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2020-03-02 12:08: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2010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 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Ⅱ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讲授完

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

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

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

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04年9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中心工作服务,让学生把地理理论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价值观念要跟上,在教学中可大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中地理课改

四川省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

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反思

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改反思

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地理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doc》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