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020-03-02 03:32: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马士和小学 四年级 语文 王常 手机:18366855168

一.教材分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课件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生命桥是什么?

2.生命桥怎样能跨越这茫茫的海峡呢? 过度: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下面就请同学学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要反复地多读几遍,碰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问老师或者是查字典。

2、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出示词语。 凋零袭击暂停含苞辗转身躯绽放空旷同胞

(1)、让学生自由认读。

(2)、让个别学生指出哪些词语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预设:凋零 绽放 含苞

“凋零”先正音后让学生说出它的意思。师接着问:在这九个词语中还有一个词语和它的意思恰好相反谁知道是哪一个词语?学生回答:是“绽放”。师再问:还有一个词语也是形容花的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是“含苞”。

过度: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形容花的吗? 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zhàn)放。

先让学生齐读句子,这里的“含苞”是指?生回答:小钱刚满18岁,很年轻。那么“凋零”在这里指什么意思?生回答:小钱快要死了。“绽放”在这里的意思呢?生回答:重新活下来。

让学生带着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这个句子。 再次出示词语:凋零袭击暂停含苞辗转身躯绽放空旷同胞

预设:暂停

“暂停”的“暂”字是平舌音,让学生读两遍并让学生对“暂’字再组词。然后,把“暂停”这个句子再放到句子里让学生读句子。 出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努的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找个别学生再读句子。之后提醒:“间隔”的“间”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骨髓”的髓字读三声。师出示句子再让学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努的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jiànsuǐ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再出示词语:

凋零袭击暂停含苞辗转身躯绽放空旷同胞预设:辗转

“辗转”的两个字都是翘舌音,让学生齐读两边。有谁知道它的意思?

如果不明白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它放到句子里来理解。出示句子: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zhǎn)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要理解它的意思先必须读懂前两句话的意思,谁来读一下?学生读。

师问:其实前两句话都在说一个意思,谁知道? 生回答: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很难! 师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zhǎn)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出示词语:“十万”、“一个”“有可能”、“谈何容易”。 让学生想象一下小钱的家人都是在哪里找过骨髓?预设:济南、山东、东北、上海、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

用一个词语来找骨髓的困难那就是——辗转。让学生带着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再一次读一下这段话。 过度:词语我们读准了,长句子我们也能读流利了,下面就让我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默读,之后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找个别学生回答师随机点拨并板书:

杭州 台湾同胞 小钱

捐献骨髓 在余震中

患白血病 得救了

师指导: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经过、结果以及加上一些关键词串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再试着说一下?生回答。谁能从右到左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再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度: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对于那些感人至深的地方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尤其是那些让我们为之一动的词语我们应该画出来并联系其他内容想一想到底敢动你的是什么?下面就快速的阅读3——5段把台湾青年与李博士的这做法让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在书的空白处,等会我们交流一下!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他们的什么做法让你感动?

2、学生交流:(1)、李博士的做法让人感动的地方。(抓住“沉着”一词来体会李博士的爱心和无私)

(2)、台湾青年的做法让人感动的地方。(重点突出台湾青年在余震中躺在病床上等待李博士来抽取骨髓。正常情况下为别人捐骨髓就已经了不起了更何况是在强烈的余震中呀!另外,他的家人是否安康?他能不担心吗?但此时此刻他想的更多的是小钱。)

出示句子:

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让学生读句子。

过度:杭州的小钱是怎样满怀着希望、急切的期待呢?下面听老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读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

学生交流:

1、感觉小钱快要死了。

2、感觉小钱多么盼望自己能活下来呀!

3、感觉小钱能够活下来,因为已经找到合适的骨髓了。 老师:小钱是多么的希望着、期待着呀!让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过度: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

出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让学生齐读句子。你们认为在他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还流出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流出的是关爱、是无私、是血脉亲情!

过度:就这样李博士带着小钱能重新活下来的希望——骨髓即刻就出发了!出示投影片: 10:20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上海机场上海机场14:15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杭州杭州16:45在上海机场降落杭州医院杭州医院20:50李博士直奔杭州22:15他坐着救护车来到了杭州医院22: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第二天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台北机场台北机场花莲机场花莲机场花莲慈济医院花莲慈济医院香港机场

在此过程中李博士一点儿也有休息,读下面的句子,在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李博士很劳累,一点儿也休息? 出示句子: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让学生齐读这段话。

就这样小钱得救了,我们也为小钱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故事到目前我们也讲完了,那么,刚上课时对课题的疑问你们能解决了吗? 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生命桥?然后出示问题: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这真是一座用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架设的生命桥啊!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四.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同胞 小钱

捐献骨髓 在余震中

患白血病 得救了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而真实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 , 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 , 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 , 李 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 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这一切 , 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 18 岁的生命 。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 , 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doc》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