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2020-03-02 14:10: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徐州市科技局 (2004年9月1日)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辖2市4县5区,面积1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904万,是全国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全国24个“科教兴市试点城市”之一,“九五”期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丰县、铜山县于2002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体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工作不断发展,总体水平在苏北五市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徐州科技工作现状和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我市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64项,完成科技成果618项,2003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38.19%,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5.10%。

(一)农村科技工作向纵深发展。“十五”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59项,总投资30亿元,完成了“大豆分离蛋白”等209个国家及省级星火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9项,推广农业新品

1 种10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23项,重点培育了食品、银杏、果蔬三个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沛县畜禽养殖与加工省级支柱产业。建立了邳州和铜山二个省级星火计划密集区和沛县、铜山、睢宁、贾汪区、邳州等7个省级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铜山食品、邳州银杏、丰县果蔬、沛县畜禽养殖、睢宁白山羊、新沂油料加工业的“一县一业”格局和意杨加工业的“几县一业”格局。2003年我市6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利税18亿元;意杨加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80亿元,利税16.5亿元。铜山县、邳州市、沛县在2004年5月召开的省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现场会上被省科技厅表彰为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先进县。2004年,我市新上星火计划项目83项,总投资1.14亿元,达产时可新增销售收入38.3亿元。

(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快速提升。“十五”以来,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93项,总投资达12.1亿元。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55亿元,今年1-6月份达18.43亿元,同比增幅68.16,增幅列全省第2,完成全年指标的73.2%,居全省第1位。目前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8家,高新技术产品252个,2004年,我市新上火炬计划项目31项,总投资4.7亿元,达产时可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徐工股份、恩华药业、天宝集团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目前,进园区企业已达104家,2003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医药、

2 新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徐州科技城一期工程起步区总投资1.5亿元;1.4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即将投入使用,我市并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有20家企业拟进驻创业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高校科技园已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建设,现正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民营科技园,目前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70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200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徐州天地钢结构集团、徐州拉姆齐技术发展公司等一批企业,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

(三)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以来,我市科技部门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逐年提高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扶持力度。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8项,其中,环保领域的“徐州市区空气中有机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对策研究”、交通领域的“同步爆扩发处理高速公路液化土地基关键技术”、卫生领域的“关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与防治研究”、体育领域的“不同体育项目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影响的研究”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出现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市环保、交通、人民健康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04年,省科技厅又在徐州设立了江北唯一社发领域的招标项目“高氟水地区农村改水技术示范研究”,将为当地人民脱离高氟水困扰提供科技示范。

(四)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加强企业

3 创新主体地位,“十五”以来,组织实施省级创新体系建设项目4项,建设了徐工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工程中心。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徐州燃烧控制研究院等8个科研院所进行了改革转制。目前,徐州有专科以上高等院校12所,省、市属科研院所3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其中徐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今年7月份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各类科技中介咨询机构近百家(其中被省科技厅评审为省A级以上咨询机构11家);各类科技开发机构335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573个;建立了徐工集团、维维集团2个博士后企业科研工作站,江苏天宝、恩华制药、万邦制药3个博士后企业创新工作站,9个高校 博士后流动站。

(五)科技人员队伍逐年壮大。2003年,全市拥有专业科技人员21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全市每万人中拥有专业科技人员231人。

(六)产学研联合不断加强。先后举办了中国徐州经贸科技洽谈会、“333工程”、富民强省徐州科技行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东南大学科技成果洽谈会、徐州第六届经贸洽谈会等大型科技洽谈会,累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1127项。全市782家企业与国内332所院校、科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10项重大产学研项目正在实施。贾汪发电厂和东南大学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MW级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示范工程”、江苏汉高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徐州市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和徐工集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

4 “机器人化工程机械”通过了国家科技部主持的鉴定验收,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都是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结果。

“十五”以来,我市共获部省以上科技进步奖75项,市科技进步奖296项,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转化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七)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每年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都要举办各种讲座,街头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产权意识,广大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2001年至2003年,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9

5、3

54、68

1、46

8、13

36、518件,今年1-6月份分别为67

1、255件,呈逐年跃升趋势,2003年,我市科技局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矿大刘炯天和邳州王明江分别荣获省首届“十大杰出发明人”和“十大优秀发明人”称号。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市于今年4月成立了市知识产权局,沛县、铜山也批准成立知识产权局,并制定下发了《徐州市专利申请资助金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文件,设立了专利专项资助资金,对优秀发明专利给予奖励。

(八)科学普及活动蓬勃开展。市及各县(市)区建立了以科技局为牵头单位,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强化了科普活动的领导力量;坚持以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采取下农村、进社区、入校园等方式,城乡联动,全民参与,每年都开展“科技学术周”、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周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等7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科普教育基地,丰县

