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管理

2020-03-02 19:58: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基础教育管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工作完全相同,所以一般学校只设置其中之一。

2.教育领导者队伍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

3.目前实行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聘任制。

4.当前学科课程中的综合课程及其选修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5.中小学德育管理计划是德育管理者、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及德育管理目标的追求在行动上的选择。

6.委托课题是指有关部门委托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属协作性质,它对于完成一些规模较大的科研项目没有益处。

7.当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六个渠道;概括起来就是“财、税、费、产、社、基”六个字。

8.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部免学费。

10.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全禁止收取择校费。

1—5DBBDA6—10CABCC

1—5×√√√√6—10×√√××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当前在基础教育均衡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如教职工工资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扶持制度等。二是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以学区为单位实现学区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三是建立师资交流机制,如建立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教师交流制度、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等制度。四是建立扶贫济弱机制,如建立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度、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制度、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制度等。五是改变普通高中的招生办法,将普通高中的招生指标拿出一部分,平均分配到区域内的各个初中,让各个初中的毕业生都有机会升入比较好的高中,同时也淡化了小学升初中的择校压力和热度。六是建立监督评估制度,依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行为。七是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公办学校为主,来解决他们的就学困难。

2.基础教育经费的特征有哪些?

(一)公益性

(二)必需性

(三)特定性

3.简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

第一,现实“危机”阶段。发现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感到需要改革的迫切性,做好改革的准备工作:一是创造改革的条件,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二是根据已有条件构思改革的基本思想。

第二,决定阶段。一是宣传改革的意义,使有关的决策者充分理解改革的设想;二是明确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包括改革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方法和技术;三是验证改革设想的可行性范围或限度。若可行性小,及退回到前一步,继续补充和修改原方案;若可行性达到满意或最优标准、限度,即通过一定的法规手段和相应的舆论宣传推行改革设想。

第三,实施阶段。影响改革实施的因素很多,包括制度、资源、人事、经济、政治等,实施改革要考虑组织外部的社会大系统,还要把改革的方案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并说明具体的要点,对有关人员进行训练。

第四,反馈调节阶段。这是指把变革方案的执行结果及时反馈到决策或者管理机构,其目的在于控制和调节改革方案。

就某一具体的教育改革来说,一般要经过六个步骤,即提出或发现问题,收集并处理资料,拟定备择方案,选优最佳方案,确定改革行动,反馈评价。

4.简述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按照国家统一编制的课程文件要求管理教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文件,其中对于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其次,遵循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管理教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

再者,遵循教学原则来管理教学。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最后,了解新课改,把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学校管理者的教学管理就是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教育理念,特别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并将其体现、应用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5.如何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教学质量是指学生经过一定期限的学习后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做到:第一,要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要全面看到学生的发展,以此作为指导教学的基础。第二,教学质量管理需要认清教与学的关系。把教与学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教学质量的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体现在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第四,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因此,要采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教学管理工作。第五,确定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教学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我国基础学校实施的教师激励管理策略。

2.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我国一般将教师激励的策略分为: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制度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以及信息激励等。

3.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资金、奖品等,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其努力生产、工作的动机。它的出发点是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具体到教师管理而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来调动教师积极性;二是建立一定的物质奖励机制,奖励那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

4.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学校目标,将学校发展的愿景与教师的工作实践和未来的个人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使教师能够充满希望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愿景的最终实现贡献力量。

5.制度激励是指通过设定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促进激励对象与激励主体的互动,制度激励的内容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信息沟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荣誉制度、人才开发制度等。在教师管理中,

中小学管理者通过完善校内民主制度的建设,促使教代会充分发挥作用,使教师能够在重大的学校决策中发挥作用。同时,通过构建校内完善的沟通制度也有助于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促使教师更为投入地开展工作。

6.情感激励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气氛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教师管理中,学校领导通过与教师谈心、家访、探病、交朋友与教师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感联系,真诚地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以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实施管理,能够促使教师情绪激昂地投入工作。

7.榜样激励是指领导者选择在实现目标中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但要求大家学习,从而激发团体成员积极性的方法。通过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以及发现、总结和宣传校内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广大教师提供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参照和范例,从而激励教师奋发向上。

8.信息激励是指利用数据库、信息资料,宣传媒介等来公开成绩与不足,使人们在横向与纵向比较中,明确目标,受到鼓舞,达到教育目的。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先进学校、请外校教师来学校传授经验,以及向教师推荐报纸杂志有关教育改革的信息资料,使教师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体会教育的现实转变,促使教师更为积极地工作。

9.以上激励策略之间都有所联系,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实施具体的激励措施时能够综合运用,依据学校发展的实践选取合理的激励策略。

2.阐述当前国外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基础教育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

进入90年代,基础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非同以往,基础教育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新的发展观念使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全民教育”的新概念。在这一新的概念下,此次会议对90年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求,仅靠加强现存的基础教育是不够的,它需要一种“扩大的设想”。这种“扩大的设想”要求世界各国在现行基础教育服务范围,除了加强正规学校教育渠道外,提倡有效利用各种非正规教育渠道,以保障每一个体的基本权利。同时,它也强调世界各国必须注重基础教育的质量,即学习者所获得的实际学习结果和所具有的相关性。9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均被提到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上,普及和提高成为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

(二)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基础教育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了总结,其中包括:学前教育正在发展中国家取得明显进步,第一级和第二级教育的毛入学率继续上升,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但是,教育机会在国家、地区及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依然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最不发达国家在第二级教育上的差异相当大。从根本上说,教育上的差异反映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和人口整体素质上的差距。因此,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世界各都纷纷加大基础教育的普及力度,不断扩大基础教育受众群体。

(三)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

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普遍事实。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统计,在有数据可查的169个国家中,义务教育中值年限为7-8年,一般是从非洲的6年到北美、欧洲和前苏联的10年,其中义务教育延长至第二级教育第一阶段(初中)的国家比义务教育只包括第一级教育的国家更多。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则显示:在有数据可查的171个国家中,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非洲的平均年限已达7.2年,北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限为10-12年。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1998年出版的《教育概鉴――经合组织指标》一书指出,在绝大多数经合组织国

家中,所有年轻人实际上已经享有至少11年的基础教育,只是参与的模式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开始义务教育的年龄为5-6岁,完成年龄在14-18岁之间。由于失业危机的增加,以及不具有充分教育准备的青年难以顺利就业,那些16岁完成义务教育的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学生继续留在学校,直到他们完成高中教育,即离校年龄逐步趋于17或18岁。

(四)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课程结构

世纪之交,全球处在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潮流中,教育为此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课程结构的调整将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发达国家首先起步,从维护本国和长远利益出发,积极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充实。

强化科学教育首先受到重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的扉页上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这样的阐述:“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也是一个主要的趋向。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许多国家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另一趋向是围绕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开设实用性和知识性课程。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开设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主题的相关课程,不仅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融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而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教会学生了解更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目录

基础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管理.doc》
基础教育管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