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平价

2020-03-03 13:24: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析新制度经济学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制度经济学在中国传播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和国家方面的理论作了一个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成本 产权 制度 国家 analysi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liwei abstract: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ics and mainly studies the system of economic growth effect.in the late nineteen eightie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at the same time got extensive academic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give a brief a introduce based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n the transaction cost, property right, institution and national theory. key wor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ransaction costproperty right institutionnational theory 第一部分新制度经济学兴起与概念 1.1 新制度经济学兴起

新制度经济学是在西方国家干预主义思潮衰落.自由主义思潮流行的时代兴 起的。20世纪60一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无力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中 的滞胀问题,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流传起来,他们赞扬 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主张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经济的均衡,并于20世纪80年代 在一些国家取得统治地位。新制度经济学就在这时候兴起,它适应了现代资本主 义和西方经济学的需要,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而且最有助于使西方传统经济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理论。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他成功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某些经济现象的分析来阐述隐含在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则和制度基础。一般来说,科斯在1937年撰写的经济学论文——《企业的性质》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这篇论文中,科斯揭示了促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基本概念——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无疑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石。随着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1960年科斯发表了另一篇经典性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在该论文中,科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外部效应问题.正面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指出产权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在性,降低社会成本,从而在带9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后来他的观点被概括为“科斯定理”,构成了产权理论的一个逻辑起点,并成为推动新制度经济学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将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用于许多领域,如代理关系,寻租活动,外部性问题,纯粹市场与科层组织结构之间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形态、经济史等方瑶,并进行一系列的开拓性的研究,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也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显学”。 1.2新制度经济学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指由科斯及其追随者所创立的理论体系。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国家是它的主理论,其逻辑理论核心是“交易成本”和“产权”。广义产权是指物质资产也包括人力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又包括无形资产;交易费用是指人与人打交道的费用,交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trans,action),交易费用

就是这些交互活动所引起的成本。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减少交易费用。

与传统经济学有关完全理性经济人试图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假设相区别,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以下假设:(1)不确定性;(2)有限理性;(3)正交易成本。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不能预测世界可能呈现的所有状态,行为者不能准确判断自己行为期望大小的一种状态”。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会通过“前瞻性”或“后顾性”的适应性理性指南来做出决策,这种理性常称为“规则理性”或有限理性。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理性经济人无成本地试图实现效用最大化是不存在的。新制度经济学还提出了正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又称为交易费用,它最初是由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的r.科斯于1937年引入经济学的。其基本含义为市场交换的成本,即在市场上人们相互交易所付出的费用。交易成本是人们之间、人们与企业之间达成契约和执行契约所付出的费用。所以,交易成本“为企业的生存给出了一个基本原理”。

1.3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与经济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绩效来讲,制度至关重要。它比技术更重要,可以说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绩效的首要因素。乔治·a·阿克劳夫把制度安排的缺失看作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资本主义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没有启动资本,而是因为没有能够长期促进和保障资本积累的法律制度环境。制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过去人们大大低估了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是一种制度上的差异,制度瓶颈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实质上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更有利于解释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发展,而有些国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建立的新经济史学,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经济事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例如指出英国的圈地运动实质上是现代农业制度的前奏,而非单纯是一场羊吃人的大悲剧;强调英国产业革命并非是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起码不能把技术进步看作是源头,而应当把制度变迁、新型产权制度的出现看作是产业革命的源头;以为西方世界的兴起主要依赖于产权制度变迁,而产业革命只不过

是这种产权制度导致的后果。最惊人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福格尔提出的关于美国黑奴制度是一种高效率制度的观点,其立论的含义无疑是强调评价制度的优劣不能单从经济效率一个角度。

第二部分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

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国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以下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这几个主要理论做简要阐述。 2.1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交易费用即制度运行的费用,是一切不发生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埃格特森将其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的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是发生的成本。马修斯认为: “易成本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成本,与生产成本不同,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成本。

交易成本同样也是机会成本,也可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不变交易成本是在制度的具体建立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由于制度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成本是不变的,但当制度改变时,又会发生成本,所以它只是相对于可变交易成本而言的一个概念,可变交易成本是随交易的数量和规模而变的成本。交易成本按其用途又可分为市场交易成本( 搜寻信息、议价决策、监督执行的成本)、管理交易成本( 组织的运行和建立、维持和改变组织的成本) 和政治交易成本( 政体运行和建立、维持和改变政治组织的成本) 三种类型。交易费用会对制度结构和人们的经济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权分配和执行的方式以及决定社会的经济后果。在存在正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权利的重新安排仅发生于这种安排带来的生产价值的增加大于其所需要的成本之时。科斯第一定理即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如何分配,人们都会通过权利的交易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是: 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通过产权的分配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即制度、产权、法律等并非一个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必需的,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在假设交易费用

