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2020-03-02 07:11: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说》教案

主讲:沙石九年一贯制学校

朱永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习,感受古典作品的精妙,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读准语气,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通过积累掌握文章中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诵读能力,逐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和体验。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一齐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齐声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 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 《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11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3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 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

2 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家,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 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 (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

一、

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

二、四步“积累”加深理解。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

3 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

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

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

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

4 师:四组了,还有!

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好,再来!

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

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组。“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好,开始讲。(学生开始译说)

第四,背读积累。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 字来背课文。第一段的圆个“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第二段有缘个“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后一段有源个“不”

5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抓住“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学生开始读背)

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学生开始自由默背) 师:好,现在试一下。(学生开始齐背)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整篇文章用“不” 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

这一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 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马说》。

谢谢大家!再见!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doc》
马说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