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

2020-03-02 06:11: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5、《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 王凤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语境理解“生死攸关”“诠释”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情感的熏陶。 【拓展读写】

1.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描写一个运动场景 【资料补充】

1.汶川大地震的简单介绍

2.谭千秋老师的材料简介:谭千秋老师是特级教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师德高尚。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弯腰捡起来,怕的是学生在玩耍的时候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少读五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理解。

2.自学生字词,要求能够用合理的方法记住。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播放地震的课件)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此次地震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然后,重点听写“洗漱、深凹、诠释”。 2.检查课文朗读

(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检查课文朗读,反馈读书情况。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的组加分奖励。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全班强调)

【设计意图】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而应舍得用时间、下功夫、想办法去训练培养。 3.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如果学生交流的不是很简洁,老师给予方法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4.通过读书,谭千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一心只为学生着想

三、精品细读,深刻感悟

1.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谭千秋老师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一心只为学生着想的老师?画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了解可以抓住重点语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真面描写和他人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品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到展台上进行交流,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以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老师则在一旁点拨。)

预设重点段:

(一)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处理方式如下:

①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预设学生会抓住“即将坍塌”体会当时的情势十分危急,抓住“立即、拉、撑、护”感受到谭老师在危险面前一心只是想到要保护自己的学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的高尚品质。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将“撑”换成“支”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撑”的姿势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从而感受谭老师高大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确。学生通过练读、同桌读、齐读等形式读好这个句子。

③ 学习表达方法:正面描写(板书)。

(二)预设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语:

①预设学生会抓住“飞身扑到、生死攸关”这些词体会到当时形势十分危急,谭老师完全没有过多的考虑,一心只为学生着想的高贵品质。会抓住“眼含热泪”这个词语体会到人们被谭老师的高尚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带着对谭老师的无比敬爱之情读好这几个句子。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话语。

③学习表达方法:像这样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语表现谭老师的高尚品格的写法,叫做侧面烘托。(板书)

4.补充资料:谭千秋老师是特级教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师德高尚。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弯腰捡起来,怕的是学生在玩耍的时候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师生合作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以读代讲。

5.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个姿势让人们感动,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教师小结: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它写满了大爱、写满了责任、写满了人们的感动!它,已经成为人们对谭老师一种永恒的回忆!(师生齐读这个句子。)

四、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背喜欢的段落。

2.搜集在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诠释、洗漱、废墟

生死攸关、血肉模糊、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腾空而起

【设计意图:第一组是生词中容易出错的,第二组是文中的四字词语,重在引导学生积累】

2.同桌对批,集中纠错。

预设“攸”容易掉中间的“竖”;“漱”右边的“欠”容易写成反文;“腾”的最后是个“马”,容易与“滕”混淆。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配乐,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诵背喜欢的段落。

二、进一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将以前学过的《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两篇写人的文章与本文对比阅读,看看《最后的姿势》和那些文章在表达上除了侧面烘托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可以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场景和环境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读一读。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学生交流从中读出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场景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用波浪线画出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地挖掘废墟,人们不同表现的语句,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方法迁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侧面烘托这一写作方法的作用】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亲情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预习《船长》,完成预习卡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无私大爱

正面描写

恪尽职守

侧面烘托 场景渲染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 风

最后的姿势2

《6.最后的姿势.doc》
6.最后的姿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