5 被列为全国首批103个科普示范县之一。

(九)科技创新工作领导进一步增强。市及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在全省率先提出“科技创新计划”,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制定印发了《徐州市科技创新计划(2003-2007)》、《关于建立科技创新责任制的意见》等,自1998年起,每年都进行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并由政府给予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工作地位作用,科教兴市、科教强市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十)科技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机关建立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出台了《徐州市科技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挂牌办公,加强监督检查,增强了透明度。今年还开展了作风整顿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边整边改,振奋了机关精神,增强了服务意识;召开了全市科技系统纪检工作会议,增强反腐倡廉力度,大力倡导科技系统“团结、勤政、务实、创新”精神,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科技机关。

二、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矛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科技基础设施落

6 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需求和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不多;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创业投资环境有待优化。

三、今后我市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主要措施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提高我市科技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到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有明显提高;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徐州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徐州特色、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在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市科技创新五年计划,重点实施六项科技系统工程。

(一)实施工业科技推进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全力以赴加快工业化进程,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托徐工、天宝、恩华、汉邦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机电一体化、新

7 医药、新材料等2-3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较大突破,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更新技术装备,改革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层次,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和攻关力度,重点组织实施150项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全力抓好徐州市“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等30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10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认真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扶持倾斜力度,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20家重点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力争到2007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00个、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年产值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利税突破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工业技术贡献率达到50%。

(二)实施农业科技先导工程,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认真组织实施300项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加快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徐州区域建设步伐。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突出抓好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建设,重点发展壮大铜山食品、

8 丰县果蔬、邳州银杏等三个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以及沛县畜禽、新沂水产、睢宁白山羊养殖和深加工等省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沂良晨工贸有限公司等10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星火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组织实施40项农业科技攻关、成果示范推广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农业新品种100个,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切实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实施并推广智能化设施、植物基因工程育苗等现代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园建成农业高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到2007年,全市农业支柱产业年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实现利税达30亿元,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三)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着力在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及科学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努力推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卫生资源优势,加大应对烈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大力发展安全高效农业品种开发与应用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等新技术,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市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均衡发展和科学学习的研究,组织力量从学习科学、教育科学、人才学等多学科开展研究和实验,努力提高全

9 民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据我市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技术、支柱产业清洁生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重建技术等应用示范工作,促进我市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针对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组织预报预警、信息网络、灾后重建等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科技能力。

(四)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构建科技持续创新平台。继续加强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建设,牢固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扶持在国内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强大的创新源。加快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人才创业园、医疗电子工业园、医药工业园、软件产业园和新材料工业园等6大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步伐,使之发展成为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聚集区。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用,不断强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和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信誉度高的服务骨干企业,为各类科技人才和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创业服务。

(五)实施全面科技合作工程,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通过学者互访、组团考察、建立友好合作城市、技术交流引进等方式,及时了解国外的最新科研动态

10 和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提升我市的科技综合竞争力。不断拓展我市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与国外的合作交流,也要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既重视政府间的合作交流,更强调企业间、企业与院校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徐州高校密集、科研院所众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促进企业与大学、院所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经常性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展示会、洽谈会和招商会,努力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寻求投资伙伴,在招商引资中引进技术,实现科技交流与招商引资的良性互动。

(六)实施科技人才创业工程,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流动机制,努力创建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继续深入实施我市“112人才工程”,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重抓好在徐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使用工作,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重点吸纳培育20家科技企业,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自主创业尤其是

11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科技产业等领域研发创业的科技人员,有关部门在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为促进六大科技系统工程的落实,采取以下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破除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陈规陋俗、条条框框,实施一系列激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优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提高科技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众多的优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金融 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督促企业按照规定落实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逐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市及各县(市)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高于1.3%,今年市政府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启动工作。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广开科技投入渠道,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渠道科技投资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需要。

(三)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确保科技创新任务落实的组织环

12 境。坚持科技创新责任制,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在手上。科技职能部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抓落实、抓示范。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体部署。按照党政领导科技创新责任制意见,认真进行科技进步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任免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科技法规、政策。制定《徐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和《徐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地方性政策与法规,逐步健全科技进步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在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中,要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分割,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先进的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为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和舆论氛围。

四、加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帮扶力度。我市科技工作在苏北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全省的范围来看,有些工作在全省还相对滞后。徐州要实现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目标,必须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希望省里能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经常来徐视察指导。

(二)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过去省里把星火产业作为徐州发展的重点,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卓有成效。根据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建设发展趋势,必须加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徐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培育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传统工业比重较大,需要省里加大对徐州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在高新技术计划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倾斜,不仅在大项目上给予倾斜,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有市场竞争力的小项目也给予倾斜支持,以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徐州市科技创新基金申请

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县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科技创新工作汇报总结

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汇报

科技创新工作汇报材料

从严治党暨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上屯镇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陇东学院科技创新驱动工作汇报

《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doc》
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