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辩手常犯错误

2020-03-02 23:20: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辩手常犯错误.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1 新手常犯的七个错误

新手常犯的七个错误

——作者:刘武亮

辩论赛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有自己独特的目的,也就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初学者往往把生活中辩论的印象套用在辩论赛上,不知不觉中走入一个个误区。总结一些新手常犯的错误,引以为鉴,相信会有所裨益。

一、把辩题当作真理

这是心态上的失误。抱着这种心态的辩手在准备辩题时,总是认为应该把自己的框架做的无懈可击,否则就觉得心里没底,或者一碰到自己不能接受的辩题,就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和兴趣。

要知道,一个好的辩题必须对双方都公平。如果一方所执命题是普遍适用的真理,那么对持相反观点的另一方而言就是不公平的,除非这世界上有一对相互矛盾却能同时成立的命题。所以正常情况下,辩题都是一对有缺陷的命题,比如“艾滋病是一个医学问题,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正反两方的命题都是片面地反映了事实,双方立论的难度才能相当。而“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辩题,就明显对正方不利。“近墨者未必黑”,从逻辑上理解,它包含了“可能变黑”和“可能不变黑”两种结果,是一个涵盖了所有可能情况的正确命题。除非正方能证明所有近墨者都会变黑,否则命题就无法成立。在正式的辩论赛上,这种辩题是很少出现的。

明知辩题不是真理,还要理直气壮的说出一堆道理,这对初学者的生活逻辑无疑是一种颠覆,甚至会影响到初学者的是非观。但这是有益。世上的原本就没有绝对的是非观。参加辩论赛就是要逼着辩手打破成见,学会从无法接受的观点中找到合理性。这个过程开始固然痛苦,但慢慢的辩手就会发现,随着立场、前提的改变,任何命题或多或少都是有可取之处的,甚至会发现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存在理由的。轻易的否定往往源于人们的无知!既然是有缺陷的命题,辩手在心态上就不应期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甚至也不应期望评委和观众会接受自己的观点。辩手真正要做的,是在适当的地方利用诡辩,以构筑一个表面上成立的命题,并借此在交锋中通过展示自己的思维、语言、风度和战术配合水平,体现自己超过对手的综合水平。简单的说,辩论赛就是“听上去很美”。辩论赛的主旨永远在辩论的人,而不在辩论的题。赛后对辩题的分析评价,其实也是对辩手的价值观点和辩题解构技术的评价。如此看来,忌讳诡辩逻辑的人并不真正懂得竞赛辩论,忌讳偏颇辩题的人也不真正理解辩论竞赛。如果认真地研究一下历年辩论赛的经典辩词就会发现,即使是胜方的逻辑也无一例外的充斥着漏洞和诡辩。大多数情况下,辩手可以运用技巧避开这些漏洞。在行云流水的语言和婉转巧妙的逻辑修饰下,未提前分析过辩题的观众们是不可能仔细推敲辩手的整个逻辑体系的,但如果我们有机会回顾辩辞,动态的话语一旦固定到纸面上,其中的问题就会毕现于眼前。

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不能仅靠知道“辩题不是真理”。如何恰当地运用诡辩构筑逻辑体系,如何不露声色地运用技巧弥补漏洞,这都需要经验的积累。但摆正对辩题的心态,是成长的第一步。

二、无限度的深挖命题

辩手在构筑辩题基础时,往往又习惯性地为基础构筑基础,而且一层层的筑下去,大有让辩题脚踏实地屹立于世而后快的感觉。然而,这样无限的追究到最后常常止步于一些极为抽象的范畴探究上。比如,何为主要何谓次要,何为基础何谓目的,何为“大于”或“多于”的标准,平时说说都能理解,可仔细推敲起来,又都不能拿出无懈可击的标准来。于是,辩手为了解决一些犄角旮旯的深层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后却无果而终,或者准备了方案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整场辩论可能根本不会涉及到那么深的领域。

以我有限的经验的来看,善于构筑逻辑框架的队伍往往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首先会考虑的较深,把命题的演化过程中相关的依据都论证一遍,这种发掘论证主要是考察那种论证途径最容易说明(这与手里掌握的材料内容有关),而漏洞是否最少则是次要问题。强队最终用于实战的框架大多结构清晰简单。有时候,甚至不惜用许多牵强的依据,但是只要适合辩题特点,仍然是有效的框架。

作者: 220.161.5.*2007-1-4 19:57回复此发言

------------------

2 新手常犯的七个错误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辩手在分析自己的辩题时,总是习惯于找出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并设想对手攻击时该如何防守。至于对手有多大几率攻击此处,则很少考虑。考虑防守时,又总是寄希望于找到一种稳妥的论据(毕竟单纯依靠技巧是有弄巧成拙的风险的),所以总是苦于为论据找论据。实际上,有些问题在赛场上是来不及论证到的,而有些问题(尤其是涉及标准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对方也很忌讳,往往谁先提起谁遭被动(因为防守方可以顺势反击,效果会更精彩)。

