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2020-03-03 20:38: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的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向文本

1.导课设计

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水河,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易水边,一群白衣战士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一个廋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得深沉,美得悲壮。

板书:荆轲刺秦王

1

2.资料积累

《战国策》: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继《国语》之后的有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后经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为十二策。

记事从春秋结束以后到秦并六国为止,约二百四十余年。分别记载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主要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战国策》主要反映的是“士”阶层纵横家的思想,也杂有儒、墨、道、法、兵等家思想。书中侧重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

运笔灵活自如,文辞生动形象。说理论事善于运用铺排、夸张、渲染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文辞纵横驰骋,流畅明快,感情充沛,气势恢宏,体现了纵横家的语言特色。对后代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及文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我们初中阶段学过其中两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中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汉元帝时,成为当时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经常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付出任中郎,官至中垒校尉。

追述历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御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使秦“内忧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积累字词: 1.正字音 2.解释词语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假借:宽容,原谅。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瞋目:形容发怒时睁大眼睛的样子。 竖子:对人蔑视的称呼。

2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时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理解下列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咬牙捶胸,形容痛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直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用此语。

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阅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思考:荆轲为何去刺秦王? 明确:秦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他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用樊於期的人头做信物,准备匕首,配备了助手。 结果如何?

明确: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重金征求。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礼遇。

深:此为刻毒的意思。 ..③今行而无信

信:信物。 .④乃引其匕首提(dǐ)亲王

提:掷击。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古今异义的词。

①使工以药淬之

淬:通“焠”,烧刃使红,浸于水中。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③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④进兵北略地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⑥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⑦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⑧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两个单音节词,于,介词;是,代词。今义,表顺接的关联词。

⑩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 3 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省略句 ③使毕使于前

介词结构后臵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臵 ⑤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翻译:现在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起去。

②樊将军以穷苦不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翻译:樊将军因为走头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三.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这节课,诵读了课文,重点疏通了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过渡

检查巩固:

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翻译句子。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课文完整地介绍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钩玄点要。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四个问题钩玄点要—— ①荆轲为何去刺秦王?

4 ②他做了哪些准备? ③刺杀秦王的经过时怎样的? ④结果如何?

整合答案要点——秦兵压境,燕丹恐惧,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秦廷行刺,倚柱笑骂,失败被斩。

2.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问题思考:

①根据对故事情节的概述,给课文分段,并用短语概括段意。

明确:行刺缘由(开端)——策划准备、易水送别(发展)——秦廷行刺(高潮)——失败被斩(结局)。

②文章刻画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荆轲的性格特点在“求取信物”“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的最为充分。 明确:荆轲性格特点:胆识超人、智谋非凡,果断勇敢、擅长辞令,性格刚烈、不畏强暴。

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略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析段品句,难点突破

易水送别:

问题思考:“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壮的一幕。场面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齐读感知,讨论交流,展示答案。5分钟时间背诵。

教师点拨——体会人物的穿着、神情和动作描写,感受音乐的特点和变化。 ①场面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明确答案:“皆白衣冠以送之”道出了一场生离死别。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场面是何等的凄凉。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场面是何等的壮烈。

“易水送别”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烘托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②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明确答案:

抓住特点描写。如描写送行者,抓住“白衣冠”的着装。

突出重点又顾及全面。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描写其慷慨悲歌;“祭祖,取道”的群体活动略写,通过对众人“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神态描写,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风萧萧兮易水寒”等景物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③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答案: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渲染了悲壮气氛。 秦廷行刺:

“秦廷行刺”是文章的高潮。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5 教师点拨——找一找、品一品描写荆轲和秦王搏斗的动词。在描写二人搏斗时,还提到哪些人呢?他们各有怎样的表现?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人物的表现的?

明确答案:

①准确、形象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操……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

②出色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间接描写渲染环气氛,衬托人物。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写秦王“恐急”“不知所为”“群臣惊愕”“尽失其度”,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课下练习,复习巩固

1.熟读课文,背诵“易水送别”一段。 2.将课文涉及的成语、典故整理在练习本上。 3.写一篇300字的短评,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情节

矛盾冲突

形象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不忍

私见

深谋远虑 一.准备

求取信物

善于辞令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武阳

所待

周密

怒而遂发

迟之

怒叱

刚毅 二.诀别

易水送行

视死如归

慷慨悲歌

计见秦王

机智

顾笑武阳

色变

顾笑

临危不惧 三.行刺

秦廷搏击

英勇顽强

倚柱笑骂

失败被斩

宁死不屈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6 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温故与过渡

1.检查巩固

检查“易水送别”一节的背诵。 2.回顾导入

二.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思考:

对荆轲刺秦王,历代有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你怎么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课前写的评论,在此基础上发言,展示观点。 教师点拨——要辩证地理解、分析和评价,观点合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分析评价时要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如他所说的“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二是对荆轲,人们颂扬的是什么?可从性格、才能、精神、思想方面分析。

明确答案:他耿直刚烈、镇定自若、胆识超人、智谋非凡的个性让人敬佩,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精神和气概令人赞叹。

三.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思考:

读完课文,荆轲、太子丹、樊於期等一批鲜活人物跃入眼前,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特色?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回顾“秦廷行刺”场面中的人物描写,品味荆轲私见樊於期时的对话描写。梳理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

明确答案:

1.通过对话、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荆轲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臵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做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除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机智、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突出人物。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写秦武阳在紧要关头神态失常,通荆轲的镇定自如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写秦王“恐 7 急”“不知所为”,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和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对比;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而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心思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为之动心。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怒斥太子,愤而出发,此其三。在秦廷,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就在这一系列尖锐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四.课内小结,课下练习

利用这节课所探讨的叙事写人的方法,写一个400字左右的人物片段。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doc》
荆轲刺秦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