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

2020-03-03 20:33: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初探 会东县新街中学:唐廷真

【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素质教育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班主任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满足课程教学改革对初中教育的实际需求。本文就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 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

引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从而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班主任工作落实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以往班主任日常工作开展中只是注重班级纪律管理,考虑如何提升学生成绩,对学生德育教育并没有给与相应的重视程度。班主任需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视程度,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为基础,保证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可以取得良好成效。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课改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型指导理念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德育工作落实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初中班主任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课程教学改革成功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打破传统的束缚,不断进行创新,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与充分尊重。

班主任需要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找寻有效措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可以使得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对初中班主任工作开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初中班主任需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德育工作开展,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尊重。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因为承担着较为沉重的升学压力,班主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可以让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适当放松,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对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方面去考虑,还应该结合社会动态,根据最新社会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保障班主任对学坐实行的德育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

(三)将德育理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效率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纯粹理论上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在于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需要从社会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结合更多的社会现实案例,增加其教育的说服力,从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其对学生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现实实践。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方法与实践

(一)转变观念,强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

在传统的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很多班主任都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思想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观念,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致使德育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为了提升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效率,班主任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强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强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

为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必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德育课堂能够相对放松心情,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因此,班主任在设计德育活动时,可以从活跃课堂的方向去考虑,设置许多能够让学习提起兴趣广泛参与的游戏,在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德育工作,强化班级干部的组织作用,给予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题,安排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形式,进而能够保障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搜集近期社会案例,来讲述自己的见解,在自我讲述与聆听他人的过程中,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根据学生讲述的案例来充实其中的德育内涵,完善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让班主任与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互相信任的氛围内,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从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千变万化的,班主任应根据他们的不同点来拟定具针对性的方针策略。

(三)丰富品德教育的方法,联系各科老师共同开展德育工作

初中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课堂学习中,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联系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各科老师的教育作用,向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灌输德育概念,让每位老师在心中树立德育观念,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同时,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其德育工作渲染一个有效的环境。

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外,在教育例会上,向各科老师讲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每位老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思想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班主任自身需要以身作则,做到从尊重学生,尊重他人,树立榜样的作用,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语:总之,新理念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从转变观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丰富品德教育的方法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强化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结合各科老师落实具体的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梅妍,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路及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 [2] 麦振敏.试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新校园(阅读).2015 (06) [3] 张润样,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J].科学中国人2015 (03) 浅议《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的实践探索

【摘要】 深刻的生活认知与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小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品德修养及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是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内学习经验与课堂外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有关《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实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灵活调整生活化教学内容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教材而进行,但是教材中的内容较为固定,并非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想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改变,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的补充、拓展或改编等手段,对教材实施再创造。教师可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使教学过程更加丰满、更加真实,体现教学的灵洁性与个性化,但是要注意,教师调整教材内容时必须尊重现实,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选择商品,如何在购物过程中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的内容,还可以适当补充有关“消费者协会”、“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知识点,向学生介绍一些消费者维权的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消费者应享有的权益;最后,教师还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如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消费者协会纠纷处理办法等,向学生补充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购物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提高生活能力。 2开展生活化学习探究

新课改中强调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注重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也耍培养小学生的生活化探究能力,培养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小游戏,如抢椅子、成语接龙。小学生往往对玩游戏的兴趣浓厚,所以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对提高教学效率大有益处。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就要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向学生提问:大家在琬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什么规则?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踊跃发言,通过小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深入探究思考,就会发现规则的重要性,掌握规则的内涵与作用。通过这种方法,小学生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密不可分,强化了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3注重生活化学习体验

学生的体验对其学习结果有很大影响,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如果学生能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则更利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例如,在学习《人类的家园》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模拟生活实际,以更加直观地方式将生活经验展现在同学面前。再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引入一些游戏法、讨论法等,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4挖掘有价值的生活化资源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综合性,涉及了小学生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兖分挖掘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中。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所帮助。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参加实践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定期到公园组织环境保护活动等,小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深了对品德与社会学习内容的理解、认知与体验。总之,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源自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由上可见,通过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知识迁徙,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从树立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多重角度做出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l.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160166.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

【摘要】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生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品德马社会这一学科存在的价值。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力度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本文以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效率为题,对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小学生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一扇窗口。好的方法将为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让学生邀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从而汲取更多的营养。”新时代的气息,赋予教育以特殊的神圣使命,面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面对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创造、如何审美的教育工作,研究探索如何让《品德与社会》成为净化孩子们心灵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兴趣导题,师生互动

兴趣是每一位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黄金钥匙,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利用直观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读书、思考并找出答案。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颏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人,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人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趣味性的新课导人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人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三、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从孩子们呀呀呓语就会玩躲猫猫,游戏陪伴孩子们走过了美好的童年生活,而今每当学习任务繁重的时候,10钟的小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很好的放松,可见游戏可以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惰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提高思品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

四、问题教学,激发活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摆脱以往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问题一般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几个方面来提出。比如:讲到《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达一课时,我就按照这一思路提出问题,课堂气氛非常的热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互助”形式。若干个人分成一组,集体参与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已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探求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使学生的“爱动、乐于交往,爱表现自己”的心理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网络、幻灯片、flash动画、音乐、漫画材料等,转换学生感官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去准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例如在讲基本国情、国策时,我要求学生去网络或报纸上搜索与建国六十周年相关的资料,学生们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同学都找到了相关的材料,上课时我让他们各自交流心得,同时利用他们所找到的材料进行教学的相关活动,令他们可以收获成就感,更令他们兴趣盎然。实践证明,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六、加强学生的能力圳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课堂教学一定不能缺少能力训练。每节课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该着眼于学生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少问“是什么”。最好每一节课都要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些当堂练习,以达到当堂掌握的目的。在总复习的课堂上,加强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细心的观察生活,体会生活,重视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大量的尝试教学,探索出操作性强的课型新结构、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素质要求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省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面试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反思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doc》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