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观后感范文

2022-12-23 来源:观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荆轲刺秦王观后感1

论文写作课结业论文

姓名:*** 年级专业:****** 学号:*** 得分: 指导教师:*** 评影片《始皇帝暗殺》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0级

*** 学号*** 《史记·战国策》中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流传千古的悲壮歌声让人们对荆轲充满了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东晋著名大诗人陶渊明也曾在其《咏荆轲》中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998年,陈凯歌耗资八千万,将这一《史记》中记载的历史故事搬上了银幕。该片于1998年在日本首映,片名《始皇帝暗殺》,片长169分钟。1999年才在内地上映,片名《荆轲刺秦王》,片长163分钟。日版的内容平铺直叙,而内地版的为板块式结构,在结构上有较大区别。

1999年,获得第5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第19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美术、最佳道具奖。虽然当时并未创下理想票房,但也不是影片拍的不好。实因生不逢时,当时国内的影视市场正处低迷时期。

这部史诗巨作,通过大导演的视角,加之众多大腕的精彩表演,对荆轲刺秦王的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演绎和诠释。影片是以荆轲、嬴政的感情变化为背景展开描述的。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

影片一开始,讲的是一个人,为了夺取铁匠家的宝剑,雇佣荆轲(张丰毅饰)杀掉其全家的事件。为了一把剑,竟可雇凶杀人全家,真是令人发指。荆轲作为一名杀手,收了高额的报酬后欣然赴约,并在没有一丝怜悯之情的状态下,不论妇孺,将铁匠全家上下尽数杀死。当他正欲离去,铁匠家的幸存者盲女(周迅饰)突然出现。这个单纯的女孩却使杀人不眨眼的荆轲束手无策。女孩说:“杀我!你不杀我,我就要一辈子跪下乞食,日子不存也。”荆轲知道女孩说的有道理,可还是下不了手。女孩情急之下用自尽的方式诱杀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让荆轲从此内疚不已。并放弃了杀人的职业,宁可沿街乞讨。

周迅饰演的盲女纯洁可爱,真的十分怜人。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也让人的心情随着她的陨灭久久不能平静。而荆轲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令人发指的,可以用灭绝人性来形容。可在战国时代,雇佣杀人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也正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性的职业杀手,后来竟然成为了人们传唱千年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统一天下的嬴政比以杀人为生的荆轲还要可恶至极?

镜头转到一片混战的战场上,一人单枪匹马杀死逃窜的敌人后,回到一名受伤的秦国将领面前探视伤情。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王嬴政(李雪健饰)。他对英勇杀敌的将领十分爱戴,并与兵士们一同作战,足以鼓舞士气,令秦军上下一心,为帝国的建立甘愿杀身成仁。这里也埋下了伏笔,表明嬴政本人武艺超群,解释了为何在职业杀手荆轲行刺时,嬴政可以逃脱并最终将其击毙。

韩国使臣在秦国的猛烈进攻下求和,相国吕不韦(陈凯歌饰 )主张施仁政而激怒了嬴政,被免了相国。嬴政说,由于秦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如果不灭六国,秦国的子民们就要在隆冬纺麻。他不想因为对其他国家的仁义,而让自己的子民世代受苦。这样说来,嬴政要灭掉六国,也有自己的道理。他统一天下的愿望是没有人能够动摇的。

电影里当然离不开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嬴政与赵姬(巩俐饰)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可是嬴政登基后,却一直让赵姬当作一个厨娘伺候自己。赵姬很不情愿,想回赵国,嬴政才道出苦衷,他是为了统一大业不敢怠慢,怕儿女私情误了国事,并承诺统一之后,立赵姬为后。并说:“七国连年混战,百姓不得安生。只有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才能最终结束战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赵姬在听了嬴政的一番雄韬大略后,深深的被其打动,并不惜使用苦肉计,在自己脸上烙上犯人的痕迹,设计以赢得在秦国作为人质的燕太子姬丹(孙周饰)的信任。利用其制造秦国攻燕的理由。

看完影片后,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历史上赵姬一人,应该是嬴政的母亲,可陈导竟然把她安排成了秦始皇自幼的玩伴,长大后的情人!真不懂陈导为何不用“赵某某”,而偏用与其目前同名的“赵姬”来命名这一角色。

赵姬到了燕国后,看到了沿街乞讨荆轲,为了一个与其并不相干的孩子求情,宁愿屈辱的钻到恶人胯下也不反抗。而误杀了恶人之后却能镇定自若。便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高手,因此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去刺秦,以达到陷害燕国的目的。可这时的荆轲宁愿受人凌辱,也不愿再拿起屠刀。 嬴政发现了嫪毐和其母的奸情后,怒不可挡,命人摔死了其母和嫪毐生下的两个孩子,并车裂了嫪毐。然后将其母流放到边疆。嫪毐临死前告诉嬴政一个天大的秘密,相国吕不韦才是其亲生父亲。嬴政不愿相信,询问并逼死吕不韦。这一切嬴政也是在痛苦与愤怒交加的矛盾心理斗争中做出的。摔死同母异父的亲兄弟、残杀亲生母亲的姘头、流放自己的亲生母亲、逼死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一系列事件,使嬴政开始变得多疑,并且性情大变,愈发残忍。

在攻占赵国的时候,嬴政答应过赵姬不随便伤害赵国的人民。可是性格刚烈的赵国人,在守不住城门之时竟然让孩子跳城楼自尽,此举动令秦兵大为震惊,观众也大为震惊。不论是否符合史实,作为一部包含战争题材的影片,还是让人观后心情复杂,对战争充满厌恶的。秦军攻城后,一群未死的孩童也不甘示弱,用口水唾弃嬴政。嬴政认为,赵国这样的子民,如若不除,日后必成大患。因此,命手下将全部战俘、妇孺尽数活埋。这一举动让赵姬懊恼不已,决心假戏真做,刺杀秦王。荆轲也在与赵姬相处之后日久生情,看到赵姬因为嬴政对赵国屠城而悲痛欲绝的情形下,决定重操旧业,去秦宫刺杀嬴政。

历史上对荆轲的正面评价历来都是其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报答燕丹,为了六国的存亡而奋不顾身。可这里将荆轲的光辉形象实际上是大为消减了,荆轲并不是为了那么多无私的目的而去刺秦,竟是为了一己私情不惜舍生取义。不知陈导是为了弘扬爱情的伟大,还是有意贬低荆轲的英雄形象。

为了获得嬴政的信任,荆轲去找秦始皇最想找的叛将樊于期(吕晓禾饰)。樊于期由于知道了一个嬴政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牵连家人被灭九族,本人则逃到燕国避难。他对嬴政怨恨之极却苦于无法报仇。荆轲说如果樊于期将人头借给自己,作为信物献给嬴政,将会博得嬴政信任而接近他,伺机刺杀嬴政为樊报仇。樊于期欣然接受。当时人们的生死观真是让人敬畏。

荆轲作为燕使晋见嬴政时,嬴政使人在对荆轲的宝剑验剑之时做了手脚,将剑弄断。并有意让他带剑上殿,意图让荆轲用断剑行刺自己。这样既可以避免于难,又可以取得借口达到攻燕的目的。这段应该也是陈导安排的情节,以迎合赵姬与其计划之事。没曾想荆轲荆轲早已和赵姬串通,因此除了配剑,还在地图中还藏有一把浸了剧毒,见血封喉的宝刃“徐夫人剑”。虽然没有刺秦成功,但也是险象环生,吓得秦王面如土色。而赵姬来取回荆轲尸体的时候,告诉嬴政已与荆轲有染,并怀有身孕。承认其串通荆轲假戏真做,欲意刺杀嬴政。嬴政知情以后并没有责难赵姬,还悲伤的放走了她。可见嬴政对于赵姬还是用情至深的。

嬴政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能够统一中国大地,却是功不可没。并且修筑长城保护边疆,抵御外族来侵。虽然出发点是建立强大的帝国,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但事实上嬴政大兴土木,修建长城等行为,却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人民民不聊生,最后在帝国建立后的短短15年,便轰然倒塌了。

嬴政被很多世人评为暴君,但是作为其特殊的至高地位,也是无其他选择的。好像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中的无名,虽说秦王嬴政十分惜才,可还是在群臣们:“大王要得天下,一定要令行禁止,给世人一个榜样!大王!杀!大王!杀!”的呼声中,将无名乱箭射杀。

荆轲作为一名刺客,去刺杀嬴政也不是个孤立的案子,刺秦的还有张良雇佣的仓海君,荆轲的挚友高渐离等等。虽然都没有成功,可是面对强大的敌人——秦国,刺秦的愿望对于其他六国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

有人说荆轲是英雄,为了阻止嬴政侵略其他六国才冒死刺秦的。高风亮节备受世人敬仰。反映的是其在国家有难,明知必死也要挺身而出的民族大义。荆轲可以在秦武阳临众失态的情况下,安然自定,并用自嘲化解群臣疑虑,对其大智大勇的人格魅力可谓是最好的诠释。

