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20-03-01 17:04: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04-02-11 09:28:34来源:

[摘要]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种植业比重偏大,渔业优势未充分发挥,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调整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重心过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农业在农村各业产值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种植业收入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约5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72%。2001年全国农户平均26%的收入来自农业,广西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1.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家庭收入过分依赖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说明农业仍是广西农村的主要产业,广西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这种重心偏低的产业结构长期存在,限制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地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首先,农业(种植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受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双重约束,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济回报率较低;其次,农业劳动力过分集中在种植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再次,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不利于多种经营的开展,也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渔业还没有成长为优势产业

广西内陆江河纵横,兼有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1000多平方公里。广西不仅拥有大量优良海水鱼类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水产养殖业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但渔业却一直是广西农业生产中的一条“短腿”,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优质特色产品较少、加工流通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影响渔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2001年,广西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渔业比重明显偏低;另外,相对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渔业生产水平还是较低的。2001年广西人均水产品产量仅为52公斤,而同为东南沿海省份的福建、海南、广东则分别为1

57、1

21、74公斤。广东、福建两省的海水养殖面积分别是广西的3.3倍和2.2倍。

3.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效益低下

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第一产业已经完成了为

二、三产业的资本积累,但由于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较慢,不能发挥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制约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西农村第二产业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仅为9.6%,其中加工业为

9.4%,低于全国10.7%、11%的增长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缓,造成广西农村经济素质较弱和产出功能落后,导致农民增收进入缓慢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率自1996年起连年下降,这也是县、乡财政始终困难的原因。分析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增长缓慢的原因,首先是广西第二产业本身就发展滞后,并且与第一产业关联度差,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缺乏城市工业的拉动;其次是没有将农产品加工业摆在应有的战略位置,导致许多农产品加工业能做大的没有做大,别省能做大的广西没有做大;三是农村工业化资金积累没有完成,农村经济开放度低,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光靠县域经济独立运作大型加工企业力不从心。

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这是在低水平上的发展,表现在:首先,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商饮服务业和短途运输业,加上城市化进程的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信息、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次,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信息闭塞,市场进入费用高昂,特别是在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短缺向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转变以后,农民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地位得到加强,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信息咨询业的滞后,成为农民难以提高农业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金融服务业的滞后与管理混乱,使得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等基础产业的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的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村就业机会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尚有为数不少的乡村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具体表现在:(1)在地区国民经济体系中,广西第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其中57%的就业机会仍集中在第一产业。2001年广西的社会从业人员构成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的比重为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广西农村非农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2001年广西现有乡村劳动力中,86.7%从业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领域,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3)农民收入水平低,乡村贫困面大。据统计,200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44.33元,在全国居第2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61%,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广西尚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

二、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1.突出发展养殖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第一,大力发展畜牧业,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畜牧业上接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广西草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粮食为主的植物性消费量下降,以畜禽商品为主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肉蛋奶等食品不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人口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畜牧业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

第二,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广西拥有大量优良海水鱼类资源,例如需要重点发展的珍珠、对虾、青蟹、优质贝类、优质海鱼、鱿鱼、鲍鱼、方格星虫等品种;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例如需要重点发展的银鱼、优质鲶鱼、绒螯蟹、罗氏沼虾、鳗鱼等名特优珍稀品种。水产养殖业同样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广西应把大力发展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尽快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业中所占的比重。

2.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发展农村工业,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农业的关联度。根据广西实际,农产品加工业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产品方向调整,由中低档加工产品向高档加工产品方向调整;二是向出口创汇方向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力争生产出一大批适合内需和出口创汇的高档名牌产品,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针对当前广西结构调整的实际,第三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大中型产地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销区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各种小型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2)逐步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市场、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及市场行情、市场预测等实用信息;(3)建立农产品质

量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完善一批适应市场需求,领导市场潮流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并尽快颁布主要农产品的地区标准和行业标准;(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民在扩大生产经营和搞特种经营项目上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

3.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缩小农村产业结构偏差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与经济系统中其他相关结构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相互配合和促进。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促使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使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因效益差距引起的结构偏差逐步缩小,从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从目前广西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情况看,1995~2001年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从89.3%下降到86.7%,只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产值下降了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就业比重从7.2%上升到8.4%,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

3.5%上升到4.9%,上升1.4个百分点,产值则上升了14.4个百分点。农村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的负偏差和与第

二、三产业的正偏差仍在不断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结构性剩余造成的。农村工业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吸收的非劳动力资源明显高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因此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就要从优化农村要素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入手,加快冗余劳动力由农村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的转移,以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4.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经济带、产业带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推进,值得深入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各地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趋同性,区域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二是盲目性,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哄而起;三是短期性,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弱;四是规模小,形不成支柱产业。

笔者认为,地方产业带、经济带的形成,首先要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一般而言,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优势的自然资源。从全区来说,亚热带农业、海洋农业是广西的最大特色,也是广西最大的农业资源优势。但是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个村,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哄而起。比如田林县从本县山地多、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竹笋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竹笋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如今,“八渡笋”已成为百色市的著名品牌。因此,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笔者认为:桂北、桂东南和沿海地区集中发展优质稻种植,重点发展96籼、粘小籼、田东香等常规优质稻和培杂双

七、培两优99等两系优质稻以及金优系列、博优系列的优质组合品种;桂南、桂中和桂西集中发展良种甘蔗生产,以主攻单产、提高甘蔗糖分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逐步加大对新台糖系列、美国CP80/18

27、日本农林8号、桂糖系列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桂东、桂西集中发展南亚热带水果生产,发展香蕉、龙眼、荔枝、芒果、沙田柚、脐橙等名优特水果生产,适当扩大桃、李、梨、梅、葡萄等时令水果的比例;桂中和桂西地区发展蚕茧生产,充分利用蚕桑业生产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依靠广西蚕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种桑养蚕面积;林业生产集中在桂西地区,重点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建立林产工业原料林及商品林基地,林产品重点发展油茶籽、油桐籽、玉桂、八角、桂皮、松脂等;沿海地区发展海产品生产,包括珍珠、鱼、虾、蟹、贝类等名特优新海产品。二是有市场优势。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后,农业发展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是否有市场优势往往成为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比如,桂东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就具有毗邻广东、香港的地缘优势,贺州市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广东、港澳市场的蔬菜、畜牧

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樊怡菁(1971—),女,湖北当阳人,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自:2003.1卷12期(33—35)《经济与社会发展(武汉)》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产业化

汝城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
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