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20-03-03 09:08: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xx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但作为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一方净土,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又能彰显师生个性,弘扬民族文化。所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8年,认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还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政治运动而进行的;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大多数情况下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道“风景”,因此,不惜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的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布置校园,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我们对一些农村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标语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明显。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和一些先进分子;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被动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思想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轨和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学校发展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学校文化艺术节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学校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是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广,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农村学校必须在目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已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学校应着力于和谐统一的制度建设。学校的制度建设要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力求做到合乎政策法规、体现人文关怀,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从而形成强力的“教育场”。同时,要积极谨慎的推行在职教师的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盘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绩效挂钩,从而焕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要改进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机制,打破以“学生成绩”定工作教师业绩的旧观念,真正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那么,如何去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呢?一是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好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各类典礼和文化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诗教活动、礼仪教育、爱心捐助活动、星级评比、“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三是协调好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

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人际氛围。通过以上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

六是师生参与,打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骨干化”现象,应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培植者,应加强学习,努力充实文化资本,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文化自觉。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形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某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亳州市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论文:浅谈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专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oc》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