汉代接替了秦代治理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定会大力贬秦。而赞扬荆轲的大义凛然是很好的题材。因此,至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历朝历代都秉承着“贬秦”的思想,一直歌颂着荆轲的作为,才造就了这个人们千古传颂的英雄人物荆轲。

还有一些人认为荆轲不顺应历史潮流,阻止秦国统一是逆潮而动,不论刺秦成功与否,都不能改变天下一统的事实。而且此举虽然想阻止秦国的铁蹄,实际却加速了燕国灭亡的进程。因此说他和太子丹都是幼稚、愚蠢的。正如影片中嬴政对燕丹说所得一席话:“你杀了我,这件事也会有人做的,不是我„„也许就是你。只要六国还在,战争就不会停止。天下就永不得安宁,百姓就永不得安宁。六国是一定要灭的,不能改了,谁也不能改了”

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宣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着不同舆论导向。不论对荆轲刺秦的行为作何评价,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本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社会效应而对一个事件的不同说辞罢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尽力为祖国的富强添砖加瓦就是了。

影片中虽然存在演绎的成分,一些情节未必符合史实。如,荆轲因铁匠家的盲女放弃刺客行为;赵姬与嬴政和荆轲的感情纠葛等。但确将人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耐人深思,十分值得一看。

推荐第2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一、1.说,通“悦”,高兴、喜欢。2.“反”通“返”,返回。3.“振”通“震”,震惊。4.“还”通“环”,环绕。5.“卒”通“猝”,突然。

二、

1、兵:①名词,兵器,武器;②名词,士兵;③名词,军队。

2、使:①动词,派遣;名词,使者;②动词,让;名词,使命。

3、诚:①连词,果真;②副词,实在。

4、顾:①连词,不过,只是;②动词,回头看;③动词,拜访;④副词,难道。

5、穷:①形容词,走投无路;②动词,完全展开;③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6、引:①身子向上起;②举起;③拉、牵引;④拉弓。

7、见:①被;②显露;③接见。

8、乃: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③代词,你的。

9、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为了;③介词,用来;④:介词,用;⑤连词,表目的,来;⑥介词,按照。

三、1.涕:眼泪;2.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4.偏袒:袒露一只臂膀;5.鄙人:粗鄙的人;6.左右:身边侍臣;7.有意:同意,愿意;8.可以:可以凭借;9.购:重金收买,悬赏;10.穷:穷尽;

四、1.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2.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3.北:名词作状语,向北。4.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5.上:名词作状语,向上。6.厚: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7.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9.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10.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11.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2.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五、1.判断句。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

2.判断句。现在如果去了秦国而不能回来(向太子)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3.省略句,“之”后省“以”。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4.省略句,“为”后省“之”。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荆轲就一直在等(他)。

5.省略句,“者”后省“于”。(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6.被动句,“为”表被动。父母宗族,都被杀戮和没收。

7.被动句,“见”表被动。如果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8.定语后置句,省略句,“侍”后省“于”。在殿上侍俸立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

9.定语后置句。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10.“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我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推荐第3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的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向文本

1.导课设计

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水河,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易水边,一群白衣战士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一个廋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得深沉,美得悲壮。

板书:荆轲刺秦王

1

2.资料积累

《战国策》: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继《国语》之后的有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后经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为十二策。

记事从春秋结束以后到秦并六国为止,约二百四十余年。分别记载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主要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战国策》主要反映的是“士”阶层纵横家的思想,也杂有儒、墨、道、法、兵等家思想。书中侧重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

运笔灵活自如,文辞生动形象。说理论事善于运用铺排、夸张、渲染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文辞纵横驰骋,流畅明快,感情充沛,气势恢宏,体现了纵横家的语言特色。对后代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及文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我们初中阶段学过其中两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中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汉元帝时,成为当时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经常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付出任中郎,官至中垒校尉。

追述历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御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使秦“内忧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积累字词: 1.正字音 2.解释词语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假借:宽容,原谅。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瞋目:形容发怒时睁大眼睛的样子。 竖子:对人蔑视的称呼。

2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时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理解下列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咬牙捶胸,形容痛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直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用此语。

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阅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思考:荆轲为何去刺秦王? 明确:秦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他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用樊於期的人头做信物,准备匕首,配备了助手。 结果如何?

明确: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重金征求。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礼遇。

深:此为刻毒的意思。 ..③今行而无信

信:信物。 .④乃引其匕首提(dǐ)亲王

提:掷击。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古今异义的词。

①使工以药淬之

淬:通“焠”,烧刃使红,浸于水中。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③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④进兵北略地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⑥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⑦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⑧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两个单音节词,于,介词;是,代词。今义,表顺接的关联词。

⑩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 3 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省略句 ③使毕使于前

介词结构后臵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臵 ⑤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翻译:现在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起去。

②樊将军以穷苦不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翻译:樊将军因为走头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三.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这节课,诵读了课文,重点疏通了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过渡

检查巩固:

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翻译句子。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课文完整地介绍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钩玄点要。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四个问题钩玄点要—— ①荆轲为何去刺秦王?

4 ②他做了哪些准备? ③刺杀秦王的经过时怎样的? ④结果如何?

整合答案要点——秦兵压境,燕丹恐惧,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秦廷行刺,倚柱笑骂,失败被斩。

2.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问题思考:

①根据对故事情节的概述,给课文分段,并用短语概括段意。

明确:行刺缘由(开端)——策划准备、易水送别(发展)——秦廷行刺(高潮)——失败被斩(结局)。

②文章刻画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荆轲的性格特点在“求取信物”“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的最为充分。 明确:荆轲性格特点:胆识超人、智谋非凡,果断勇敢、擅长辞令,性格刚烈、不畏强暴。

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略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析段品句,难点突破

易水送别:

问题思考:“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壮的一幕。场面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齐读感知,讨论交流,展示答案。5分钟时间背诵。

教师点拨——体会人物的穿着、神情和动作描写,感受音乐的特点和变化。 ①场面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明确答案:“皆白衣冠以送之”道出了一场生离死别。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场面是何等的凄凉。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场面是何等的壮烈。

“易水送别”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烘托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②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明确答案:

抓住特点描写。如描写送行者,抓住“白衣冠”的着装。

突出重点又顾及全面。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描写其慷慨悲歌;“祭祖,取道”的群体活动略写,通过对众人“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神态描写,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风萧萧兮易水寒”等景物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③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答案: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渲染了悲壮气氛。 秦廷行刺:

“秦廷行刺”是文章的高潮。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5 教师点拨——找一找、品一品描写荆轲和秦王搏斗的动词。在描写二人搏斗时,还提到哪些人呢?他们各有怎样的表现?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人物的表现的?

明确答案:

①准确、形象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操……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

②出色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间接描写渲染环气氛,衬托人物。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写秦王“恐急”“不知所为”“群臣惊愕”“尽失其度”,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课下练习,复习巩固

1.熟读课文,背诵“易水送别”一段。2.将课文涉及的成语、典故整理在练习本上。 3.写一篇300字的短评,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情节

矛盾冲突

形象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不忍

私见

深谋远虑 一.准备

求取信物

善于辞令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武阳

所待

周密

怒而遂发

迟之

怒叱

刚毅 二.诀别

易水送行

视死如归

慷慨悲歌

计见秦王

机智

顾笑武阳

色变

顾笑

临危不惧 三.行刺

秦廷搏击

英勇顽强

倚柱笑骂

失败被斩

宁死不屈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6 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温故与过渡

1.检查巩固

检查“易水送别”一节的背诵。 2.回顾导入

二.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思考:

对荆轲刺秦王,历代有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你怎么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课前写的评论,在此基础上发言,展示观点。 教师点拨——要辩证地理解、分析和评价,观点合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分析评价时要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如他所说的“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二是对荆轲,人们颂扬的是什么?可从性格、才能、精神、思想方面分析。

明确答案:他耿直刚烈、镇定自若、胆识超人、智谋非凡的个性让人敬佩,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精神和气概令人赞叹。

三.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思考:

读完课文,荆轲、太子丹、樊於期等一批鲜活人物跃入眼前,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特色?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回顾“秦廷行刺”场面中的人物描写,品味荆轲私见樊於期时的对话描写。梳理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

明确答案:

1.通过对话、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荆轲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臵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做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除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机智、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突出人物。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写秦武阳在紧要关头神态失常,通荆轲的镇定自如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写秦王“恐 7 急”“不知所为”,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和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对比;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而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心思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为之动心。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怒斥太子,愤而出发,此其三。在秦廷,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就在这一系列尖锐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四.课内小结,课下练习

利用这节课所探讨的叙事写人的方法,写一个400字左右的人物片段。

推荐第4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深入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教师简述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教师简述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 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四、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1--7) (1)、背景介绍 (1--2)、(2)、准备信物 (3--4) (3)、准备武器 (5) (4)、配备助手 (6--7)

2、诀别。(8--9) (1)、怒叱太子(8) (2)、易水送别(9)

3、刺秦。(10--18)

(1)、计见秦王。(10--12) (2)、勇刺秦王。(14--17) (3)、壮志未酬。(18)

五、请学生朗读

1、2两个段落并疏通大意,老师点出重点字词,分析课文内容。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六、请学生朗读3—7段并疏通大意,老师点出重点字词,分析课文内容。