为零的基础上得出市场和价格竞争能保证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结论的,可问题是交易费用从来也不可能为零,所以要通过制度的约束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 2.2 产权理论

科斯在批判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阐述了产权界定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对产权理论的最主要贡献。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产权的清晰界定是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产权如何界定不作为理论的研究对象。

科斯在1960 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 “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但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科斯揭示了产权界定的基本含义及经济意义,认为产权界定即确定产权和权利的归属主体。不同的产权界定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进而决定经济运行的效率。德姆塞茨是继科斯之后对产权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制度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产权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认为: 产权的不同界定影响资源配置是通过引导人们将外部性内部化而实现的,产权的界定有共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共有制是一种将产权界定给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实施的权利形式,私有制是指将产权划分给私人所有并且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形式。共有制比私有制低效,原因在于共有产权所有者的活动成本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其邻里和后代都有可能承担成本,使得共有制有很大的外部性,容易出现“公地悲剧”现象。私有制高效的原因在于它使与共有制相联系的那些外部成本内部化,促使所有者更有效地使用资源,避免“公地悲剧”现象。总的来说,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人们使用资源的排他性权利,有三种类型: ( 1) 使用权,即规定某人对资产的使用是合法的,包括改变甚至销毁的权利; ( 2) 收益权,即取得收入以及与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 ( 3) 让渡权,即转让资产的权利。经济激励机制受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明确的产权具有激励作用,这种激励具有可预期性、持久性、稳定性的特点。私有产权产生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社会福利。篇2:《新制度经济学教程》简答题 (袁庆明)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

【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2】、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①相同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②不同点:新制度经济学注重从经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主张通过对事实的详细考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新古典经济学过于强调研究的形式化、数学化和抽象化。

【3】、新制度经济学的经验、历史和制度分析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经验与案例研究方法

【4】、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有何修正和扩展?

①对经济人假设的拓展----人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②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③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5】、威廉姆森和努德海文的人性内核模型有何不同?

威廉姆森的人性内核模型中只强调了机会主义,这使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努德海文在人性内核中引入了信任的因素,比威廉姆森关于人性的刻画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比较符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人的真实本性。

【6】、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但这种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7】、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康芒斯的交易观?

内容:①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②交易是以财产权利为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的关系。

③交易本身必须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

④交易活动的具体类型和形式: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限额的交易。

评价: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对科斯提出交易费用范畴显然是有帮助的,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科斯的交易费用范畴也是

有意义的。康芒斯没有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认识到,交易本身也要消耗资源,过高的交易代价意味着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8】、如何理解交易费用的内涵?

交易费用就是法律意义上和有形意义上的转移发生时所产生的各种金钱和非金钱的代价。

【9】、市场型交易费用和管理型交易费用包括哪些具体项目?

市场性交易费用包括:搜寻和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和执行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包括:设立维护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组织运行的费用

【10】、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的?

①威廉姆森主要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交易

的市场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的。

②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是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来研

究合约行为问题的。导致交易费用产生的因素有:有限理性、

机会主义。

③威廉姆森通过对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解释各种交易彼

此不同。导致交易费用产生的因素有:资产专用性、交易不

确定性、交易频率。

④威廉姆森发现交易的市场环境及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也

影响交易费用的产生。 【11】、诺斯是从哪几方面论述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的?

①商品和服务的多维属性和特征②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③交易的人格化特征:

【12】、交易费用有哪些性质?

①交易费用是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

②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但也能阻碍有害的交易发生。

③虽然交易费用无法彻底消除,但却是可以降低的。

【13】、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是什么?如何评价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

思路:①对造成外部性的经济主体给予补贴或奖励,提高该产品的私人收益。

②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征税或罚款,提高该产品的私人成本。

③政府直接限制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的产出量,将它限制于社会所认可的资源配置点,或干脆禁止其生产。 评价:①政府干预会消耗巨大成本 ②外部性的种类过多,政府忙不过来③围绕政府活动可能产生寻租活动

【14】、产权界定是怎样影响财富分配和资源配置效率的?

