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学智慧初探

2020-03-02 11:50: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于漪教学智慧初探

于漪是我国当代教育界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家。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创造了语文教坛的奇迹,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于漪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半个多世纪用卓越的语文教学实践为当代语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与其博大精深的课程智慧是分不开的。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教育改革背景下,于漪教学智慧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教学艺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启示。

于漪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构建了极富个性特色的知识结构。在她的知识结构中,“如何教”的语文教学知识是一个亮点。于漪老师之所以能够自如的驾驭语文课堂教学,因时、因地、因学生而选择恰当的教授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做到教学相长,源于她所持的语文课程“人文”性质观,“教文育人”的目标观,“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生观, “立体多维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引巧”“美读”“情讲”“趣溢”等娴熟的教学手段。

一、“教文育人”的目标观

于漪老师反复强调: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这个大目标。在教“文”育人的方式上,于漪老师主张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育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方式。在每节课的主导思想明确后,于漪老师会恰当地、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措施来确保课文主导思想的实现。如在教《晋祠》这一课时,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求每个学生口述祖国的名胜古迹,而且速度和表达上有要求。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目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训练思维敏捷性,检测阅读理解的准确度,训练比较思维能力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多方面考虑,都具有多重功能,及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二、有效备课——“三备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于漪老师在精心备课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丰富的备课方法,即“三备法”。所谓“三备法”,就是一堂课备三次。第一次备课,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完全凭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备课;第二次备课,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精妙之处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改自己的备课,哪些东西自己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自己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特色;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再次修改备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自己下一次上的更精彩。这样的备课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独立思考,这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促使我们教师不断吸收优秀教师的经验,在借鉴别人成果的基础上、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三、熏陶感染艺术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方面,于漪老师精致掌握了各种语文教学的表征方式与教学方法,并在不同表征方式与教学方法之间灵活转换,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用它们在老师自身复杂而成熟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于漪老师非常重视熏陶感染教学艺术的运用。以春风化雨、点滴人土的方 于漪认为熏陶感染是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她在教学中,以,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生动的情境等教学技巧和手段,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

为了创设情境,于漪采用了“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

“巧引”通过诗文,借助线条图像,运用连锁式发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为了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于漪老师有时采用连锁发问的方式轻叩学生的心扉,从而帮助学生进入课文听一听,管乐还是弦乐?嗅到什么?和什么味一样?远看怎样?进觑怎样?”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写景,读着造境,这样的教学使外物和内情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学生的共鸣。

于漪老师也会借助线条图像创设教学情境,以达到“目染”的目的。如在教观察想象。画意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

于漪还旁征博引,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如在上《春夜回忆》时,于漪老师引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这样读来令人肃然起敬的诗句,一下子就使学生的心进入了课文所规定的情境,升腾起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

“美读”,即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的形象;三读,注意诗的押韵和节奏;四读,对全篇总体理解和领悟。在这四读过程中,学生对总理的思念、悼念之情不断浓厚起来。“综观这一课的四读,是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再到押韵节奏的深入的过程,也就是从作品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再现美的过程。”

“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的讲述。于漪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象“一首激情洋溢的歌曲,主旋律一出现,就会把人的心抓住从大处、细处、正面、侧面让学生体会“烈日”之“烈”,以“情”激学生之“心”。

“趣溢”,在课堂教学中,于漪对一些貌似无“趣”可讲,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能够深入其中,揭示文字掩盖着的“趣”,例如,《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是一篇较为浅显易懂的游记,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于漪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循着“导游”的足迹和请叶老做导游的趣语,首先为学习课文增添乐趣,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动机;中间又借助“双龙洞的景色又如何呢?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的问题把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地推入中段;最后又引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激起学生“游冰壶洞”的兴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文的内在逻辑层层深入的引入“山重水复”的境地。 激发爱憎是于漪课堂教学感染力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备课时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科学合理的动情点;课堂上她饱含激情,一颦、一笑、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语音、语调、节奏、速度、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掀动着学生感情的潮汐。形成于漪课堂教学感染力的因素主要为教学激情、创设情境和激发爱憎。关于教学激情,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受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人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受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和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科学合理的动情点;课堂上她饱含激情,一颦、一笑、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语音、语调、节奏、速度、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掀动着学生感情的潮汐。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于漪老师一生追求卓越,不断的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于漪老师一个突出的长处就是不断的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的记录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和体会。于漪说:“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教学反思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专业习惯,也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漪老师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教后记、教学札记、文章与论著、专业生活史等。

于漪老师撰写的专业文章、论著有500万字之巨,而所有的这些专业文字都是在她从事大量教学活动、参加难以计数的社会活动后生成的。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于漪老师也要挤出时间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撰写教育理论的文章飞跃。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于漪系统化的语文教学知识。教学反思是于漪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于漪老师最为有效的反思方法就是就学后记,她不仅坚持写教后记,而且研究教后记。因此,作为年轻教师,我们也应该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之后,不仅使用写教后记的方法进行反思实践,而且要善于研究,了解该方法的精髓,精致的使用它。

于漪老师一生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超越,她始终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成就了她的专家知能。于漪老师的专家成长之路对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研究于漪老师教学智慧,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而应该为自身专业发展而研究,从而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启示。

于漪

于漪教学艺术

于漪观后感

于漪读后感

于漪《春》教学实录

于漪语文教学提炼

于漪教学实录 春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

于漪教学实录 晋祠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

《于漪教学智慧初探.doc》
于漪教学智慧初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