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告之以谋。 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七、请学生朗读8—9段并疏通大意,老师点出重点字词,分析课文内容。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八、文言相关知识点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2,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皆白衣冠

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3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

今义:偏袒一方

4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特殊句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

6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推荐第5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授课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语文教研组组长:

教导主任: (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上内容同学们认真阅读,C同学准备脱稿概述)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C展示)

骨髓( ) 燕( )国 揕( )胸 偏袒( ) 匕( )首 淬( )火 濡( )缕 忤( )视

瞋( )目 鄙( )人 倚( )柱 揕搭( )

变徵( )之声 樊於期( )( ) 切齿拊( )心

长侍( )足下 厚遗( )蒙嘉 箕( )踞( )以骂

夏无且( )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 目眩( )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B展示)

第一段: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必说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愿足下更虑之

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右手揕其胸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 荆轲有所待

太子迟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第九段: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终已不顾

(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

a、词类活用:(3个)

b、特殊句式:(3种)

(4)重点句子翻译:(B展示)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成语积累: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6)朗读“义激樊於期”和“易水送别”,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4、背诵“易水诀别”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太子迟之

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和而歌

(2)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

(3)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

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4)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6)翻译下面句子: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拓展练习:

“易水送别”中音乐悲凉而又激昂,感人肺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被千古传唱。请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描写一段音乐。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二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10—18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固定结构的译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自学互学】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C展示)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B展示)

词类活用(四个)

特殊句式(四种)

翻译:(C展示)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

图穷匕见: 无可奈何:

(5)朗读“庭刺秦王”,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二、合作探究

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请C同学归纳展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B同学展示)

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C、秦兵旦暮渡易水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2、拓展练习

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三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通假字,古今字,掌握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所以”等的译法,夯实文言基础。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色。讨论归纳荆轲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4、重点难点:对荆轲义侠精神的认识及写作特色的理解

【自学互学】

导入:本文以“刺”为线索,以“荆轲”为中心,把国仇家恨与义侠精神融为一体,广泛反映了战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恰切的话语,鲜活的人物,具体的神情动作,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人类的童年时代。

一、自主学习: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秦王必说见臣 b.日以尽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

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e.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f.图穷而匕首见 g.秦王还柱而走 h.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2)比较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持千金之资币物

e、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f、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h、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 (3)互相抽背“易水诀别”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形象分析

2、附:太子丹、樊於期、高渐离、秦武阳形象分析

3、写作特色分析

4、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⑤、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⑥、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⑦、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3)、文言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三:限时练习:

1、课内巩固:

(1)、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2)、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举头望明月

(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素善留侯张良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不如因善遇之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恐惧不敢自陈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D.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E.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5)、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将王翦破赵 拔剑撞而破之

B、孰与君少长 愿大王少假借之

C、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D、剑坚,故不可立拔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下列各句省略成分不同的是( )。

A、沛公军霸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卫士仆地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l0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上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返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这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令人初至,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戴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坚决推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上将。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有德行,镇抚疆域,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政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一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选自《贞观政要》)

(8)、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

B、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 启:陈诉

C、使者以绩意闻奏 闻:听说

D、绩雪涕致辞 雪:擦拭

(9)、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

A、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札,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10)、下列对于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说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患上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

D、李绩长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②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3、课外拓展: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4、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怎么看待荆轲?

六、自我反思:

推荐第6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1课时)

编制人:陆沛然 审核人:王海风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参考《优化探究》上相关内容)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淬( ) 怜( ) 徵( ) 陛( ) 卒( ) 提( )

创( ) 揕搭( ) 拊( ) 樊於( )期 夏无且( )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 ②一去不复返 : ③发上指冠 : ④图穷匕首见 : ⑤无可奈何: ⑥悲歌击筑: ⑦变徵之声: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引子(从“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开端(从“ ”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发展(从“ ”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高潮(从“ ”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结局(从“ ”到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研习课文第

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课堂提升

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2课时)

编制人:陆沛然 审核人:王海风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一、课前自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使使以闻大王。

(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0)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13)拔剑,剑长,操其室。

(14)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5)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1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8)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9)荆轲废,„„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指出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见燕使者咸阳宫 (3)给贡职如郡县 (4)燕王拜送于庭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二、自主学习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三、合作探究(研习文章

三、

四、五部分)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2.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3、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荆轲:

太子丹:

秦王:

樊於期:

秦武阳:

四、课堂提升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五、课外链接 补充资料:

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 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 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 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 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要离刺庆忌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

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

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 好在塔还在,塔旁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台阶,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

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推荐第7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嬴政大喜,穿上君臣朝会的礼服,招集百官安排九宾大礼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嬴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君臣都吓呆了,事发仓促,君臣都失去了常态。秦国法律规定,在殿上的臣仆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大家只好一起徒手上前扑打荆轲,并喊道:”大

王,把剑推上背!”秦王嬴政把剑推到背上,这才拔出剑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残废了,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投掷过去,但却击住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就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是想让你活着被劫持,我一定要得到归还所兼并的土地的契约来回报燕太子啊!”于是,荆轲被分尸示众。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到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败燕、代两军。

推荐第8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

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进文本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

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明确: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荆 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燕赵慷慨之士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设计文言版本、白话文版本、方言版本。

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

(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

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

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8、赏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体现。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厚遗蒙嘉”而得以引见,可见其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而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博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击荆轲,荆轲反被“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渊明语),今天读来,谁不为之感慨唏嘘呢?

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武阳:色变振恐

反衬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荆轲:“笑”“顾”“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神勇

图穷匕见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走” 尽失其度

秦群臣:愕以手共博之 英雄虎胆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

倚柱而笑荆轲:笑 箕踞 骂视死如归

七、艺术手法赏析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推荐第9篇:荆轲刺秦王

临沭一中复习课课时教案高三语文

《荆轲刺秦王》复习教案

复习要点

(1)字词句的落实练习(2)全文脉络结构

(3)对荆轲形象评价(4)对秦王形象评价

(5)补充练习

一 指出下边各组加线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1)兵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

(2)见A.B.

C.图穷匕首见D.未尝见天子

(3)穷A.B.

(4)顾A.荆轲顾笑武阳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D.

(5)秦王必说见臣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见陵之耻(8)函封之

(5)《高考零距离》前面的基础知识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三 本文结构(按情节来看)

一.准备(1—6)

1.背景(1)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4.配备助手(6)

二.诀别(7--10)

1.怒斥太子(8)2.易水悲歌(9—10)

三.刺秦王(11—19)

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难酬(19)

四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如何评价荆轲的?

(一)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

(二)轲不足道也。(鲍彪)

(三)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一)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忘也哉。(司马迁)

(二)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

(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

(四)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刘伯承挽叶挺诗)

推荐第10篇:荆轲刺秦王

第二讲、卒章显志法

一、解析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全文的收束.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难在点睛.”结不好尾,使人看后感到没味道,不起劲.好的结尾方法有多种,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卒章显志,就是说,一篇文章,或叙述,或写景,或论理,其主旨是在文中逐层展示的,到文末点明旨意,收束全文,让读者掩卷而思,顿悟事理,疑虑全释,且有豁然开朗之感.

二、范文借鉴

荆轲•脸•秦王

我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秦舞阳,当年只因杀人而结识了荆轲,于是注定追随其一生. 有人说荆轲刺秦王的失败是因为我,因为我在图穷匕首见时表现出来的慌乱眼神让秦知道了荆轲献图的目的。而我在此将会告诉世人一真实的荆轲,秦王与那段流动的历史,以及那些浮动在黄昏中让我心碎的脸孔。

或许是上天的刻意安排,让我成为荆轲刺秦王的助手,而当时荆轲最中意的人不是我,他认为我的剑术太过于冷峻和锋芒毕露了,让我觉得成大事者必须在脸上做中沉稳. 但最终荆轲还是选择了我,不是为人成就一件历史,于荆轲而言,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带着徐夫人的特制匕首,带着许多人的感动与伤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条路,好艰辛!但是我看到荆轲脸上浅浅的皱纹在不经意间失去,有时嘴角还忍不住地轻轻上扬。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

我们舍弃了所有的卫士,只身来到秦王大殿,我有种莫名的沉重,看到秦王,我有种恐惧,甚至有种绝望,那是怎样的一副面孔──比荆轲更沉稳,有着帝王之气,言而淡怒,怒而不言,我迷乱的双眼无法窥视到他任何的内心活动。我求助的双眼中有着绝望,我转头望向荆轲,荆轲脸上流露的是喜悦,此乃兵家之大忌,荆轲无法抑制住内心的冲动,在他的脸上再也找不到沉着与冷静,于是我知道荆轲必输无疑。

秦王近了,近了;而图也尽了,尽了!荆轲用眼神示意了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向秦王攻击了,秦王转过身,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任何恐慌,荆轲在慌乱中抽出徐夫人的匕首,但为是已晚,秦王自腰间拔出的软剑已经划过他的心脏,我在绝望中看到了两张脸,秦王的处变不惊以及荆轲的绝望与仓皇。

何为成大事者?可以窥一脸而知全豹也!

