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2020-03-02 00:14: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国家领导在《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外教育都要抓得紧,一点放松不得。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前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它表明了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时效性。

二. 课题的界定

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地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 1

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此外,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德育实效偏低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当,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三. 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相关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所采集的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的敏感问题区域,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此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实际性较强的具体指导方案,目前还属于待研究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此也有所

涉及,也有一定操作实验和方案,但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我们只可借鉴相关一些内容。我们的课题力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脚踏实地地作好研究工作,闯出一条德育工作新途径。为了课题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最后选定“素质教育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论文选”、“小学心理研究”并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我们在研究中汲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的基本目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开发学生的浅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是由时间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时间的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时间过程的两次飞跃。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体现了主体性、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观察、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正式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继续实践中,完善这种认识,最终寻求理想的育人效果。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主的经验背景而构建。它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主动接受建构意义,学生并不是由空白进入学习环境,当问题显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认知能力,形成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上述理论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它是我们在进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 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 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五. 研究对象与方法

方法:实施实效性研究具体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教师即是研究者,研究对象是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不设对比班,采用“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步骤。同时辅以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资料依据。

六.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 2011 年10 月—2012年3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4 月—2012 年 10 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11 月—2013 年 4 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 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 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八.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窦传国;

2、课题研究成员:樊丽丽,王玉龙。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德育

班主任德育实效性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学德育创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

《德育实效性研究实施方案.doc》
德育实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