辩论赛是在短短的40多分钟内,以高强度的语言对抗方式,对一个复杂的问题的展开争论,这是设计战术的一个重要前提。像坐在家里悠哉地写论文那样,设计复杂逻辑体系,事无巨细地去论述,不仅不能集中力量应付争论的焦点,反而容易在论述中自乱阵脚,犯一些低级错误。要知道在高强度的语言运动中,树立命题比否定命题要难得多,提出问题比陈述问题要容易得多。简易的框架会更容易防守一些。

辩论赛面对的往往是对辩题缺乏预先分析的观众和评委,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把问题论述完备不是最重要的,把问题论述清楚才是最重要的。简易的框架更容易让人理解,也能让我们腾出足够的时间去渲染命题。

总之,逻辑框架的严谨程度与逻辑框架的深度其实是两码事。水平较高的队伍有较强的局面控制能力,一般会尽可能地选择最常规的论证途径以贴近评委和观众的思维模式。与强队对抗,一般可以不考虑逻辑体系深层的偏僻死角问题。只需对常见的范畴问题(如手段、目的、主要、次要等),总结出一套应对模式即可套用。但遇到水平较低的队伍时则不同。他们由于材料和知识的局限,往往偏爱咬文嚼字地纠缠于一些抬杠点,故意对概念做出不寻常的解释,以期出奇制胜,所以按照赛事水平预测辩题的争论层次,对构筑己方逻辑是十分必要的。

三、把辩论变成单薄的逻辑战

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重逻辑轻材料。

这里所说的材料包括3类:1.关于辩题的特定领域的知识;2.对一般概念和规律的理论学说(侧重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经典);3.对一般逻辑关系的类比事例(比如“人活着必须要吃米,但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米”的例子,常用以说明“事物存在的条件并非事物存在的目的”)。第一类主要靠备战中的学习,后两类主要是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

一些辩手疏于对材料的吸收消化,仅仅把目光停留在逻辑体系的清理上,认为只要思维清楚就能把道理说清楚。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辩论赛的题目大多比较大众化,观众(尤其是电视辩论赛的观众)知识背景参差不齐,评委的组成也常常比较复杂。辩论语言的亲和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单纯的逻辑概念战也许可以直击对手要害,让对手感受到压力,但如果忽视了旁观者的感受,让观众和评委觉得乏味,那是得不偿失的。手里的材料不能等到场上需要的时再去看,必须事先背下足够的数据事例,而且最好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几遍,找到简洁生动的叙述方式。因为同一个材料为说明不同的问题需要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就算心里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等临到赛场时也未必能恰当的表述出来。要时刻谨记,枯燥的攻击是徒劳的。

高水平的比赛中,参赛队对辩题的解析功夫,大多水平相当,那么搜集和消化材料就成了备战阶段的关键。2000年“黄山杯”决赛上武汉大学代表队在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辩论中,就充分发挥了材料调动观众感性认识的作用的。甚至有人认为那场比赛中武汉大学的胜出就是拜丰富的材料所赐。

好的材料可以免去冗长的推理更容易地让观众理解己方逻辑,也可以轻松的击溃对手苦心经营的体系。一个形象的例子总是有“事半功倍”的点睛之用。比如“黄山杯”上中科大的刘继海在否定对方“事物性质就是大多数时间表现出来的状态”这个逻辑时,就用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说我是一个男人,是不是意味着我大多数时间是个男人,偶尔还可以做回女人呢?

作者: 220.161.5.*2007-1-4 19:57回复此发言

------------------

3 新手常犯的七个错误

四、忽视对方的发言

听是辩的前提,不知道对方的观点立场,就贸然开口反驳,或严重地依赖备稿,常给人以故意回避,或文不对题、不知所云的感觉。初学者出现这个问题,常常是因为功力不足,不能及时把握对手发言的逻辑结构,而在场上怠于聆听;或者根本没有信心对对方发言作出反应,只是一门心思地说自己的。要提高“辩”的质量,“听”这个基本功问题不可不重视。平时要多做一些对3分钟内发言内容的分析练习。

五、反应节奏过快

一些辩手在实战中喜欢用反应快速和滔滔不绝来体现气势,因而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对方一结束就匆匆接上去用极快的节奏反驳。表面看起来好像反应敏捷,其实容易把自己逼到危险的境地。

节奏过快可能使自己没有时间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应,发言容易冗长含混,缺乏层次。更