三、高考作文集训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雄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大海尽情畅游,青松在高岗傲然挺立,小花在原野蓬勃开放。 是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无论怎样地生活,只要把你生命的全部价值奉献给了你的祖国和人民,你的生活就会灿烂无比。结合材料的意思,请以"生活方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请以“卒章显志法”结尾,不少于800字。

第11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 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 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 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 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 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 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无且(jū) 2. 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指名学生复述

2. 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 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2.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 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 单人朗诵 3. 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或写作技巧 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 图穷匕现

神勇 (动作描写 短句) •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 轲 刺 秦 王

精彩情节 人物性格(荆轲) 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谋远虑、胸有城府 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 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 机智沉着、视死如归 动作、表情

《荆轲刺秦王》评课记录:

授课老师

祁海燕 评课时间:2010年6月30日 第3节课 授课内容 《荆轲刺秦王》 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参评教师 李艳芳 杨自峰 甄慧云 刘贤梅 武志梅 王静

马建芳 梁丽娜 授课教师自陈设计思路:

1.主题明确。

把经典的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相结合,让学生领悟要想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首先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还要善于描绘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有时还有运用侧面描写,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

授课也像写文章,同样讲究详略。这课可把握的人物形象较多,如:太子丹、樊无期、秦武阳、秦王等。本课只抓住荆轲这一这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只详解“刺之备”中的“易水送别”的片段和“刺之时”,详解不仅要求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而且要求学生对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有所了解。

3.文言并重。

文言文教学首先不能放弃字词教学,只有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全面的理解作品的含义。是不是教师必须一字一句的串讲?我以为讲文言字词是为了不讲,可以训练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如果文言文一味讲字词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教师还必须注重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以及文本对学生有何意义。

4.一课一得。

不少教师急于让学生一口气掌握所有的文言知识点,所以一篇文章常常面面俱到。其实不必,可以让学生一课对一个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积少成多,还愁学生的文言功底不扎实?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解决如何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荆轲刺秦王》解决古今异义;《鸿门宴》解决词性活用。所以碰到知识点我不急于告诉学生,而是只求会翻译,过后学过知识点后可将已学过的内容全部串联,形成知识链。

听课教师点评:

武志梅:总体上很满意,课堂饱满,突出实效性。教师对教材比较熟悉,在课堂上始终注意“温故知新”,能将疏通文字与文本解读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整个课堂在对话中前行,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精彩。让学生质疑,学生能问多少,老师接着问,通过预习,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水平。

李艳芳:对课文的朗读指导很到位,发挥了教师个人的特长。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旧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不怕文言文。

杨自峰:整节课给人留下了几个印象很深的画面。其一,教师朗读声情并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诵读十分投入。其二,常用文言词汇指导得扎实,如“为”的读音和词性之间的关系。其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概括能力。总之,一篇文言文要讲解的内容都讲到了。

王静:朗读的指导特别细致,可操作性很强,文言文课上得像现代文一样棒。

马建芳:上课时教师很投入,有表情,有动作,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情境。

甄慧云:提问的方式平民化,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12篇: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训练提高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qī) 忤视(wū) 提轲(tí) 谒见(yâ) B.夏无且(qiě) 戮没(lùmãi) 揕击(zhân) 唱和(hâ) C.瞋目(tián) 惊愕(â) 中庶子(shù) 被八创(chuànɡ) D.箕踞(jījù) 目眩(xuàn) 贻笑大方(yí)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拜见。②.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⑤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职,职任、职责。⑥.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谢罪。⑧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就,成功。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 D.②④⑥⑧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臣拊心日夜切齿也,乃今得闻教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有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知道荆轲出使目的的太子和他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给荆轲壮行。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释:今天前去不讲信任,那么秦王就不可能亲近。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解释:今日前行却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人,是没用的无能鼠辈。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解释: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项是( ) A.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用法的一项是: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7.易水诀别,是课文最精彩的场面之一,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8.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无穷的惋惜和遗憾。但是,一般都认为荆轲的失败是必然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课文作些探讨分析。

解析与答案

1. 解析:A项“期”jī,“忤”wǔ,“提”dī。B项“且”jū,“没”mò。C项“瞋”chēn。“创”chuānɡ。

答案:D。

2.解析:①谒,多义词,据上文太子语意,此处应释为“请求(行动)”。③被,句中用如动词,遭受。⑤职,古今意义不同,防止用今义释古义,句中是“赋税”的意思。⑦谢,告诉,解释。荆轲说辞,是向秦王解释,说清楚秦武阳为何“振恐”,而没有谢罪的内容。

答案:A。

3.解析:①闻,听到,动词一般用法,②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①顾,副词,表轻微转折,只是,只不过。②顾,动词,回头。

答案:B

4.解析:A项要注意两点,

一、这是一个定词后置句,哪是中心语,哪是定语,不能有错。本句后置的定语是“知其事者”,中心语是“宾客”,而不是“太子及宾客”。

二、“白衣冠”,课本和《教师用书》都认为是“丧服”,显示送行的悲剧气氛。其实,在古代白色衣服是平民衣服,当然也可用作丧服。在本文中不宜解作丧服,因为无论太子、宾客,还是荆轲,虽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但也怀着必胜的信念,易水送别当是壮行,不会只是悲哀。本书认为因行刺秦王是秘密行动,这是太子和宾客有意化装为平民,以掩人耳目。B项也要注意两点,

一、句子内部的关系,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今„„,则„„”是关联词,当译为“如果现在„„,那么„„”。

二、信,在句中作动词“无”的宾语,当释为名词,信物。C项是判断句式。D项状语后置句式,“之”字后省略了介词“以”。

答案:AB

5.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人”中心语,“无不立死者”后置定语。B项“为”表被动。C项定语后置句,中心语“群臣”,“侍殿上者”后置定语。D项“见”表被动。

答案:A与C;B与D。

6.解析:A项虚词“以”通“已”。BC项“还”通“环”,绕。C项“卒”通“猝”,突然。D项“陈”通“阵”,排列、布署。

答案:无。

7.解析;这是一道写作知识题,解答时必须对有关场面描写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场面描写的主要方法有:捕捉场面特点;采取点面结合;用背景衬托;安排恰当顺序等。

答案:(1)抓住特点:易水送别的特点有二,一是诡秘,因此作者抓住“白衣冠”,二是悲壮,因此作者突出音乐和人物的神态。(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而写荆轲时,“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用肃杀秋风、寒冷易水为背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壮士出征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分析时既要考虑大的社会背景,也要考虑荆轲的具体谋划,防止只顾其一端而失之偏颇。

答案:从大的背景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荆轲企图通过行刺秦王来改变这一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荆轲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从具体过程来看,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的机率却是极大。如果荆轲一开始就定下刺杀之计,的确,完全有可能一举偷袭成功。所以,荆轲自己总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临死时后悔莫及,也在情理之中。陶渊明总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图穷匕首见的瞬间,咫尺之内完全可以逼秦王就范,蔺相如不是“五步之内请得以颈血溅大王”而制服了秦昭王?秦王徒手“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众大臣“尽失其度”,不是极好追杀?即使在“断股”之后,也可以掷出匕首,“一击而中”:荆轲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可惜呀!荆轲手无缚鸡之力,任秦王挣脱逃出;腿无“行神太保”之功,任其“还柱走”;手无百步穿杨之能,一击不中:荆轲不死,谁死?再从荆轲的谋划过程来看,可以说思虑极其周密,但很可惜,由于心高气傲,呈一时之勇,竟而功败垂成。他明知不能用秦武阳做副手,因为受了燕太子丹一点刺激,便不顾后果,愤然出行。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自古至今,人类留下了多少应该永远记取的教训!

第13篇:5、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学习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性格。了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被斩,认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⑤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

⑥探讨体会人物的性格,比较探究“勇敢”的内涵。

⑦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

⑧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四,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

5说创新点 对于“勇敢”的探究6说预测反馈(参考其他)

板书设计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第14篇: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请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为了能近距离的接近秦王,荆轲假借献地图为名去见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中。地图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便拿匕首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荆轲也丧命于此。

我特别欣赏荆轲这个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毫不畏惧的进入号称狼虎之国,与秦王斗争,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表现了他的勇敢。易水畔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这句话更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清末变法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必这也是你视死如归的铿锵壮语吧,荆轲。在太子面前决意请辞,易水送别而去时终己不顾,临死之前依然傲视怒骂秦王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冒敌进入秦朝王宫,使群臣兵力慌张得尽失其度,面对死神巍然不惧。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绵延数千年的燕赵悲歌倾诉着这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虽然他刺杀秦王并未成功,但是他的勇士精神被世人永远颂扬!