①不同的产权界定意味着不同的财富分配。拥有产权者能因此获得经济利益,无产权者必须为想要得到的产权付费。拥有产权多者收入高,拥有产权少者收入低。

②产权界定还直接影响公平,而这种对公平的影响又会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③产权界定也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分配会影响市场需求结构和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

【15】、如何理解产权的含义?产权与产权制度是什么关系?

含义:产权既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又是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

关系:①有产权必然有产权制度

②产权制度是确定、划分、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③产权关系与产权制度虽然密切联系,但也存在不同

【16】、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哪些条件?

①必须是独立于或相对独立于主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④必须具有稀缺性

【17】、产权的权利构成包含哪些基本因素?

国内学者大多坚持“四要素说”

①所有权:主体对客体的排他的最高支配权

②占有权:所有者对财产的客观对象实行支配、占有和使用使对象在使用和享用中体现主体的意志。

③收益权:人们是为了享有利益而占有实物

④处置权:主体将实物或对象,以某种形式交给他人支配、占有和使用,从而带来财产主体的变换。

【18】、依据归属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产权分为哪几种类型?

①私有产权:无论如何处理最终决策都取决于个人的选择,由个人自主决定

②共有产权: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力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

③私有产权与共有产权的中间形式,包括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

【19】、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各有哪些属性?

私有产权属性:排他性(决定性特征)、可分割性、可让渡性、清晰性

共有产权属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不清晰性

【20】、如何认识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①如果经济活动主体有了界限确定的产权,就界了定他的选择集合,并且使其行为有了稳定的预期。这样,其行为就有利益刺激或激励。有效的激励就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使其行为的收益或收益预期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者说与其努力程度一致。

②任何产权及其权能或作用空间都是有限的,这样,产权也就具有了对主体的约束功能。约束是抑制主体某方面的积极性,阻止或限制他做什么,或使之不要做过头。

【21】、产权是怎样起源的?包含利益集团的产权起源理论又是怎样看待产权起源的?

①新的产权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的发展是为了使外部性内在化。内部化的主要动力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的产权的调整。当社会偏好既定时,新的私有或国有产权的出现总是根源于技术变革和相对价格变化。

②产权起源的利益集团理论假设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给定的,在此基础上解释在政治市场上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许多产业中产权结构的形成。由于存在交易费用、“搭便车”和信息的非对称性,所建立的产权往往并不对全体人民有利而仅对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有利----这又会给整个社会的产出造成重大损失。

【22】、为什么产权界定只能相对清晰?什么是产权界定的“公共领域”?

为了使资产的产权完全,或者被完整的界定,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潜在兴趣的其他个人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特性有充分认识,这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是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产权不可能被完全地界定。 “公共领域”为未明确界定的处于模糊状态之产权的集合。

【23】、产权安排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①资产本身的稀缺程度:越是稀缺的资源越容易被确立为私有产权

②资产的属性的多样性:与会走动的资产相比,不动产交易费用小得多,较容易确立排他性的私有产权。

【24】、如何认识产权安排效率比较的标准及影响产权安排效率的因素?

比较标准:①作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标准的帕累托最优②作为微观企业生产效率评价标准的投入产出比 影响因素:①能否清晰界定产权②能否通过划分产权,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

③能否适时地排解产权纠纷,重新界定产权 ④能否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⑤能否赋予产权制度开放性

【25】、为什么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的?共有产权的低效表现在哪些方面?

私有产权有效的原因:①私有产权的产权交易十分自由②私有产权的激励约束作用最大

③私有产权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共有产权低效的表现:①共有产权的交易比私有产权的交易困难 ②共有产权在共有组织内部不具有排他性

【26】、威廉姆森认为交易应该如何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才能保证交易费用最小化?

【27】、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委托代理问题有几种基本类型?

主要原因:①信息不对称:执行具体任务的代理人会拥有或掌握关于交易的更多信息。

②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委托人可能为自身利益违背代理人利益。

基本类型:①道德风险:代理人借事后信息的非对称性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

②逆向选择:代理人借事前信息的非对称性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 【28】、什么是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定义: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不能完全预见契约履行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无法达成内容完备、设计周

详的契约条款。

原因:①有限理性:人的理性选择不是完全的,而是有限的。

②交易费用:部分契约可能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无法达成。

③非对称信息:当事人一方持有另一方不知道或无法验证的信息。

④语言使用的模糊性:对复杂条款的描述不够精确。

【29】、契约的实施机制是怎样演进的?

最初,契约主要靠私人的自我实施。当交易扩大到一定范围后,出现了私人第三方介入契约实施。最后,随着市场交换的不断扩张,民族国家逐渐取代私人成为契约的首要的第三方实施机制。

【30】、科斯的企业性质观和企业边界观是怎样的?

