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案

2020-03-02 16:41: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错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郑愁予的生活经历。 2.了解郑愁予诗歌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分析意象,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2.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3.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美。

(三)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优美深婉的古典情结。 2.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难点重点

(一)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

(二)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熏陶法、多媒体辅助法、美读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现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2分钟)

二、自主·合作

1. 师生互动,走近作者(5分钟) 试述——我所知道的郑愁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结) 要点归结(课件展示): (1)经历:

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58年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评价

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杨牧语) (3)“浪子诗人”

我自小便习惯流浪,而且懂得在流浪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因为我从小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

童年时,随着父亲征战南北,抗战的悲惨情景,逃难、流浪的经验,深深烙印在他纯真童稚的心灵。这个成长背景,使得郑愁予诗作中有汩汩不断的阳刚粗犷气,在取材上,“浪子”情怀也贯穿在他的不少作品中。(张灼祥《心灵的流浪》)

三、解读和探究(30分钟)

1、教师播放录音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投影:女子等待归人。)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什么句式?为什么这样用?“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表明了什么?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

(4)这三句里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

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倒装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5)故事发生在江南,女子为什么全然不见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

明确: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中“西风”指“秋风”,“东风”指“春风”李商隐有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跫音”指脚步声。“跫音”和“东风”其实都是喻指男子。(教师进一步分析:“不来”“不飞”与“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间隔两行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既使全诗音韵和谐,又使全诗抒情意味变得深婉动人。诗中的“你”有莲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执着。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开放。尽管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东风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紧掩”,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云鬓不整,玉颜渐凋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四、发挥想象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别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诗中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小城,青石,春帷,窗扉,马蹄……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本诗优美的深婉凄伤是意境。本诗片段性很强,和电影里运用的蒙太奇手法(把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的手段)相类似。

五、请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这首诗歌,尤其是“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句中,既然是个错误,那为什么作者又要说成是美丽的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整体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分析了诗歌的前面部分,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这首诗歌。

二、分析诗的余下部分

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齐读。)

(1)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

(2)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

(3)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蘋洲”啊。

三、总结

1、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

明确:(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错误的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但“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的以为我回家了。

2、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

明确:(1)女子以为,“达达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这“达达的马蹄声“不是归人回来的声音。(2)“我”无意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这是美丽的。(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板书:(美丽)

(错误) 四.探究主旨,

这首诗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的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属于传统的闺怨诗歌,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的主题定位在思妇期盼心上人归来的执着的爱情上.

教师引导:其实诗中的“我”还可以理解为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游子。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有一种漂泊的心态,他们在台湾岛仅仅是一个“过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自己的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怅的感情。时至今日,岛内的台独势力仍费尽心思地阻挠“三通”,妄图将宝岛从祖国分裂出去,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留给中华民族的将是永远的悲哀。这个“错误”决不会再是美丽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错误》中有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是一首期盼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的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五、拓展延伸 1. 总结

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里的第二个“中国”意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就本诗而言,你认为它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里?再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处处流淌着古典美:采用传统题材,选用古典意象,化用经典构思。

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第一个“中国”也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也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语言等等而言。 2.延伸

郑愁予的诗歌富有节奏和韵律感,这在我们反复的朗读中已有所感知,台湾著名的音乐人罗大佑将〈错误〉这首诗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你怎么看这种做法? (课件展示罗大佑改编的歌词——欣赏罗大佑的演唱——发表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便可。

参考:罗大佑的改编在强化了故事性的同时,也强化了韵律感。 郑愁予本人认为:“对写诗的人来说,若有人将你的诗用音乐来诠释,这是很有趣味的,也是很荣誉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

2、结合对这首诗的理解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历,通过想象和联想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等待

惊喜

(美丽)

(错误)

失望

(过客)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 教案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doc》
错误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