第15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6-11-11

教案1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一)课文起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

2、荆轲刺秦王

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

见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5段)=〉准备匕首

4、(6段)=〉配备副手

敢、忤

5、(7-8段)人?事?=〉怒斥太子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

(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秦王

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 强暴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 天下

(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 共诛

(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

(五)(《辞典》15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

(1)人:何子平、顾凯之

(2)事:归家养母 子平孝顺,忠诚不二

(3)物:俸禄

(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

第二教时:研读

二、三部分

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论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坚决执行这一新课程理念,并且运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荆轲刺秦王》全文共分为三课时,本教案是《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内容。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和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2、组织学生重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重现刺秦一幕,从中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2、难点: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述刺秦行动。

三、教学设想

1.由于课文已经在前两课时讲读完毕,所以这一课时重要是引导学生评述荆轲和重现刺秦一幕。

2.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此外,还请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刺秦场面的表演。

四、教学步骤: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导语:

我们上两节课已经讲解完课文,为了加深理解、巩固学习,我们这节课重点探讨荆轲的性格特点和评述荆轲,并且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2、简单明确地复习前课文所讲授的重要内容。

3、请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4、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5、分析重现刺秦的过程:

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6、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7、要求学生结合上面刺秦场面的分析,在课堂上表演刺秦场面。

内容:学生甲饰荆轲、学生乙饰秦武阳、学生丙饰秦王、学生丁饰夏无且、一些学生饰大臣和侍卫,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8、表演刺秦完毕,请学生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内容: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9、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建议有条件的同学,课后可以观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加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附:板书设计

10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荆轲形象分析:有勇有谋 深沉 刚毅 慷慨 爱国 无畏

十四、荆轲刺秦王 返回 下一页

《战国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

占领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

早晚 经常侍奉

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

又怎么 能 不用 说 也要请求行动 空手前去 没有

微同非

信, 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 (以)金千斤,

凭信之物 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的 购取他的头

亲: 亲近,接近。

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

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果真 给 一定

邑: 聚居地。

说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走投无路 归附

说同悦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丹不忍以 已 之私, 而伤 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 虑 之! ”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另外考虑对策吧

伤: 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2)矣。

同义复词 对待 刻毒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 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族的人 被杀戮和没收 (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 天 太 息流涕曰: “吾每 念, 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去了 不过想不

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

到什么计策 一种办法 用(它)解除 忧患 并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秦王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好好 抓住 刺

燕国见陵 之耻 除 矣。将军岂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耻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进(6) 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 也,今 乃得闻教!”

右手腕, 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

诲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

驾车前往 (事)已至此 收起来装

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好 首级 用匣子封闭起来

函: 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买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工匠 准备行装 (使秦)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 (3)作助手

忤: 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 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 疑其有改 悔,

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 嫌他动身晚了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形作意动,以„„为迟。

乃复请 之曰:“日 以 尽矣, 荆卿岂 无 意哉? 丹请 先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6)!

派 发怒 斥责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之,请 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决同诀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衣冠: 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

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 (荆轲) 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涕: 泪水,名作动,哭。泣: 小声哭。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

悲鸣啊 彻骨寒冷 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

士皆 目, 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终已: 同义复词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 (4)

币: 礼品。 中庶子: 官名。蒙嘉: 人名。

第 二 课 时

嘉为(之)先 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他)事先进言向 确实惧怕 威势 出 抵抗

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6)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7), 而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内: 国内。 给: 供。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

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8)。恐惧不敢自 陈, 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并

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 禀告 希望听凭

之(9)。”

大王的吩咐 之: 代燕使来见一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 九宾,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安排 的礼仪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至陛(10)下,

捧着装着 按次序进宫 殿前台阶下

奉同捧

秦武阳色 变 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之)

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 替(他)

怪: 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 曰:“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1),

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他些

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 取 武阳所持图!”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 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全部打开 于是

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 自 引而起, 绝 袖(3)。 拔剑,

刺到 惊骇 自己挣着站起刺 扯断 (秦王)

剑长, 操 其室(4)。时 恐 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 握住 剑鞘 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 起 不意,

绕着 (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

还同环 卒同猝

尽失 其度(7)。而 秦法,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

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一点兵器 许多侍卫

失:使„„失态,使动用法。 尺:尺寸,极言少。

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 不得上。 方急 时, 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来 召唤殿下的

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 无以(之) 击 轲,而乃以手 共

侍卫 (大家) 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就用空手一起

无以: 没有„„用来。

搏之。

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 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 药囊提(10)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

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

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13)。

残废了 举起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箕踞(1) 以骂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名作状。

不成者, 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 三 课 时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未酬。(19)

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

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

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

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高2005级

2、20班主题班会教案 时 间

2004年12月30日 地 点

多媒体教室301 主持人

高晨(学生)

主 题

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

形 式

历史剧表演、命题辩论及自由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活动方式。

目 的

1.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辨证的历史观点----多角度认识、理解事物;2.锻炼学生组织活动的筹划能力、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艺; 3.初步感受辩论的基本过程、方式、技巧;

4.倡导“我口说我心”的表达自我观点的学习研究氛围。

参与人员

高2005级

2、20班全体成员及班主任、兄弟班级同学。

与会领导

学校吕之江书记、黎玉斌主任、姚显荣主任

活 动 内 容

1.两班学生共同表演根据语文、历史教材中相关文献编排的历史剧《荆轲刺秦王》;2.唇枪舌剑话英雄之命题辩论---- 正方观点:荆轲是英雄 (2班) 反方观点:荆轲不是英雄 (20班) 程序:【观点阐述】 【自由辩论】 【总结陈述】

3.同学自由发言,各自阐述自己的意见以及对辩论双方的提问和反诘质疑;4.师长点评与观点的辨证统一。

后 记

这次主题班会我们试图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见背景),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将教材中的文字借助学生们喜于乐见的具有生动真实、富于想象的表演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辩论这一引人思索、启人心志的对话形式的兴趣,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试图从高一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建立自己正确的认知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言辩的“思”、“辩”能力和坦言心语的率真性。 从整个活动的筹划、准备、组织与实施的过程来看,我们的诸多目的得以实现,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显示出来积极参与的意识、富于想象的精神、勇于直言的率真、坚持己见的执着、偶失偏颇的成熟都令我们感到惊喜,作为教师我们看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也许这些还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需要引导和改正的地方,但一个个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后面是一群花季雨季的孩子们的成长之旅,道路将是曲折而漫长的,但我们相信只要带着思想上路,一路上他们将会采摘到无尽的鲜花与欢乐。 高2005级20班 班主任 乔正蓉 高2005级2班 班主任 王 昭

备 注

命题辩论的正、反方的确定系活动前抽签而定。

背 景

2002年岁末张艺谋导演影片《英雄》上映,社会反响较大,褒贬不一。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用自己特殊的目光关注《英雄》,除了唯美极致的画面、精彩纷呈的武打、以假乱真的特效、恢弘庞大的气势之外,什么是英雄?这个古往今来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对于一个刚刚开始高中生涯、对事物的评判有初步的标准的高一新生而言显得如此困惑,为什么?为什么不对?又为什么对?为什么又似对非对?高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不相信自己与对立的不相信别人如此矛盾地混杂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自己正确的认知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言辩的“思”、“辩”能力和坦言心语的率真性,由此引发了这次活动的策划。

附 件

1.历史剧背景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自编历史剧剧本(文字);

3.学生关于辩论查找的部分资料(文字);4.学生关于参与活动的收获感想(文字); 5.本次活动的部分实镜镜头(照片与VCD)。

第1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 轲 刺 秦 王

《战国策》

本节课教学目标: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2,荆轲是怎么刺的?主要体现在文章的那些段落? (请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并朗诵这一部分。) 3在荆轲去刺秦王之前还写了些什么?

学生明确:行刺前的准备,特别是求取信物和易水送别。

4、荆轲的形象就是在课文的精彩情节中逐渐得到丰满和展现出来的,我们来一起品味课文是怎么刻画荆轲这一精彩形象的。

明确:分组自主学习,讨论,研讨,探究。三个大组各个组分析一段精彩的地方。

讨论提示:或就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5分享劳动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

生:荆轲很善于揣摩樊於期的心理,他说的三句话既合情又合理。 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巧妙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杀父之仇;亡家之恨。

生: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指明了此行目的并不为自己,这就打消了樊於期的顾虑。

生: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最后荆轲提出了计划 ,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这个理性的抉择就显得不是那么无理和唐突了

板书 :手法: 对话

荆轲: 擅于辞令,很有智谋。

第二组: 师: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刻画人物特别好呢? 生:“刺秦”这个情节中刻画人物特别好。 师:荆轲刺秦王,“刺秦”是全文核心。 生: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师:正面描写谁?

生:通过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荆轲的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这些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生:不只是正面描写表现荆轲,还有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谁?作用是什么?

生: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反衬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反衬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师:侧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板书:

手 法: 正面、侧面描写 秦王群臣: 狼狈不堪 荆 轲: 有勇有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有理有据,并且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进行美读。

6、自由选择情节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第三组:易水送别

师:用什么来刻画荆轲的形象的?

