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2020-03-03 07:51: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

生:寒山寺

(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 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出示: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出示: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质疑

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生: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

师: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诗,直到读熟为止。

(1)、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评价

正音后再指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师: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词?

生1:愁、

生2:忧愁、

生3:愁眠、

师: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4:神秘。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5:幻

师:好一个传神的幻、

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

师: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师: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再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生自由默读、画)

师: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有你们的感觉。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生:月落(师板书)

生:江枫

师: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 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生:看见火红的枫叶。

生:看见一片片枫叶落到江面。

师: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师: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师板书)

师: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

生: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师: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生:乌啼(师板书)

师:当乌啼划破深夜的宁静,忽然寺院边响起了——

生:钟声(师板书)

师: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师: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天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因为当时政治腐败,他觉得心灰意冷。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

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师:江枫是景,乌啼是景,渔火是景,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3)对面,敌对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师: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他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枫桥夜泊》

师配乐朗诵

生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师:月亮低沉,乌啼声声,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首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师: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江边,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

交流写话

师: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化语境

师:古今中外写愁的诗举不胜举(课件出示)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诗人把愁绪托付给了夜半钟声,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但没有一个人能把钟声写得那么传神。那钟声在陆游笔下回荡,(课件出示诗句)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2、融合生活语境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王崧舟《天籁》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王崧舟

王崧舟

王崧舟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doc》
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