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

2020-03-03 11:40: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

调研报告

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

为深层次研析我州农牧民增收的现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科学定位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促进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与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具体举措,经深入农村牧区实地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

中央已连续多年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了“一号文件”,省委州委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稳定和谐农牧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2016年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39元,比“十一五”未5434元增长了6105元,年均增长13.37%。一产占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8%增长到2016年的5.8%,提高了3个以上百分点;一产总产值从“十一五”末的15.5亿元增长到2016的44.47亿元,增加值从10.28亿元增长到28.52亿元,年均增速均18.54%,且呈稳定增长态势,收入来源、收入结构呈多元化,农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枸杞、牛羊肉、蔬菜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是农牧民收入增长亮点。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促增收工作机制。州委、州政府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工作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等方面处处体现了“重中之重”、“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力争把促进农牧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效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柴达木枸杞、生态畜牧业、设施农业等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效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快速增收。柴达木枸杞已成为主导我州地方农牧经济、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柴达木福牛、设施农牧业等产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基本保障。突出抓好各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全州累计建设草场围栏919.5万亩、农村沼气12137户、农牧区畜用暖棚16639栋;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38.2万千瓦;建成游牧民定居小区34个、房屋6678套,建筑面积55.4万平方米,户均达到80平方米以上,工程惠及2.6万人。

——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牧民增收链条。培育龙头企业46家,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5家,合作社成员总数达34318名,带动农牧户37218户。实施省、州级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扶持项目86个,扶持资金1200万元,增强了合作组织发展后劲,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9个合作社获得国家级示范社荣誉称号,对279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州级合作社名录公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和草原规范流转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州内耕地流转11.15万亩,占耕地承包总面积的23.9%,草3场流转3503.7万亩,占草原承包总面积的17%。

——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为农牧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撑。积极开展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和条件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研发、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能力。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杞

1、

2、3号三个新品种,填补了省内空白,开展牦牛远缘杂交利用,推广实施了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多项繁殖、育肥等综合集成技术,为打造两个百亿元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科技成果转换率明显提升,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现代农牧业科技工作新格局,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牧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长效增收。以培养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牧区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项目,大力开展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人员以及从事种养殖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逐步培养了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2011年至2016年,全州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4万人。全州现有农牧区实用人才2383人,为推动我州农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牧民转移性收入。我州按照中央、省上要求,积极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以“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农牧民手中。2016年已下达强农惠农政策补贴36312.88万元,其中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地力保护补贴,共计3029.2万元,购机补贴1232万元,草原奖补32051.68万元,全部足额发放到户,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牧民。

二、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牧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牧民发展新型高效农牧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州大力在发展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农业加工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牧业结构逐年调优,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但面对市场,农牧民对种养什么能赚钱仍然把握不准,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单靠农牧民5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化,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机制和手段不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牧业收入风险加剧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落后。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牧区体制机制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规模小,基础条件薄弱,品牌建设滞后,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民主决策机制不合理。特色产品没有进超市、入商场。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近年来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退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镇村道路建设、教育、公益事业,还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3、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从现实的角度,寻求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全方位的审视农牧民增收问题。要在努力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牧业外部增收空间,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做足做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其次,要在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就业上下功夫;另外,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为目标,注重专业化产区的产业生态网络、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构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饲草、冷水养殖等产业,通过具有产业生态联系的农产品产区、农业企业的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实现集群效益。同时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真正将土地向农牧龙头企业集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加速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切实建立起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牧业科技传统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工作,组织开展枸杞系列品种选育、鲜果保鲜、植物源杀菌、有机肥、三元杂交牛疫病控制和繁殖控制基因研究等多项科技创新课题,争取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深入推进农牧区经营机制创新。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7社能力提升建设,扶持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探索协会、合作组织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广农区“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拓展农牧业外部增收空间。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要全方位的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牧民择业观念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新型农牧民。继续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政策”,以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大力健全和完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择业理念,分行业、分工种对农村牧区劳动力实施免费转岗就业培训,让农牧民学到一技之长。

2、加大农业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增加农牧区发展投资的资金总量,并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按比例逐年加大农业的投入,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推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3、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城乡目前的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实现统筹城乡示范区总体规划各项目标,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建设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三)建立农民增收扶持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财政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用好用活支农专项资金,通过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途径、多给予地解决不同群体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农民工创造更多进城机会,切实加快农村牧区城镇化进程。充分调动农牧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农牧民增收思想观念,制定农牧民增收的政策规定。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解决农牧业规模经营问题,还应通过政策措施让农牧民从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牧业开发。农牧民增收是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

农牧民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协调有效的沟通机制

聂桥镇建立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探讨

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建议

农牧民收入来源分析材料

关于建立干部综合考评机制调研报告

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