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语录

2020-03-01 16:38: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格言

王晓春 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以下摘自王老师的部分言论:

1.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首先做研究者,其次才做管理者。

6.如今触目皆是的简单化、泛道德化教育正是以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背景的。越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越容易激发道德热情,他们是吃“道德饭”的。我在网上常看到不少情绪激昂的、云山雾罩的文章,感觉他们就像在“跳大神”,想念几句咒语解决教育问题,甚是幽默。

7.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自杀率高,今日的孩子比旧日的孩子自杀率高,重要原因之 一就是前者比后者多吃了几个“智慧果”,他们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又想不通,又没人指点,于是不活了。 从这个角度看,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当年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用的是灌输法。如今这种办法不灵了。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点拨孩子,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找到各自生命的意义。

8.连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都不遵守,这不是“个性”,而是“社会化障碍”。不能把与众不同都说成“个性”,要分是非,否则我就可以把闯红灯也说成“个性”了。

9.发脾气谁不会?讽刺挖苦不属于专业技术。

10.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而不是代替学生生存。

11.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只在“不帮不行”之时才会插嘴、出手,他的教育言行应该是非常吝啬的。

12.抓大放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才是方向。

13.没摸清门在哪里,就非要进,其结果当然就是撞墙。

14.如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普遍最缺乏的,首先不是“爱”,而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5.我们不是神仙,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仁至义尽,问心无愧,如此而已。或者换个说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眼下普遍最缺乏的,并不是已经泛滥成灾的溺爱,而是理智的爱。

16.抓大放小,宏观调控。节约出时间来读书、思考、策划,做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事情。

17.包办友谊与包办婚姻一样,是一种好心的侵犯。

18.想培养学生自觉性而不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选择,那是缘木求鱼。学生找不到自主的感觉,将来就只能是臣民而不是公民。

19.有时候人只需要一个提醒。这灵机一动的智慧可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此之谓素质。

20.高中教师,尤其是私立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教师,没有一点“嘴上功夫”恐怕是不行的。 我甚至觉得辩驳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应该进行专题培训,应该进行专门研究。我见过很多教师说不过学生,败下阵来,躲到一个角落里去哭。这是师范教育的失败。哪有教师说不过学生的道理!

21.这是管理者的思路,不是研究者的思路。

22.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23.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24.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25.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26.反对“王熙凤主义”。

27.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这是国家授权的。只要他不做违法之事,不做违规之事,不做违反教育原则之事,则她的言行就不能轻易称之为“不民主”。否则警察纠正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也可以说成“不民主”了。

27.所以我若是一个班主任,遇到我确实转变不了的差生,而校长还向我唱师德高调,我就会极其谦恭地对他说:“您的师德非我能比。您能不能把我们班的某某差生转变一下我看看?”

王晓春

我很遗憾,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 N 次,奖状摞起来高达 X 厘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

当老师的职业找起来不算难,当老师的感觉找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您对学生的个性、优点并不留心,只对他们的违章行为特别敏感;您以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为己任,以至于每当班里未见异常,天下太平的时候,您会若有所失,不知所措,颇似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此,您找到的是当警察的感觉。

比如,您迷信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狠字”,使学生24小时处在您的监视和遥控之下,不给他们一点偷懒耍滑的余地,好像他们即使只有一根神经稍稍放松,也逃不过您警惕的眼睛和高悬的皮鞭(精神的皮鞭)„„如此,您找到的是当监工的感觉。

比如,您不断出台各项土政策,督促检查,落实评比,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搞得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井井有条,上级布置的任务都出色完成,在各项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学生见到您的第一感觉是面对一位尊敬的领导„„如此,您找到的是当官员的感觉。

比如,您把要完成的任务层层分解并加以量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使其考试分数和各方面的表现与入队、入团、当干部、评三好生、推荐上重点学校挂钩,甚至采用经济手段,达标者发奖金,否则罚款„„如此,您找到的是当经理的感觉。 比如,您对学生急了真骂,骂完了又真心疼,恨铁不成钢,期望值特高,只许自己说,不许别人说,像母鸡孵蛋一样护着、焐着学生„„如此,您找到的是当妈的感觉。

比如,您奉行“以体力换质量”的原则,迷信补课,迷信题海战术,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也迫使学生加班加点,自己不断重复自己,也迫使学生不断重复自己„„如此,即使您取得了诱人的“成功”,您找到的也不过是一个熟练的教育技术工人的感觉。

比如,您片面理解“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真的视自己为桶,学生为杯,竭力把辛辛苦苦喝到肚子里的墨水倒给学生,却发现学生总是热情不高,嘴张得不够大„„如此,您找到的是教书匠的感觉。

这些都不是真正当老师的感觉。作为老师,虽然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需要的,但它们不应成为主旋律。