企业性质观:①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代替市场的

②企业实质上是企业家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签订的长期契约

企业边界观:企业的边界就取决于由于企业代替市场而节约的交易费用与企业存在而引起的内部组织费用在边际上

相等。当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低于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的规模还可以扩大。反之,则

应该缩小。

【31】、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企业性质观是怎样的?

企业实质上是由团队生产中的各要素签订的一个合约结构构成的,即企业是由要素交易契约而构成的契约结构。

【32】、简述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团队生产的总产出要比每个成员得分产出之和大,这取决于计量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计量。通过市场竞争或设立监督者监察队员的投入绩效,可以提高计量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计量。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监工剩余索取权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33】、企业最优所有权结构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①资产应由谁拥有取决于其投资决策对所有权结构的弹力大小

②资产应由谁拥有取决于谁的投资更重要、谁的投资具有更高的边际生产力

③资产应由谁拥有取决于运作资产的专业知识为谁拥有以及这种知识的转移成本的高低

④高度互补的资产应该被置于共同所有权之下;而如果资产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就应该被分开拥有

【34】、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①非人力资本的企业所有权是非人力资本财产所有权的必然结果

②非人力资本是企业剩余的重要来源之一

③非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的性质是拥有企业所有权的重要因素

【35】、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①人力资本的企业所有权是人力资本产权的必然结果

②人力资本也是企业剩余的重要来源之一

③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的性质是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的重要因素篇3: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徐光东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纲领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12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把与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因此,当我们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1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尽管与德国历史学派存在方法论上的著名争论,但在对制度研究的推动方面,奥地利学派功不可没。奥地利学派的贡献在于将制度的分析置于人类的有限知识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语境。奥地利学派将经济视为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强调发生于历史性时间里和不确定环境中的无止境的试错过程。制度因素在奥地利范式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科尔奈在对制度范式进行的简单历史回顾中,作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马克思被认为是制度范式的鼻祖。马克思不把自己限于去检验资本主义的特定领域(政治领域或者经济的、社会的或意识形态领域),他将所有的领域放在一起来考察,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作为总体的制度,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观点(科尔奈,2002)。诺思也对马克思的分析框架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诺思1994:68)。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产权理论,为更好地理解经济过程做出了贡献(平乔维奇,1999:23)。

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43)将弗赖堡学派也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先驱之一。弗赖堡学派的构造性原则包括私人产权、缔约自由、个人对其承诺和行动负责、开放的市场、稳定的货币和经济政策,这些原则应当以同样的程度应用于所有相互依赖的市场,从而保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2.老制度主义

卢瑟福(1999:2-3)将老制度主义传统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纲领。第一个纲领与凡勃伦有关,其中心概念是商业或金钱经济与实业经济的基本二分法。另一个纲领主要出自康芒斯的研究工作,该纲领强调交易、产权和组织及其演变,关注人为设计的制度的运作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受到产权、立法和法院决定的影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正式和非正式冲突解决过程的结果,是控制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尽管这两个纲领之间具体的分析框架存在着差异、矛盾甚至公开的冲突,但由于方法论、理论倾向和价值偏好之间的一致性——对形式分析方法的拒绝,对整体主义立场的坚持,对理性最大化的抨击等,老制度经济学仍然被视为一个群体。