生:场面烘托师:描写了一幅 怎样的场面? 生:悲凉,悲壮。

师:通过什么事物营造出悲凉悲壮的?能用课文的原文说明吗? 生:对送行者的描写,荆轲的描写,其他人的描写,结合景物的描写。 生:烘托出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生:表现了荆轲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性格特点。 板书:

手法:场面烘托

荆轲:赴汤蹈火

义无反顾

7、牛刀小试

观看王熙凤出场的影片和文字,鉴赏王熙凤的形象 8 评价鉴赏,适度延伸

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评价鉴赏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思维层次的能力要求。特别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文章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文章的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种行为呢?我们又该如何全面评价“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呢?这是对自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是对自己的更高要求,请大家做一个“思想者”,课下在以上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六 结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总是想,虽然荆轲所穿越的波浪已经流逝,但是荆轲幻化成的反抗精神,诚信品质,悲壮的气质仍然使我们震撼,虽然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但,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就让我们记住荆轲吧,下课!

第17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5、《荆轲刺秦王》

一 教学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积累 • 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 • 鉴赏: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 • 领悟: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 • 探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 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 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裕瓿煽翁媒萄А9逃敕椒ㄈ缦拢?br>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二 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

- 1

/ 4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幻灯片投影刺杀场面)

小结: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的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六国论》(苏洵)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就是说由于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五)作业:背诵 “易水诀别” 一段.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养成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

2、分析荆轲行动失败的原因,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

3、分析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 “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描写荆轲的部分,分析批注荆轲的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

第二自然段 计议刺秦 言出必行的侠士精神、勇而多谋

第三自然段 求取信物 能言善辩

第八自然段 怒斥太子 刚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 易水诀别 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第十自然段 计见秦王 有谋、深谙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 顾笑武阳 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第十

四、十五自然段 廷刺秦王 冷静、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荆轲):

秦武阳——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信任——色变振恐

秦王——狼狈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 3

/ 4

第18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福建顺昌埔上中学

陈冬枝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和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2、掌握本课重要的实词、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

1、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3、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主要内容:介绍背景,理清结构,研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朗读并背会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并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教师简介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 二、《战国策》及时代背景介绍。

1、本文出自《战国策》,我们原来学过的有《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谁能说说 《战国策》?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三、初读:

1、读准字音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理清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行刺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易水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

3、王宫刺秦。(10--18)

(1)、计见秦王。(10--13) (2)、勇刺秦王。(14--17) (3)、壮志未酬。(19)

四、细读

(一)分析第一部分: 行刺准备。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分析第

二、三部分

一、分析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

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作者怎样描写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方法有: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第三教时

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学习

一、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二、本文中其它各个人物也是性格特点鲜明,试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

三、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但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 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写法上还有哪些可学之处?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五、练习

(一)词类活用

(二)古今异义词

比较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⑥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 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三)特殊句式

(四)成语

(五)精彩片段练习,“易水诀别”一段

(六)翻译句子

(七)比较阅读《咏荆轲》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第19篇:荆轲刺秦王剧本

荆轲刺秦王

人物:太子丹,随从小强,美女,荆轲,小月月(反串),火云邪神,秦王,(秦王)随从

第一幕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乱不断,而在燕国,太子丹不思进取,整日研究谁是天下第一帅哥,这一天太子丹在街上悠闲的散步。 (音乐“桃花朵朵开”太子丹出场)

太子丹:大家好!在这个阳光明媚春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忽然诗兴大发,想为大家吟诗一首: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哈哈哈。。。是不是好诗? 小强:好!好!

太子丹: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猥琐的笑),不知道大家是想听呢还想听呢。。。好吧,既然大家想听,那我就告诉大家吧,鄙人荣获了燕国第一美男子的称号,哎,真是不敢当呀,这么伟大的殊荣实在是不敢当,哎,但是人长的帅没办法,这让我压力很大啊! 小强:太子大人,即使压力大,也要找点事情让自己轻松下啊! 太子丹:好吧!(两个热手舞足蹈唱: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恢复正常) 小强:好点了吗?

太子丹:还行!哎,我还是感觉压力很大啊! 小强:又是为什么呢?

太子丹:这么帅的人走在大街上怎么没人发现呢,这就奇怪了。。。 太子丹(汗):这个。。。太子大人。。。前方有美女走来! 太子丹(忽然提起精神):哦?哪里?哪里? 小强:十二点钟方向!注意了!

(音乐“求神”太子丹迅速整理自己的衣服,发型,两个人大摇大摆若无其事的向美女靠拢,并故意朝美女撞去,把她的书碰掉在地上,然后捡起来,还给美女的时候不愿松手神情的看着她,美女很害羞,不敢直视)

太子丹:敢问小姐这是要去何方? 美女:额。。我去图书馆复习的。。准备着考研。。 太子丹:哦?考研?有志向!我喜欢! 美女:还好啦。。

太子丹:你可知道我是谁?

美女(害羞不敢抬头):额,,这个,不知道呀。。 小强:这位就是传说中的燕国第一帅哥,太子丹!

太子丹:哎,过奖过奖。。。(笑着,突然严肃的示意小强退下) 美女(惊喜):啊?你就是那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才高八斗,从不挂科的太子丹!我是在做梦吗?好开心!好兴奋!好紧张啊,,,你真的是太子丹? 太子丹:没错,就是我!(甩头发)

美女:我好激动啊,怎么办,居然让我碰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太子丹!我有一个心愿,你能满足我吗? 太子丹:哦?什么心愿?说吧!

美女:我想和你。。一起去看《泰坦尼克号》3D版。。。 太子丹:哦?泰坦尼克号? 美女:嗯。。

(泰坦尼克号音乐响起,两个人模仿杰克肉丝抱着) 太子丹:哦!肉丝! 美女:哦!杰克!

(音乐突然停止,两个人恢复正常)

太子丹:关于你这个愿望,我考虑了一下啊,我能满足你! 美女:真的是太开心了!

太子丹:我看小姐你一笑倾国,二笑倾城,真是绝世美人,能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是我此生的荣幸啊! 美女:别这样说,人家会害羞的啦。。。 太子丹:哈哈哈,我喜欢~我喜欢~ (小强连滚带爬的冲出来) 小强:大人!大人!

太子丹:有什么情况?坏我的好事!

小强:大人,韩国棒子今日进贡一个魔镜!听说只要问魔镜就能告诉你天下最帅的人是谁!

太子丹:哎,我还以为是什么天大的事呢,不就是天下第一帅吗,还用问,肯定是我了!对不对? 美女:嗯嗯!

太子丹:看韩国棒子的一片好意,还是呈上来让我瞧瞧吧! 小强(拿出魔镜):大人请看!

太子丹(对着魔镜):你就是魔镜吧,快说,谁是天下谁帅的人!快说!

小强:大人,用咒语才行的。。

太子丹(尴尬):怎么不早说?咒语是什么? 小强:唱一下你最拿手的歌。。。

太子丹(手舞足蹈):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魔镜啊,魔镜谁是天下最帅的人?

(打雷音效,太子丹吓的和小强抱起一起) 魔镜:天下最帅的人是。。。秦王嬴政! 太子丹:啊?不可能,你再说一遍? 魔镜:天下第一帅哥是秦王嬴政!

太子丹(大惊,瘫倒在靠椅上,凄凉二胡音乐,此处注意音乐间断的配合):怎么会有这种事发生?想不到,居然,我不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这叫我怎么活?

美女:大人,不要伤心了,在我心中你是最帅的! 小强:对!我们都觉得大人是最帅的!

太子丹:哎。。。哎。。。(突然坐起来拔出剑)不行,我要去干掉秦王嬴政!(众人阻拦)

小强:万万不能,您这可是刑事犯罪啊,会被枪毙的! 美女:是啊!不能这样!

太子丹:那我还能怎么样,哎,有什么方法(突然又做起来)不行,我一定要去干掉秦王(众人阻拦)我不活了啊。。。居然有人比我帅!不要拦着我,我要干掉他!

小强:大人!大人!别急!我有一妙计! 太子丹:快说! 小强:我们燕国地大物博!不必您亲自去动手,我们派一个高手去就行了,省时省力也省心啊!

太子丹(突然有精神):哦?快说,派谁去!

小强:据我所知,燕国有两大高手!第一大高手就是,当今的武林盟主,号称燕国第一剑士的——荆轲! 太子丹:荆轲?不错!那么还有一位是?

小强:还有一位就是传说中来无影去无踪,打遍天下无敌手,叱咤江湖三十年的——火云邪神!

太子丹:两大高手,各有千秋!到底派谁去比较好呢? 美女:不如叫他们比试一下,胜出的一方就派他去! 太子丹:果然是妙计!真是才貌双全!那我就听你的!小强! 小强:在!

太子丹:速度命两位高手比武对决! 小强:好!

第二幕

(斧头帮音乐响起,众人在后群舞,两大高手从两边登台,音乐停众人下场,十面埋伏音乐响起,两大高手相互比划,试探对方实力) 火云邪神:你就是传说中的荆轲!

荆轲:对!你就是那个和周星驰拍过电影的火云邪神!

火云邪神:往事而已!不足挂齿!我今天的主要目的是来收拾你的,叫你尝尝我的厉害!

荆轲:不要在这里大言不惭!今天是谁收拾谁,你我心里都清楚,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火云邪神:哈哈,干掉你是小菜一碟!不要啰嗦了,拿命来吧!啊!! 荆轲:啊!!(音乐停,两个人对着冲,洗刷刷音乐,两个人开始手舞足蹈,然后石头剪刀布,最后荆轲给火云邪神一掌,音乐停,火云邪神倒地)

荆轲:哈哈哈!我叫你嚣张!你还嚣张不嚣张??