那么,当老师的感觉,其主旋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1、学的意识强于教的意识

这是一种对信息的开放态度。谁都知道“要想当先生,先要当学生”。但许多人以为,所谓教师当学生,是指当教师之前,或者是在进修的时候;而一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 就俨然一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态了。这不全面。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终生是学生,对谁都是学生,他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和不间断的。原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我将教他们读书和写字、计算和加减乘除、图画和唱歌,而他们将给予我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可惜,许多人都把这类话看成是一种谦虚的姿态,而不知 这是只有真正找到当老师的感觉的人才能说得出的老实话。教育,如果不以自我教育为龙头,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如果只记得自己是教育者而忘记了自己是个学习者(这是“学者”的本义),他就永远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一个教师养成了一种对信息的开放态度,总是以好奇的、学习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是新鲜的,教育的学问是奇妙无穷的;他没有“重复自己”的厌倦感,也没“占山为王”的孤独感。这时候,他才算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

2、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

有人也许要问,既然老师主要是学习者,学生也是学习者,那么大家都学习吧,还要老师干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传统地位确实已经动摇了。您再也当不成知识的垄断者了。您到全球联网中去稍稍漫游一下,就会明白现在信息共享已经到了何种程度。简而言之,只要你想学习,知识就像超级市场上的廉价商品一样摆在那里,任君取舍,取之不尽。在这种形式下,还要摆出一副“学问只在本人肚子里”的架式,岂不太可笑、太迂腐了吗?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不知道,这在20年前还比较少见,在今天可就司空见惯了。因此,老师的任务就从知识的单向传递逐步向师

生交流的方向转化。学生要逐渐成为主体,教师也要真正确立自己对知识的主体地位——做知识的二传手其实并不是主体的。

但是,学生毕竟是孩子,师生毕竟有区别。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担负的指导者、启发者、管理者的任务,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教师为主导。”面对学生,做一个主导型的学习者,您就找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3、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

帮与管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帮是以被帮者为主体的,我要帮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我可以推你一下,拉你一把,至于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那是你的事。管就不一样了,管是以管理者为主体的,你得听我的,大主意我来拿,走向什么目标 ,达到什么标准,都由我来安排,你要对我负责,而我要对上级负责。可见,帮助者更倾向于替对方着想,而管理者更容易为自己着想。

教师的角色比较复杂,既不是单纯的帮助者,也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是以哪个为主。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教师,帮的意识应该强于管的意识。前面我们说的教师没找到当老师的感觉,却找到了当警察、当监工、当官员、当经理的感觉,都是因为管的意识远远超过帮的意识造成的。 帮和管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教师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还不能生硬结合,而要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还不够,还要使二者分出主次。难怪当老师的感觉这么不好找了。古人云:“相反者,实相成也。”优秀教师恰好善于在这看似矛盾的要求中找到某种和谐,而当老师的感觉就在这和谐中。

4、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本质上与短期行为势不两立,教育队伍应该由眼光最远的人组成。可惜,现在事情并不如此。官员希望在任期内出政绩,校长希望一个学期就上 一个新台阶,教师要求学生赶快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家长们则睁大眼睛盯着孩子的名次„„立竿见影的心态严重地侵蚀着教育界,考试分数已经成了生产指标一类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在讲可持续发展,教育界的短期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危险的敌人,搞短期行为的人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

一个优秀的名副其实的教师,当然也很注意学生的眼前成绩。但是,他更注意学生的“后劲”,因为他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是在为国家培育人才。他明知道用强化训练的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他会尽量避免这样做,因为那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厌学,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他知道,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精神境界。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不怕奖金少得一点,职称晚评几年。他也许会失去若干眼前利益,但是他真正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

老师应有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他应该是学习意识强于教书意识,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

这种感觉只能自己去找到。别人既无法硬塞给你,也无法赠送给你。

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不知道国外的老师是不是也强调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相信不是这样子的。其实师生之间本来就有许多难以填平的鸿沟,几乎是两代人,有时候彼此理解起来都有困难。而且一个班上那么多学生,各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一个老师要花多少时间才可以走进心灵?

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心灵在我看来只是个案,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有什么资格闯入别人的领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与其强调走进心灵,不如强调树立规则,明确职责,哪些是分内的,哪些可以不做,哪些是老师的责任,哪些要由家长或者学生自己来负。

从来没患过牙痛的牙科医生,绝对不能完全理解牙痛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他从来没有走进过病人的心灵,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治疗病人,使病人摆脱痛苦。反过来说,我已经有十年的牙痛史,对其他牙痛病人一百个理解,随时都能走进他们的“牙痛心灵”,然而我很可能还是一点也帮不了他们的忙。

理解也好,走进心灵也好,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迷信。

晓强语录90条

冯晓强语录

王晓工作总结

王晓松

王晓培

王石语录

王蒙语录

王朔语录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王晓春语录.doc》
王晓春语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