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2020-03-03 09:07: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文题目

新闻学概论

2011 年 12月17日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摘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谈到新闻,总是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山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但是,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我们说,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当然,新闻媒介一旦获得新闻自由权,能否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那另当别论。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已形成一种垄断局面,一批巨型媒介集团垄断了各国新闻市场,旁人难以插足。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有出版自由。每个公民,不论穷人富人、小公司大公司都可以平等地出版报刊,可以申请创办广播、电视。但是,面对那些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资产的媒介巨人,那些只有几千、几万美元小资本的个人或小公司怎么可能与之竞争?所以,出版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地依赖着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却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会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的知晓权,侵犯公众

新闻学概论

的名誉和隐私权,等等。 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关键词:新闻事业,传播新闻,新闻活动社会现象,媒介巨人,新闻自由权

新闻学概论

第1章 绪 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新闻传播理论专著,像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有华夏出版社黄煜、裘志康中译本),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理论”已经崛起。

1.1 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

发展新闻学后来走得不顺,甚至一度相当沉寂。究其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遍及亚非拉,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极大,基本学理形成共识较难;二是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新闻理论也就不同;三是各国对其他几种新闻理论,如“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与发展新闻学的关系的理解或处理不同。因此,我们认为,构建“一般”的发展新闻学理论体系,时机远未成熟。

然而,发展新闻学毕竟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在中国迄今缺乏回响,倒是颇令人吃惊的。惊讶之余我们开始研究,发现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首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其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前者是现实需要,后者是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就能找到学科生长点,我们首先要建

新闻学概论

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后者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这主题一厘清,就可看出其中蕴含多么巨大的学术潜力。

1.2 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我认为,发展新闻学要回答一个别的地方不能回答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存在比你强、压着你的发达国家的前提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研究”的首要问题;而新闻媒介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只要思考这个问题,发展新闻学就会几乎自然而然地萌芽。我们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不是空穴来风,其源头,可追溯到毛泽东新闻思想。不仅其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无人可比,而且它的一些基本命题,几度隐没又顽强出现,仍然高屋建瓴地指导着现实: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宣传典型推动工作;舆论一律又不一律;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这些命题的生命力,在于穿透乱七八糟不规则的表层,深入媒体与社会的宏观逻辑,入木三分直指中国发展新闻学的首要问题:以新闻传播服务国家发展,主动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它上承梁启超的“报馆有益于国事”,下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新闻思想,下启业界学界对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的各种研究。这一思想源流,是中国发展新闻学直接的理论传统。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1.3发展新闻学理论

放眼全球,不算那些一时眩目如焰火,后来基本没留下痕迹的新闻理论,有持久生命力,产生了大面积影响的新闻理论,实际只有两种:西方理论、苏联理论。

这两种理论我们都曾持续地大规模引进,略作回顾。苏联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列宁奠定,其名言:新闻工具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

新闻学概论

者”,也曾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方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理解得愈发狭窄和极端,以至形成桎梏:新闻传播≌意识形态宣传。西方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弥尔顿奠定,其名言: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至今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以至形成新的图腾:新闻传播≌信息自由流通。且不说它在西方也受到质疑,搬到发展中国家更行不通:信息富国与信息贫国之间信息流通不平等;信息暴力、信息恐怖、垃圾信息能让其自由流通么?一个“艳照门”就足以让香港警方花容失色!

按托马斯?库恩的说法,范式是一群科学共同体认为值得研究的一组概念和变量,以及对其如何运作的专门看法,包括定理、理论和应用等等。大面积流行于世界的两大新闻理论,也来到或驻留中国,既带来域外的新鲜养分,也有不合国情。关键是,这两种理论的现代形态更适合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呼唤理论创新。再看世界,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走向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群”,特别是当今世界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发展中国家就占了三个。那么,曾经沉寂的发展新闻学,会不会再度世界性地复兴,成为与苏联范式、西方范式鼎足而三的“发展范式”?汇成赫伯特?阿特休尔所谓“交响乐三乐章”,天空中似乎响起命运的敲门声„„

