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考课文文言文整理 教案

2020-03-03 19:45: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整理

2016年9月20号

高三(1)班

潘慧娥

1课时

一、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

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二、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五、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劝学》 文言知识整理

2016年9月20号

高三(1)班

潘慧娥 1课时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二、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三、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2016年9月22号

高三(1)班

潘慧娥

1课时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5.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 6.走:古义:跑;今义:行。

7.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 廷,在朝廷上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2.名词作动词

①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②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 ③ 赵王鼓瑟(鼓,弹奏)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③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 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代词“之”)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2016年9月22号

高三(1)班

潘慧娥

1课时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明:高明的地方)

4、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2016年9月23号

高三(1)班

潘慧娥

1课时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二)动词的活用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

2016年9月23号

高三(1)班

潘慧娥

1课时

一、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坐─座: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9.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二、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即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省略句: 沛公军霸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3.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4.介宾短语后置: 具告以事 长于臣 5.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2016年10月11号

高三(1)班

潘慧娥1课时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④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⑤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梳理

2016年10月11号

高三(1)班

潘慧娥1课时

1、重点词语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shuài):一律、一概 ②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 ③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冒着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判明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依附、亲近⑥始速祸焉

速:招致 ⑦洎牧以谗诛

洎(jì):到、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2、词类活用

①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②诸侯之所亡(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 ③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3、古今异义

①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 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③刺客不行(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②邯郸为郡(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 (2)状语后置句

③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④其势弱于秦(“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⑤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被动句

⑥洎牧以谗诛(表被动的标志词没有出现,应为“洎牧以谗(被)诛”,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常考文言文

高职英语1课文翻译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九年级上文言文课文说明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高职考课文文言文整理 教案.doc》
高职考课文文言文整理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