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1500字]

2020-03-02 14:38: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区域”和“区域差异”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等基本国情知识,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气氛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认识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对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比较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而且学生探究的量也很大,所以建议用4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有清晰的区域地理观。能够明确区域的划分及划分依据的设定。该课时,着重从知识储备和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入手。

第二课时:用教材上列举的“中国三大自然区”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明确区域差异的内涵。再通过教材引用的“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结合秦岭-淮河线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该部分内容多而生动,是很好地复习过往区域地理知识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好好利用。

第三课时: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做一总结,引入“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概念,并让学生比较这

两种划分的不同之处,更好地掌握“区域”概念的相对性特点。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的形成因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优良的自然条件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反之又会延缓或阻碍经济发展。但青藏高寒区的农业资源相对较差,但其他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又非常丰富,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加以引导。

第四课时:以学生研究结果的展示为主题,可以上一节活动课。教师最后的总结尤为重要。既要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又要利用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讲述“我的家乡”:针对深圳市移民城市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讲述自己的家乡开头,与学生交流家乡的环境特征并进行比较,由此引入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2、在讲述结束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基本含义,并通过分析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地带”的划分及差异,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3、利用课件,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典型图片和案例一一展出,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完成课堂练习,最终得出结论。

4、多注意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依托教材内容,复习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渗透国情教育内容。 (第二课时)

1、在学生掌握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后,从案例“中国的三大自然地带”的分析中,进一步认识“区域”的划分和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讨论,从中找出“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课时重点在学习一定区域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各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给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加以联系的分析和论证。

3、结合实际案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东移”、“交通发展的东西差异”,以及学生举例说明等,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同时为下节教学内容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1、从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地带入手,让学生分析比较各地带人类活动的差异,与第一节内容相呼应。

2、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读图分析和绘图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和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阅读“案例研究”中的两个盆地比较,联系本节前后内容,布置下堂研究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准备评讲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如果有条件的话,各小组可以制作出演讲的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更能提高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简要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教师及时针对结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再讨论、再分析。经过这样的师生交流,

教材的主要知识内容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记忆;而学习的过程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后要及时总结,最好是由学生进行归纳。往往在大量信息的分析判断后,课堂重点会出现模糊的现象,因此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课程拓展]

本节教材内容牵涉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是初中地理知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将温故知新结合在一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该节课程拓展的方向应该是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知识很好地运用,并适当地延展到国情知识、环境知识等知识点。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在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时,引导学生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同时有必要分析对三大经济地带的形成的影响和联系。在讲到三大经济地带差异时,最好是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东西部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等国策对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多运用一些问题和情景设计,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掌握国情知识和环境知识。 例题:

(1)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

a 资金、技术、人才匾乏 b 农业基础薄弱

c 水土流失严重 d 自然资源不足

(2)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b)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3)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是 (b)

a 充分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b 缩小西部和东部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c 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d 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换

以上例题只是举例而已,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更多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国情知识有所了解。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个巨大的现实的区域差异急待我们去消除或减小,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的经济就会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教材中引用的许多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将这个国情告诉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教学反思]

本来这是在教完本节内容之后才有的,但通过课程的设计过程,同样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

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

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福田中学地理教师 郭 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xiang)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

《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1500字].doc》
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15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