对于老制度经济学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由于老制度经济学想要制度的经济学而不要理论的经济学(朗鲁瓦,1986:5),与新古典范式相比,其精确性和严密性上的缺失不但在分析高度复杂的演进世界时面临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了学术传承的困难和理论进展的缓慢乃至停滞。缪尔达尔认为,老制度学派只是一种“天真的经验主义”;迪马吉奥和鲍威尔认为 2 老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的,且具有历史特殊性”;格兰维特指出它不是积累性的(威廉姆森,2001:268)。科斯(1984)甚至将老制度学派所作的研究看作是“除了一堆需要理论来整理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材料外,没有任何东西流传下来”。 老制度经济学的立场并非严格与新制度经济学对立,更多的是强调侧重点的区别,因而双方的理论贡献有些可能在本质上是互补的。即使仅仅考虑到老制度经济学的部分洞见,包括凡勃伦关于制度演化的观点和累计因果关系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思想,康芒斯对交易的强调和分类,也足以使任何对制度的研究都无法将老制度经济学完全置于视野之外。“尽管其知名度和声誉大起大落”(卢瑟福,1999:1),老制度经济学仍然保持了其理论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并展现出新的面貌。姚洋(2002:第8章)通过对新老制度学派的比较,指出老制度学派在对问题的认定上比新制度学派更接近现实,而新制度学派则在方法上更胜一筹。因此发展方向是将老制度学派的问题和新制度学派以及主流经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这实际上也是卢瑟福(1999)的忠告。 3.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但又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作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奥地利经济学中制度主义因素的再现和重要扩展(卢瑟福,1999:1-2),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各种持续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新制度经济学先行者的名单中,包括奈特、哈耶克、迪雷克托,但无可争议的是,科斯的1937年的论文成为新制度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科斯的贡献在于将交易成本引入了经济分析,这种基于契约及其相应的交易成本的进路,成为后来企业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科斯的论文流风所及,影响广泛,根据拉斯?沃因(2003)的判断,布坎南和塔洛克的《一致的计算》是科斯对企业和契约选择分析的翻版,而著名的莫蒂格利安尼-米勒定理则是“企业的性质”的派生物。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坚持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并且能够进行分析”(马修斯,1986),新制度经济学不但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比较经济体制等领域,甚至在经济学以外的法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是不胜枚举,并且与日俱增(威廉姆森,2001:2)。实际上,从国际新制度经济学学会历届年会的议题和提交的论文来看,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围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以至于产生了对制度浪漫主义的担心。无论如何评价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但在增加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并成为堪与凯恩斯革命相媲美,甚至比凯恩斯理论更有生命力的经济学革命。 3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

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然而,经济学内部对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过长期的争论。 1.经济学与方法论

正如布劳格(1992)清楚地指出的,人们使用方法论一词时往往是十分含糊的。方法论有时被用来描述一门学科的技术步骤并因此成为方法的同义词,但更经常地表示对一门学科的概念、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布劳格赞同对方法论的广义理解,并因此将经济学的方法论解释为经济学所运用的科学哲学。通过将方法论与科学哲学联系起来,布劳格引入了波普和拉卡托斯的证伪主义,以此对经济学内部的不同流派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布劳格将主流经济学家视为证伪主义者,也就是说,任何现代经济学理论,除非它可以对待解释的现象作出一系列预言,并且这种预言至少是潜在地可用经验资料确证的,否则理论就不可能是合理的,从而无立足之地。布劳格的这种论断直接对应着发轫于弗里德曼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 20世纪50年代,为了反驳r.a.莱斯特的论断——利润极大化的假设是错误的因而边际生产力论是错误的,出现了一批方法论方面的杰出论文,从而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张五常,2000:5)。弗罗门(2003:15-20)发现,莱斯特的批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牛津经济团体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质疑互补的,并被统称为反边际主义者。反边际主义者通过直接提问的方法,即向企业的总裁或执行官发送详细的问卷,试图了解企业家的真实决策过程,结果发现企业家在制定价格、产出和雇佣政策时,并不使用边际数量的术语进行思考,并因此主张应当放弃边际分析。

针对反边际主义者的批评,马克卢普最早进行了回应,但其努力只获得了部分成功。对新古典经济学最有力的辩护是由弗里德曼作出的,他的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1953),被布劳格(1992)称为战后经济方法论的中心著作。阿尔钦(1950)为弗里德曼(1953)的立场提供了坚实的辩护。阿尔钦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以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思想捍卫了新古典的边际分析和企业理论。反边际主义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新古典企业理论关注的是产业运行的定理,尽管这个定理是从关于企业家行为公理中推导出来的,但定理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公理的现实与否。总而言之,即使新古典企业理论关于利润最大化的严格假定是错误的,企业理论的定理(或含义,或预测)仍然成立(弗罗门,2003:33)。 沿着弗里德曼和阿尔钦的道路,贝克尔(1962)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贝克尔指出,只要承认资源的稀缺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别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定理,甚至可以包容非理性的行为。资源约束的变化将会迫使经济单位,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作出理性的市场反应。家庭和企业不管是否采用理性的决策规则,都不可能持续地超出其收入约束生存,因而必然沿着新古典理论预测的方向进行调整。贝克尔的结论是非理性单位将会因为机会的变化而被迫作出理性的反应,因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与经济单位的理性是无涉的。这样,经过弗里德曼、阿尔钦和贝克尔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工具主义方法论。虽然受到萨谬尔森所谓f扭曲的指责,这一方法论仍然保持了主流的位置(布劳格,1992)。 2.科斯的方法论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科斯的方法论与主流的方法论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教学计划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平价.doc》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平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