适度性”也包括了“可行性”的意思。

第三,系统性原则。当代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也经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化问题,这种问题既是就一节课而言,又是就一门课甚至就同时进行的几门课而言。就一节课而言,很多教育内容对应的价值观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者要具有系统性的视野,要充分意识到特定内容可能对应一组内在关联的价值观。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对应合作、宽容、爱心和责任等一系列内在相关的价值观。在一个事件中,多个人物也可能形成不同角色间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在系统性的视野中,即使只选择少数价值观项目作为预设性目标,设计者也需要注意这个目标的内涵会受其所在价值观体系的影响。就一门课而言,价值观层面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像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样被综合考虑,一门课或一个阶段的一门课应该有一个成体系的价值观教育目标范围。因此,一门课的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也要考虑前后对应,也要考虑目标之间的关系。更深一步讲,不同学科之间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系列也应该有所统筹。如,教师就要考虑,前面教过的“诚信”和后面要教的“智慧的‘欺骗’”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需要统筹考虑的。

价值观教学目标虽然只是多维教学目标中的一项,但是,由于价值观在人的生活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对这个目标的设计与执行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在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正当性、适度性和系统性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教师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注释]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体系,提出课程与教学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有一定的含糊性。情感本身与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高兴、痛苦、悲伤等都有着必然的价值观基础和内涵;态度也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基础。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以“情感”、“态度”形式出现的教

4 学目标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包括了价值观目标。

[2] 夏征农.辞海(1999 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787.[3] 王玉樑.21 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7.[4]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5]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6][7] 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4、54.

5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目标原则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方式浅议

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doc》
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