毛泽东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说,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30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正在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因为现存理论既没有总结、也不能解释一个有5000年历史、面积近乎欧洲大陆的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以新闻传播促进中国发展,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理论抽象与建构,是为中国发展新闻学。以中国这样的历史规模、文明规模、发展速度、受众与媒体变迁极大而影响多方面,中国发展新闻学是中国新闻学者能对全球新闻传播研究做出真正新贡献的一个领域。

新闻学概论

第2章 第三步战略部署

2.1基本实现现代化

普列汉诺夫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一环。21世纪初,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进入特定语境,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就转换成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现代化?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时代只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研究视角的转换,更是新的研究平台的搭建。这平台包括三大研究领域:一是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研究;二是中国新闻现代化研究;三是中国传媒现代化研究。这都是极宏大的题目,远非一本书、少数人所能回答。本书作为《概论》,仅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上篇研究“基础理论”;中篇研究“新闻现代化”;下篇研究“传媒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中断,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泥水里滚过、血水里趟过、盐水里煮过,从一袭青衫到五星红旗行走在茫茫太空,终于到了最后100年的加速冲刺阶段。整个21世纪,没有比现代化更大的时代主题了!这时候,才有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的必要,因为新阶段需要新理论。不是现有理论不正确,而是关注的焦点不同,答案也就相异。

2.2 研究发展新闻学对新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实践处于发展之中,发展是一种普遍性的渴求。研究发展新闻学可以使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解读中国当代新闻实践的历史,把握其规律,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如怎样在新闻中反映发展主题,怎样围绕经济建设、重大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等突出发展主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我们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如关注

新闻学概论

物质生活和财富积累偏多,人文关怀不够;对经济建设成就宣传偏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够;对技术进步的崇拜偏多,对技术伦理问题关注不够(如医学技术、通讯技术的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媒体并没有恰当地关注和思考);对“精英”的宣传偏多,对困难群众的关注不够等等。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理解发展报道的形式和内涵,在选题、策划、报道过程中,要深化发展意识,不仅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更要促进发展。要反映硬实力的增强,也要促进软实力的培育。 另外,发展报道要超越简单的正面、负面报道思维。一般认为发展报道是正面的,而负面报道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发展报道也可能是负面报道,也可以从促进发展和进步的立场上揭示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从发展的角度看,正面、负面的关系完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新闻报道原则上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流,不回避发展中的问题。

新闻学概论

第3章 结 论

通过对新闻学概论的学习,我知道了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其含义包括,新闻价值是对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把新闻本质及其特性加以量化,就可以成为衡量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新闻观点向操作方法的转化。在此,我也了解到了“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承认事实是新闻本源,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A是有事实才有新闻。

B是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C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承认事实对新闻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传播主体在新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

就我国的情形而言,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下总体看来,还是合的态势大于分的趋向。因为单纯的新闻学尤其是传统的新闻学,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急遽变化的现实,所以需要传播学的滋养;而纯粹的传播学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不少还悬在空中——尚未完全落地,故需要新闻学的支撑。

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讲究人文性,其主要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重点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把诸

新闻学概论

如信仰、情感、道德和美等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立场是主观性的,其研究结论无可证伪。传播学的导入,可以增加新闻理论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解释都以事宍 ?为依据和归宿,切忌研究人员带进个人偏见。

我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当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指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在西方哲学中,“和谐”是事物之间精致的结合,是无与伦比的均衡与协调。换言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可谓携起手,齐头共进并相得益彰。落实到学科理论建设上,新闻学应该汲取传播学的学术精髓,而传播学须具有新闻学的人文关怀。

新闻学概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12-617.[3]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新华出版社,1987年。 [4]沈莉.《从传播学的引入看中国新闻学科的理论建设》.《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5]齐爱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7).[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7]郑贞铭.《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8-36.[8]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胡正荣.《我所认识的中国传播学》.《传播学在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0]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交通安全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样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doc》
课程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