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2020-03-03 22:34: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突出的意义、地位、作用,已被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构成要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专章中开宗明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文化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中的位臵,日益显现,与时俱进。在许多国家,文化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十多年前,意大利的文化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20%左右。英国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近两倍于经济增长率,年产值达到600亿英磅,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是我们都知道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曾经叫得很响。但现在,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也已超过了它的汽车工业产值。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四分之一是文化企业,2000年文化产业出口创汇达到72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而我国则相对显得总量小,规模不大。如,2000年我国出版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加电子出版物的总销售收入为1138亿元人民币,而德国贝塔斯曼一家出版公司的年营业额就达300多亿马克(折合人民币1110亿元)。这大约可以说明,文化事业的强弱,文化产业的强弱,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力的强弱。

在文化产业相对起步较晚的国内,也有成功的例证。中国最具魅力城市排名,上海综合因素多,优势明显,理所当然为第一,而紧随其后、高于广州的是深圳。除了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20年开放的经济实力、不安现状的进取精神等等条件外,一举把“文化沙漠”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以全国售书总量第三的文化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长沙的“工业经济”并不发达,工业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昆明、西安、长春等城市,可“经济洼地”的长沙由于全力打造“文化高地”,由于文化产业的带动,长沙的国内生产总值便逐年上升,相继超越了这些城市。连续六年,长沙文化产业保持了15%

1以上的增长速度,文化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多达58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

看待文化,若仅仅着眼于文化产业,着眼于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目光未免太狭窄了些。文化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品位。搞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城市综合因素的竞争。看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品位,看它的人文环境,看它的文化。现在各地都在加大发展力度,城市都很漂亮。倘若硬件相当,那么软件决定胜负,城市最终以文化比高低、论输赢。

二、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现状

现在的苏州呈现着三种文化形态:传统的吴文化,外来人口带来的区域文化,以及欧美日兼有的外来文化,多元文化交融互动。文化已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1家进驻苏州建立了180多家企业。台湾也有118家企业落户苏州。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在苏州流派纷呈。评弹、昆曲、苏剧被喻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评弹是用苏州方言表演的说唱艺术,已在江、浙、沪流传了300余年。苏州的工艺美术闻名中外,苏绣与湘、蜀、粤绣同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绣”;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刻齐名,世称“南桃北杨”;苏州的缂丝、雕塑、宋锦、玉石和红木雕刻等,各有千秋,巧夺天工;苏州以园林著称,1997年和2000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个古典园林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城市挂有9块世界文化遗产的牌子举世罕见。这里文化历史遗存处处,古城门,古园林,古街,古镇,粉墙黛瓦,庭院深深,古韵悠悠。

苏州利用文化遗存的优势,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一跃而为苏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比如,将古城、名镇、园林、胜迹、人文、工艺等制作成书刊年画、影视光盘等外宣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文化建设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发

展的后劲。

苏州也是一座经济发达、高度开放的现代城市。仅去年,人均GDP就达3200美元,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还吸纳了20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这里已成为全国瞩目的一块热土。苏州是丰厚而多元的,走进苏州,每一个人都会有共同的体验与感受:这里幽静与繁华共存,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

多年来,苏州特别注意处理好保护古城风貌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对全面保护苏州古城作出过重要批示。国务院在关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和优秀文化遗产。根据这个精神,苏州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对古城分期分批进行保护性改造和综合整治。同时,在古城西面建设总体规划53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在古城东面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总体规划70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带状城市格局,为古城保护和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理念:静止的保护只能使古城变成一个没有生气的“木乃伊”,只有在发展和振兴中保护,才能使古城成为一个繁荣的活“化石”。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一期投资2.4亿元综合整治观前地区。观东,集中保留和修缮了民国以来有价值的建筑;观中,以玄妙观正山门为中心,周边形成了完全保持传统风格的道教文化区;观西则以精品店为主,洋溢着现代化气息。随后完成的二期改造工程,使吃、住、行、游、购、乐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碧凤坊美食街和太监弄美食街连成一片,临河的“苏州人家”旅馆让外地人体验地道的姑苏家居,新增辟的停车场、市民广场给游人带来了方便和休憩的空间……整治后的观前街人气兴旺,更加繁荣。数百个中外商家毗邻而设,商品种类丰富,消费层次鲜明。老字号风光依然,新商家大批涌入,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也纷纷前来抢滩。管理部门统计,改造后,观前街日常人流量近1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

时竟达35万。这里的营业额以25%的增幅快速增长。整治后的观前街,激活了古城的中心商贸旅游区。

从1994年起,中国与新加坡共同投入79亿元资金进行苏州工业园区基础建设,使这块原先水塘片片、阡陌纵横的水乡变成了一个国际资本的投资热土和居住者的乐园。在古城西侧,苏州新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区也显现出勃勃生机。狮子山麓的苏州乐园一改苏州旅游项目的传统特色,以其现代感和参与性成为苏州旅游的新亮点。苏州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显现了苏州人开放的世界性眼光。新城的建筑也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淡雅和谐,在空间处理和建筑材料上与传统风格相呼应,新城区与古城的内在神韵得以贯通。

三、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各地区都在思考、制定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更新观念,把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心,各地都在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只有经济一种手段,还需要逆向、发散思维,反弹琵琶,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就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等活动中。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技术及伦理道德即文化的支撑。大到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与管理、名牌产品的创立,都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综合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

其次,遵循正确的原则、方针,促进区域经济和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一是并重与同步原则:经济与文化是每一个区域发展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建设双翼齐飞。在具体发展规划中,要坚持同步原则,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二是系统与战略原则:一个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配合,协调一致。三是继承与创新原则: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成过硬的名牌项目、产品和产业,防止简单机械照搬和复古倾向。

第三,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富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挖掘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形成产业特色为指导,以

一、

二、三产业为依托,以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为内容,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各方面要求的结果。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规范文化市场、平衡产业结构、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宏观管理机构要更多地体现综合性的大文化的管理机制和领导方式,为改变文化产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小而散的状况创造体制条件;并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加强文化综合部门与经济综合部门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以实施科学高效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形成统一高效的信息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为实现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与思考

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苏州城市

县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就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doc》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