火云邪神:我虽然一时大意中了你一掌,但是你不要得意,难道你没有看过武侠电影吗?绝招一般都是在后面的! 荆轲:哦?你还有什么绝招,尽管放马过来吧!

(火云邪神站起,天地孤影任我行音乐,两个人开始慢动作的向对方冲去,火云邪神拿出暗器——脱掉自己的鞋子向荆轲攻击,荆轲躲过,并用腿击中火云邪神,火云邪神再次倒地,奄奄一息)

火云邪神:想不到。。。我火云邪神。。。今天会败在。。。你的手下! 荆轲:幸好我刚才反应快!使出了那招。。。

火云邪神:难道刚才那招是。。。失传五百年的,,,夺命飞毛腿! 荆轲:对!能死在我这招夺命飞毛腿下,算是你的福气! 火云邪神:大侠,在我死之前能满足我的一个愿望吗? 荆轲:哦?满足你一个愿望?说来听听

火云邪神:我已经好久。。。没吃饭了,能不能到义城食堂给我买一碗热干面。。。

荆轲:啊??热干面?? 火云邪神:对,我要大碗的!

荆轲:你知不知道现在热干面涨价了!连小碗的都要三块钱啊!你还要大碗!(说着一刀结束了火云邪神)

第三幕

(太子丹在得知荆轲在比武中胜出后,召见了他,唐伯虎点秋香音乐响起,两个人相对来回走几次)

荆轲(握住小强的手):你就是太子丹!真是久仰大名!果然是名不虚传,真是一表人才啊! (太子丹咳嗽了两声)

小强:大侠!你搞错了,这位才是太子丹。。。

荆轲:噢噢!您是太子丹啊!哎,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您帅的太低调了、、、

太子丹(得意):哈哈,哪里,哪里。。。我们就直入正题吧! 荆轲:大人叫我前来是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小强:对!我们现在啊,这个情况啊。。 太子丹:谁要你多嘴!(打小强)

是这样的,听闻大侠在比武大赛中胜出,我感到很欣慰!所以想派你去完成一项更有挑战的任务! 荆轲:什么任务?

太子丹,小强: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啊?刺杀秦王嬴政?这个。。。我觉得,问题倒是不大,就是我现在时间比较紧啊,,,可能忙不过来吧。。。

太子丹:我懂!我懂!这样吧,只要你杀了嬴政,我赏你黄金万两! 小强:外加IC,IP,IQ卡!怎么样?

荆轲:这个嘛。。。还行吧,不过我这个时间确实忙不过来啊,明天有个理工学院的美女约我吃饭。。。哎,盛情难却啊!

太子丹(奸笑):我懂了!原来大家都是性情中人!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啊!小强! 小强:在!

太子丹:把燕国第一美女,小月月带上来!

(上海滩音乐响起,一个猥琐男反串的小月月闪亮登场,用手帕遮住半张脸,荆轲迫不及待的看,手帕慢慢放下,荆轲一阵呕吐) 太子丹:来!笑一个!

(小月月傻笑,并露出半个肩膀)

荆轲:大人,大人,行了,行了,我扛不住了。。。 太子丹:怎么样?

荆轲:口味太重了!我觉得这种类型还是适合大人您啊! 太子丹:那就是说你不喜欢这种类型?

荆轲:太子大人,我觉得我和你的品味差距太大了,这个任务我接受不了。。(准备离开) 太子丹:英雄!请留步! (荆轲回头)

太子丹:这样好了!如果你成功的刺杀了秦王,在场的所有美女都是你的!(指着台下)

荆轲:啊??什么??她们都是我的! 太子丹:对!都是你的!

荆轲:实在是太刺激了!好!我答应了!不就是刺杀秦王嘛!小菜一碟! 太子丹:好!等你凯旋归来! 荆轲:美女们,等着我回来哟~

第四幕

(在遥远的秦国,秦王嬴政这一天正在花园里悠闲的散步,猪八戒背媳妇音乐响起,嬴政,随从背着板凳大摇大摆的走出来,坐下) 秦王:哎!寡人为了平定天下统一国家,日夜操劳,压力山大,没想到近日又听闻寡人是天下第一帅,还有人为我取了一个绰号,叫秦国一枝花!哎,让大家贱笑了,实在是不敢当啊,但是身为天下第一帅哥何尝没有压力,人怕出名猪怕壮!其实,我一向很低调的。。。 随从:大王何必谦虚,大王是天下第一帅实至名归!从大王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 秦王:看我的嘴唇? 随从:性感火辣! 秦王:看我的鼻子? 随从:挺拔无比啊! 秦王:看我的皮肤? 随从:白里透红啊! 秦王:看我的眉毛? 随从:卧蚕眉! 秦王:看我的眼镜!

随从:近视眼啊。。。不不,囧囧有神的近视眼啊!

秦王(失望):哎,长这么帅,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我?哎,活着有什么意思?

(旁白:荆轲求见)

秦王:哦?荆轲?叫他进来吧! 随从:宣荆轲! (荆轲进来单膝跪地) 荆轲:参见大王! 秦王:平身!你是荆轲? 荆轲:对啊!我就是荆轲!

秦王:荆轲乃天下第一武林高手,怎么这么猥琐?

荆轲:哎,猥琐归猥琐!但是在下就是传说中的第一高手荆轲! 秦王:好吧,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荆轲:我们燕国太子丹命我给您一个礼物! 秦王:哦?礼物?

荆轲:对!绝对是一个惊喜!

秦王:你先不说,让我猜猜,这个礼物是不是。。。地图?燕国要送我一座城池?

荆轲:NONONO~不是地图,那个太老套了,, 秦王:这就不好猜了,,难道是。。。英语四六级答案? 荆轲:怎么会?

秦王:那就是。。计算机二级答案?

荆轲:我也想要,搞不到啊。。。我看,大王是猜不出来了,我就直说吧

秦王:爱卿请讲!

荆轲:燕国派我前来是送您燕国四大美女的!

秦王:不得了啦,不得了啦!太子丹怎么这么了解我!(紧张,深呼吸)美女在哪?,美女在哪?

荆轲:大王别急,美女正在赶来的路上,明日即可到达,我这里有这些美女的写真,可以先给你欣赏,YY一下!

秦王:太子丹实在是太周到了!我压抑不住我兴奋的心情了!我好兴奋!(说着音乐最炫民族风响起,秦王带领大家情不自禁的站起来跳起舞来,跳着,音乐渐停,秦王还沉醉其中,随从咳嗽两声示意秦王低调点,秦王马上回到座位正经起来)

秦王:既然太子丹一片诚意,那就把写真呈上来我看看吧!(随从下去准备拿上来)

荆轲:大王别急!为了表达我的诚意,还是我来呈上去给您看吧! 随从:大王!小心有诈!

荆轲:大王不必担心,我只是为了表达诚意,再说我来进见身上也没有武器,所以请放心! 秦王:好吧!那你就呈上来给寡人瞧瞧! (随从安奈不住看着荆轲接近,有种把剑的冲动)

荆轲:你干嘛啊!想上厕所啊!想上就上,不要在这手舞足蹈的! 秦王:算了,算了,下人不懂事。。。我们来看写真吧! 荆轲:大王请看!这是第一幅!制服诱惑! 秦王:哇!这么劲爆! 荆轲:大王你知道她是谁吗?

秦王:难道就是传说中貌若天仙,闭月羞花般的——如花? 荆轲:错!是貂蝉!

秦王:哦?貂蝉?果然是美女!不过,我看书上说貂蝉是三国时期的,怎么跑到了我们战国时期了?

荆轲:这大王您就赶不上潮流了,这个叫穿越!懂不懂!穿越!英文名叫chuanyue!

秦王:噢噢!有所耳闻,有所耳闻!原来是从三国穿越过来的啊!不简单,不简单!

荆轲:大王别急,还有更劲爆的! 秦王:实在是太刺激了!来吧! 荆轲:大王请看!黑丝短裙!

秦王(呼吸困难):啊!我受不了啦!好劲爆! 荆轲:大王知道她是谁吗?她是林志玲!

秦王: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台湾第一名模——林志玲! 荆轲:对!就是她!

秦王:啊!看来我死而无憾了!

荆轲:大王,接下来这一个您绝对猜不到是谁!

秦王(呼吸困难):实在是太劲爆了!我心脏病都要发了! 荆轲:大王不要激动!让我们来揭晓吧!接下来这个——号称天下第一美女,让天下所有女人都羡慕,让天下所有男人都为之疯狂的。。。她就是。。。凤姐!!!

秦王:啊??凤姐!就是那个已经到了美国的,而且做了奥巴马情妇的凤姐!受不了啦!

荆轲:刺激吗?大王!凤姐还为大王准备了一支舞蹈!知道是什么舞吗?

秦王:难道是。。。Nobody?? 荆轲:对!就是Nobody!! (Nobody音乐响起,一阵热舞) 荆轲:怎么样! 秦王:太刺激了!

