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

2020-03-02 23:13: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骑桶者》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阅读《学海导航》上的相关知识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

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 “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或许可以把“借煤”看作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恐惧。

小说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它甚至可能根本没有主题,仅仅是一次练笔。但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

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重”与“轻”分别指什么?这样有什么作用?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

“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

角。

C、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

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

比较关心穷人。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这一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好! 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五、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骑桶者

骑桶者

骑桶者 教案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公开课)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学实录

李红平公开课骑桶者

骑者岭骑行记

黑心桶

《骑桶者.doc》
骑桶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