严重的是,节奏太快容易对自己的产生心理暗示效果,使自己紧张激动,一旦局势超出自己预料,情绪往往会失控,举止失态。

实战中的确不可能保证每次发言都有成熟的思考,边说边考虑倒也很正常。但是养成一些稳定自己节奏的习惯,对于控制情绪,理清语路,都会有明显的帮助。比如,起身之后可停顿

1、2秒再发言,开口后的前几个字尤其要有顿挫。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是留给观众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因为观众要理解你的话语的内容,首先要适应你的声音。在场上有8个声音激烈的你来我往,上一个声音结束时,观众可能还在对他的发言作思考,这时再听到另一个声音,就有瞬间的调整过程,很可能前几个字是来不及接收的。所以辩手在起身后无论考虑成熟没有,发言的开头都应放缓,一般可以先加上一句套话,比如“如此说来”、“刚才对方辩友说的我不敢苟同”“真的是这样吗?”„„至少也加一个称呼“对方辩友”,以作缓冲。

六、漫灌式进攻

有些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总有一种冲动,起来一次就把能想到的攻击点一口气都说到。就像农田漫灌一样面面俱到。漫灌式的进攻表面上很周到,其实是隔靴搔痒、点到即止。一次说的太多,就意味着没有重点。加上时间有限,发言者往往急于把问题一一点到,结果旁观者却听不清他发言的主旨。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认为进攻时,渲染可以花哨,但意思必须简明。即使是结辩的陈词,最好也只择对方体系上最重要的破绽作攻击,意义不大的攻击点一定要舍弃。

七、疏于礼仪

不同辩论赛的评比标准各有差异,但归根结底不外乎四个方面:思维、表述、风度、配合。

作为高知识水平比赛的选手,无论风度是否被赛制明列为评比标准,在评委和观众心中,选手是否有教养、是否文明以及是否有健康的心态,都是不可忽略的评价标准。而礼仪则是风度最重要的表现。毫不夸张的说,缺乏礼仪修养的队伍不可能是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初学者往往忽视场上言行中的礼仪。这不仅仅是忘记说“谢谢”这么简单,辩论场上的礼仪是有着丰富内涵的。

称呼礼节要恰当自不待言。否定对方观点也要多用商讨性口吻,最好用“恐怕”“难道”等推测性或疑问式的语句。用词要留些余地,只要不是己方命题的咽喉要害,就不要把话说绝了。这不仅仅是表示谦虚,也是让自己的观点更客观些,更易于接受些。千万不要直通通的一句——对方辩友你错了!一对一回答问题时,话说得婉转模糊一点,万一出现自己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也好有个挽回的机会。“也许可能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对大多数事情都是适用的。

说话时的姿态也是体现礼仪重要方面。大家看国际大专辩论赛一定注意到了各地队伍的肢体语言都是风格迥异的。那种风格最好,没人敢说。但无论用那种风格,有这样一些不合适的举动是初学者要注意杜绝的:

1.俯视或斜视对方。

往往是因为抬头过高。一般来说,在对抗发言时,最好能看着对方。当然并不时一定要盯着对方眼睛,你的目光可以在对方两肩各10公分之间,头上5公分至胸前这块区域游走。只要在这块区域,对方就会觉得你是在看着他。这个习惯如果养成了,在日常生活的近距离交谈中会很有用,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尊重他。

2.用笔或手指直接指点对方。

在正式场合的手形如何把握,对大多数人都是难题。如果辩手对自己的手势实在没有把

握,就可以遵从这样一些规则:伸手时,找到你为握手而伸手的感觉。四指并拢,伸直或微屈,拇指与食指约65度角自然打开。如果要作出伸手指的动作,一定是一根手指,并且方向偏向上方,尤其不要指向别人。

3.抬臂过高。

正式场合动作应相对收敛些,加强语气的动作最好只用前臂,如果大臂抬得过高,就有张扬粗野之感。只要控制住大臂的活动,前臂的活动范围再大都不为过。初学者可以用一条有点呆板的规则控制自己——手远离身体出去时,肘就要收到靠近身体的地方。实践中,我常见一些女孩儿,采用一种很流行的姿势——双手合握于腹前。这个姿势对大臂的力度感要求较高。大臂过松,手腕就会弯曲,手背就会往前凸起;大臂过于用力,容易抬得太高,出现两肘向前翻,超过腹面的情况,甚至手也跟着往前,像怀抱着坛子。伸一只手出去时,如果不注意放松大臂,让留在腹前的手放下来,那手就会像机械臂一般悬在半空,又如刀鞘一般孤零零地等待着伸出去的手插回来。

4.背手。

背手发言有教训人之感,在任何与人交流的场合都应当慎用。大家应该能理解,不用多说。

5.双手齐挥。

双手同时动起来,要想做得优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除了情绪渲染需要作托举状或号召状之外,不要双手同时动。95年国际大专赛上林正疆的手势幅度很大,但即使是双手同时举出,也只有一只手在动。曾见一些辩手两手同时拿到半空打节拍,实在是很不可取。

求职信常犯错误

撰写求职信常犯错误

自荐信常犯的错误

《直销》小组长常犯错误

计算机基础常犯错误

直销员常犯的错误

撰写求职信常犯的错误

店长常犯的工作错误

中考作文常犯的错误

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

《新辩手常犯错误.doc》
新辩手常犯错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