荆轲:大王,还没完,太子丹先给您的是燕国四大美女,刚才我只说了三个。。

秦王:啊?难道还有比凤姐更刺激的~ 荆轲:对!大王,屏住您的呼吸!让我们来揭晓答案吧! 秦王:好紧张!好兴奋啊!

(荆轲打开最后的画卷,露出暗器——一把牙刷,并准备刺杀秦王,但是在一番打斗后,荆轲最后别制服,打斗内容暂略) 荆轲:救命啊!绑架啊!

秦王:好啊!荆轲!你居然敢刺杀本王!用一把牙刷刺杀我!亏你是个武林高手,你能不能专业点?用一把牙刷刺杀我,荒唐。。。 荆轲:不要看它是一把牙刷,其实是有暗器的 秦王:哦?有暗器?

荆轲:对!不信你自己带回去研究下,,, 秦王:一把牙刷有暗器?侍卫! 随从:在!

秦王:不要慌着杀了他!今晚我就把他交给你了,任由你处置! 荆轲:大王!不要啊!你还是杀了我吧!那样我会生不如死的! 随从:哈哈哈,今天你就是我的人了,不要因为我是娇花而怜惜我~ 荆轲:救命啊!变态啊!杀了我吧!

(这时秦王到一旁去研究那把牙刷,而随从虎视眈眈的看着荆轲,荆轲大声求饶,忽然,灵机一动,示意随从看他口袋,随从也反应过来,偷偷的搜了荆轲的口袋掏出一块钱,感觉不满足,荆轲又示意他看另一个口袋,随从从里面掏出一张一百元,欣喜万分,为荆轲松绑,然后逃走了,荆轲拿起一把剑偷偷的向秦王走去,紧张音乐响起) 荆轲:不要动!放下武器! 秦王:来人啊!侍卫!

荆轲:你不要叫了,叫破喉咙也没人听见的,侍卫已经被我打发走了,在你死之前还有什么话想说?

秦王:英雄!(秦王一把抱住荆轲,天地孤影任我行B音乐响起) 曾经,有个一统河山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真正失去的时候,我才感到后悔莫及,如果给我一次从来的机会,我将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统一中国,收复台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动摇!

荆轲(感动的放下手中的剑):大王!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国家的统一还是要靠你啊!

秦王:等我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我会实现全民小康,实行一夫多妻制!

荆轲:啊?一夫多妻制!大王,你太了解我了,我好感动! 秦王:为了国家的统一! 荆轲:国家的统一! 秦王:为了民族的团结! 荆轲:民族的团结! 秦王:所以,我决定!

秦王,荆轲:让我们再来跳一支舞吧! (甩饼歌音乐响起,所有演员上场群舞)

剧终

汪正

2012.4.13

第20篇:荆轲刺秦王剧本

荆轲刺秦王

时间:战国。 地点:燕都蓟,秦都咸阳。 人物: 荆轲、嬴政、太子丹、高渐离、樊於期、秦舞阳、蒙嘉、夏无且

第一幕

(旁白:秦国猛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将赵国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版图。然后又向北进军,直逼燕国南部边界。)(同时,王翦正一脚踩赵王身上,然后抬头很狂地看着太子丹) 燕国太子丹恐惧(丹来回踱步,神色焦急),于是请来荆轲(荆轲上),说:秦兵早晚会渡过易水,这样的话,燕国不保啊!

荆轲:就算太子没有说这些话,臣也是要自请行动的。而现在行动的话,没有什么信物,是无法接近秦王的。但是眼下,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悬赏樊将军的人头。如果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于秦王,秦王必定会很高兴接见臣,然后。。。(笑) 太子:你的意思是? 荆轲:(很邪恶一笑,手中拿出一张牌:杀)杀!

太子:樊将军陷入困境而投奔燕国,丹不忍心以一己之私利辜负了长者的情意,希望你重新考虑一下吧。(拜)

第二幕

(旁白:荆轲知道太子心软,于是私下里单独去见了樊於期。) (樊於期在房中,荆轲上。)(与旁白同步)

荆轲:秦国对将军实在残忍,杀将军全家,购将军人头,将军您咋办? 樊於期(很重很重一叹):我每次想到这些,痛都深入骨髓,不知。。奈何!(做思考着状,然后慢慢抬头)(注意表情)

荆轲:现在有个办法可以解决燕国的困境,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您觉得怎么样? 樊於期(瞪眼,疾步走上前去,一掌拍过去):啥?

荆轲:若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给秦王,秦王必定高兴而宣见我。我就用左手抓他袖,右手裖他胸,然后将军的仇也报了,燕国被羞辱的耻辱也没了,将军觉得怎么样?(说完后再把那个抓修刺胸的动作很夸张的来一遍) 樊於期(头一甩,很潇洒):大爷的我天天在想这件事!小子,说的好!(刎颈自杀特技) (旁白:太子丹听说了这件事,立刻赶了过去。)

太子丹(与上面的旁白同步,冲进房间,看到地上的尸体,趴在上面,痛哭失声直到下面的旁白结束):将军!

(旁白:事情已经发生,太子丹无可奈何,于是吩咐安放好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装好。)

第三幕

(旁白:太子丹预先征集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将它买了下来,让工匠用毒药淬炼。用此匕首试人的时候,鲜血渗透衣服,没有不立即死去的。) (与上面旁白同步:龙套用刀试几个人,死法各异)

(旁白:燕国有一勇士名叫秦武阳,十三岁就杀了人,人们都不敢与他对视。于是太子丹令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与上面的旁白同步:1.秦舞阳很狂地抱胸,眼神吓人来个龙套被吓着。2.太子丹端坐于大殿中,秦武阳单膝跪地接受命令。) (旁白:荆轲在等人,想要同他一起去,但因为此人住得太远,很久都还没到。太子丹认为他在推迟,怀疑他有所迟疑,于是再一次请他。)

太子丹: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还有意去刺杀吗?我想先派遣秦武阳去。 荆轲(怒叱太子丹):何需太子来派遣?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我之所以还留在这里,是在等待我的同伴。现在太子认为我迟疑了,那就此辞别吧!

第四幕

(旁白:太子和他的宾客知道荆轲要走了,都头戴白帽身着白衣来送别。到达易水边上,祭拜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乐声而吟歌,声调悲惋苍凉,一旁的侍卫都痛哭流涕。)

(与上面的旁白同步:太子及宾客白帽白衣来送别。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旁的侍卫痛哭流涕。) 高渐离(上前,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旁白:此时荆轲驾车而去,终是没有回头。)(使劲地拍荆轲的背影和众人的表情)

第五幕

(旁白:到达秦国之后,荆轲以千金厚赠给秦王的宠臣蒙嘉,于是蒙嘉为荆轲向秦王进言。) (大殿中,秦王端坐,蒙嘉进言。)

蒙嘉:燕国果然被大王的威严所震慑,不敢出兵,希望举国上下都做大王的内臣,位比诸侯之列,像郡县一般进贡,从而能够守住先王的宗庙。因为恐惧而不敢向大王表达他们的想法,只是斩了樊於期的人头,并带来了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燕王令使者前来,听从大王的命令。 (秦皇坐着听,很舒服的样子,频频点头。) 第六幕

(旁白:秦王听后大喜,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秦王端坐于大殿,荆轲手捧装着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举着燕督亢的地图,按次序进殿。到达殿前的台阶时,秦武阳突然色变,恐惧无比,一旁的群臣都一脸奇怪的神色。) 夏无且:我怎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荆轲(回头嘲笑秦武阳,上前向秦王致歉说):北方蛮夷粗鄙之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被吓住了。希望大王通融一下,让我能到大王跟前完成使命。 秦王(面对荆轲):取来秦武阳手拿之图。

(荆轲取来图向秦王进献,地图全部打开之后,匕首显现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亲王的胸膛。匕首还未触及秦王身体之时,秦王面色惊惧,自行抽身而起,袖子被扯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未能拔出,便拿起剑鞘。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当时情况紧急,群臣未能料到此情此景,混乱不堪。)

(旁白:当时秦法规定,进殿的群臣侍卫不得持有兵器,因而持刀侍卫都聚集在殿下,没有召唤不得上殿。情况紧急,秦王没能来得及召唤殿下侍卫,因而荆轲还在追逐秦王。) (侍者惶急,手搏荆轲。此时侍医夏无且将药箱扔向荆轲,荆轲倒地。) 侍卫们(向还在绕柱而跑的秦王喊道):大王快拔剑!大王快拔剑!

(秦王拔剑,砍向荆轲的左腿,荆轲瘫倒在大殿上。于是荆轲将匕首掷向秦王,却刺中了一旁的铜柱。秦王再次刺砍荆轲,荆轲被伤八处。)

荆轲(自知事不成,后背倚着柱子大笑,伸着两腿骂向秦王):之所以没能成事,只是为了生擒你,定下契约以报答太子!

(此时,侍卫们上前杀了荆轲,秦王愣神了好久才缓过来。)

《荆轲刺秦王观后感范文.doc》
荆轲刺秦王观后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