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完美版

2020-03-02 16:04: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①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②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土建和属性数据 ③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④土地资源调查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任务:①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②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④土地资源调查得成果记录。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一般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安排工作计划、收集资料、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测、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测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3检查验收

2.历史土地清丈方法①方田均税法 ②经界法 ③堆排法 ④鱼鳞图册法;我国地籍测量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最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第二章 土地类型调查

1.气候调查(气温、积温、降水、干燥度):调查区气象站收集抄录有关气候要素观测数据、实地观测地形地貌(大中地貌、特殊地形微地形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航片卫片、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地质(岩石类型、风化壳地球化学类型、沉积物):野外实地绘制相应的断面图水资源(水资源类型、水资源量、水质):调查河流湖泊的大小深度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农业灌溉和排水能力;饮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关系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渍化、浅育化影响;调查水利措施;采样分析土壤(地表特征、剖面特征):资料分析、实地调查植被(确定代表性植物群落、估测植物种属的丰富度、目测覆盖度、调查植物的利用价值特种土宜植物调

2.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原则

3.制图的原则:地理基础控制原则、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量变与质变个体形态与区域总体结构的关系原则、土地土地类型制图要注意地理分异特征、要突出生产性、要注意土地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综合性方法:综合制图法(遥感图像野外调查分析、分类系统解译野外调绘、草图、转绘)叠置制图法(最后野外验证)制图技术处理:夸大法、符号法、何并法、组合复区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技术路线:收集资料了解要求、分析调研利用状况和分布特点拟定分类系统、根据已有资料分析拟定的可行性、对利用分类系统实地验证核实原则:统一性原则②地域性 ③系统性 ④实用性

2.土地利用调查外业方法:选好站立点、确定调绘底图、判读方法、边走边判读、补测、调绘整饰

3.变更调查方法:利用新的1:1万影像进行动态监测、利用航片和1:1万土地详查图进行动态监测、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4.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8类,二级46类;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系统: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2007年一级12个,二级56个。

第八章 土地评价

1.土地评价的目的:1土地评价结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2土地评价为土

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土地评价结果是客观评估土地在各种有偿使用或转让过程中的价格的重要依据4土地评价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主要手段5土地评价是进行其他任何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内容6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类型:

(一)目的:土地自然适应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二)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三)目标: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四)对象

(五)结果:当前适应性评价、潜在适应性评价。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原则:1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和分类2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在可能获得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3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4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5适宜性是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前提6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方法:两阶段法、平行法。工作程序:

一、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评价目标的确定、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二、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和限制性的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和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三、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

第九章 土地质量评价

1.土地特性:气候特性、土壤特性、水文及水文地质特性、地形地貌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经济特性。

2.土地利用要求:作物要求、管理要求、水土保持要求。

3.作物要求清单:考虑作物的种类以及品种;需要考虑哪些作物要求;应采用那些测量参数;如何评价因素等级之间的界限。

4.对土地进行重要性评定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地区范围临界值的出现、获得资料的可行性。

5.选择诊断因素的程序:

(一)选择恰当的适宜的土地特性作为每种土地质量的诊断因素。

(二)拟定出选择的所有土地特性的目录,根据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动物区系的环境因素将它们重新分类。

6.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根据单一的诊断因素估计土地质量;利用最小因子率估算土地质量;根据诊断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经验估算;通过建立模型估算土地质量。

7.土地质量的描述和评价方法:辐射状况;温度状况;养分有效性;机械化潜力;侵蚀危害。

第十章 自然适宜性评价

1.土地自然适应性的分类方法: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自然适应性分类方法评价方法:

一、主观判断法;

二、因子分析法:

(一)因子筛选与因子权重的确定:1.等权重法2.经验法

3.等差法4.回归系数法5.灰色关联分析度分析法6.主成分分析法7.层次分析法

8.相对权重法

(二)综合指数的确定:1.等权条件下的指数计算法2.加权指数计算法;

三、模糊综合型评判法

2.名、特、优经济作物的形成和发展须具备的条件: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需要2.交通条件3.历史条件。

3.土宜评价:

(一)土宜调查:1.调查名、特、优经济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2.调查分析名、特、优经济植物的品质特色;3.调查形成特产的一般和特殊的自然条件。

(二)土宜要求:1.一般性土宜要求;2.特殊性土宜要求。

(三)土宜要求

与土地质量的比配:1.主导因子的作用和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受到重视;2.评价结果的标准除了产量之外,重要的是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调查: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土地类型调查:清查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

土地类型:构成土地各不同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土地纲: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划分的纲,反映的是土地光、温、水生产力的区域差异

土地类: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出不同土地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而定期开展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详细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作对比,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类型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工作。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牧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权属调查:指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权属性质及权利所及的界线、位置、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实地调查与核实。

土地特性: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作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如平均年降雨量 土地质量:一般是指土地健康或条件,尤其是指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的可持续性能力。

土地利用要求:为使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能达到预期目的,则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

土地质量评价: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次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价和分级。

土地经济评价:从土地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分析法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耗费量与提供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因子分析法:从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众多因素中筛选出一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然后根据这些因子与土地利用要求关系,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析各评价单元的土地自然适宜性程度的方法。

相对权重法:将这种在不同的评价单元中由于某个评价因子的值与其他评价因子的值的相对性所决定的该评价因子的权重称为

气候生产潜力:指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气候资源,而其它条件(如土壤、养分、二氧化碳等)处于最适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物学产量或农业产量。

土壤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产量。

光温生产力:指在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的管理水平下,肥水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求,仅由当地的光温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的生产能力,使作物在最佳条件下产量的理论上限。

光温水生产力:指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仅仅由于水分的不足而使作物的光温生产力下降所得到的作物生产力,是旱地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一定区域内土地生产的自然潜力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可能生产的食物总量与人均消耗量的总和之比的一个动态估算。

毛利分析: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复习资料

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黄前水库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完美版.do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完美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