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姿势读后感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是我国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故事。其中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令人感动。

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正认真地听他讲课。忽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一下子反映过来,是地震!他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别拿走!快……”同学们都赶紧跑到操场去了。可就在楼房即将坍塌的那一刻,他看见有四个同学逃不出去了,此刻,他并没有逃生,而是组织学生躲在课桌底下,自己却双手撑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学生。当消防员抬出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谭老师已经被砸得血肉模糊,但四个学生还活着!

谭老师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出谭老师与学生们“血浓于水”的感情,也体现出他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还时刻惦记着学生的崇高精神,在无情的灾难和笨重的水泥板面前,他像一座山一样,保护了无辜的学生,自己却倒下了。。。。。。

谭老师去世了,同学们再看不见讲台上那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了,也永远不会听到那个绘声绘色的声音了。而他身体趴在桌子上,死死地保护住学生的样子,却成为了他最后的姿势。他用这个姿势向人们诠释了一位教师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这个崇高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这也让我们知道,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不能摧毁我们的意志;废墟可以埋藏我们的身躯,但埋藏不了人间大爱!

推荐第2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一)

昨天上午,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这次的地震来的要比唐山大地震还要大。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在五月十二日,谭老师早早地就起床来到学校上班。下午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忽然课桌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叫学生往外跑。可是时间太短,有四位同学出不去了。谭千秋老师立即把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并把自己的双臂张开,趴在桌子上,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位同学。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地震时,谭老师最有可能离开教室,可他不忘学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救自己的学生。谭千秋老师在学生眼里是非常合适,优秀的一名教师。谭老师上课的内容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再也见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撒谎那个再也见不到他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是的灵魂。我们要永远记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谭千秋老师。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谭千秋老师具有一种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他这种最后的姿势定格在永恒的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二)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最后的姿势中的一位老师,他姓谭名千秋。在一次地震中为了保护四名同学他牺牲了,那时他才51岁。那天,他像入学一样上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正当他讲得起劲,忽然整栋楼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在那几秒中有四位同学没有来得及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下,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们。

楼房变成了废墟。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找到了谭老师和四位同学,四位同学安然无恙,可谭老师却永远停止了呼吸。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如果有人问我长大了想当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一名老师,做一个像谭老师一样忠于职守,舍已为人好老师。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三)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

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 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推荐第3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刚领完新书回来,闲着没事干,便拿出新语文书翻了起来。

突然,一个特别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最后的姿势》。

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他是一位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老师。当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学生都逃出了教室,但在那短暂的几秒钟内,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同学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时,探前期欧老师便用他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还。

当我读到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一位老师说的话时,我的心灵被震颤了。我不由自主的对这位普通的老师充满了敬意。我想象中的谭老师是这样的:身着普通的衬衣裤子,戴着一副眼镜,认真的在批改作业。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却救了四位同学的宝贵生命。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谭老师一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他这种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第4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总评: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果你写好文章后能再检查一篇,修改读不通之处,那文章的水平会更上一层楼的。加油哦!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第一次读完《最后的姿势》,我有点似懂非懂。当读完第二次后,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是什么意思,这种形容不恰当。】

灾难从天而降,教学楼瞬间坍塌,成了废墟,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了!而这时的谭老师却及时地张开双臂,护住了四名学生。他用身躯做起生命的桥梁,用生命诠释了一名教师的伟大。“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人,感动了所有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最后的姿势已深深地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句子像被谁切断了,不完整。写好作文后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不通的地方。不要怕麻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学会自己修改每句话。】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千秋就是这样向全世界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 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

学习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

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老师讲课了。“轰隆隆!”地震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

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近的。想象一下,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学生们死;二是一群学生跑出去,自己死。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据我所知,他有个小女儿,难道他忍心抛弃可爱的小女儿吗?不!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其中,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为让人感动。 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他讲得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在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课。突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他离门口最近,最容易逃生,但他没有那么做,大喊“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一个接一接个地跑了出去,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同学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让同学们钻到课桌底下,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一块水泥板,大家都惊呆了,谭老师的头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还死死地撑着,同学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

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深情,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面对倒下的水泥板,毫不退缩,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推荐第5篇:最后的姿势课文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课文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课文读后感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最后的姿势课文读后感。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普通老师,在5月12日大地震来时,拯救了四位同学的生命而因此牺牲了。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5月12日这天下午,谭老师正在教室了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祖国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楼房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同学们立刻往操场跑去。

可是,有四位同学没冲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自己在桌子上面,双手撑在上面,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

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了谭老师头身凹下去,还是做着原来的动作,下面的四位学生都还活着,在场人员全都感动了。

学完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谭老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了四位学生的生命,他也许在新了想着:学生的未来很广阔,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绝不可以死去。我们大家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课文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6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3分钟)

1.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 师板书课题(提醒:“姿”女字一横要长一点。)生书空,读课题。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

过渡: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

一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 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目标是读准字音)

自我评价: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1颗星。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出示:

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震撼 誓死护卫 诠 释 师德灵魂 读正确了,很好!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 正音:坍(tān)塌 生死攸(yōu)关

二读课文,理清脉胳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 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家课文读得更好。 1.指名读。

(1)第一段: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齐读第一段。

过渡: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2)第二段:谁来读一读第二段!

①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提示: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 ②再指名读。

点评: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 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

(3)第三段:比较长,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8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

据情况正音:

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第四段:

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齐读最后一小节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4 分钟)

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 谭老师 老师 学生 救援人员 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

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小结: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么或怎么样。

4.质疑: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20分钟)

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

1.出示:震撼 誓死护卫 诠释 师德灵魂 ①谁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震撼什么意思。谁能读出来。

为什么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呢?

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一齐读)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说誓死守卫的样子,也可以说是伟大的灵魂)

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

④质疑: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如果刘备来到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2.出示: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①指名读。

②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谭老师充满阳光的一面以及学生对谭老师的怀念)

③一齐读。

3.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①指名读后问: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学生自由说。

2、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

3、交流:

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字”、“标点”、“句式”、“情境”„„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危急感。)

指导朗读。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4.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

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教师引读第5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教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句。

5.齐读课文4-7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板书:读出场面

6.观看视频。说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词语组块,尝试让学生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力求丰富学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

从常规教学来说,识字学词、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识字学词虽说占据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接近母语的最佳形式。这节课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角度新颖、思想独特、内容厚重,应该说让本课增色不少。但回头反思,这也是建立在牺牲学生读书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文本各有不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第一课究竟教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

整节课,应该说版块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想底线是正确流利。也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当学生带着准备,高起点地走进课堂,预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充满生命的张力。

【板书】

6.最 后 的 姿 势 读出问题 读出语气 读出思路 读出场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推荐第7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山西阳城第二小学 孙素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舍身救生的爱生情。

2.能够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舍身救生的爱生情。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直入文本中心

1.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走进第二单元,我们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在导读课上,我们学到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方法是什么?(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感受人物品质;抓环境、他人评价等侧面描写,丰满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运用这种这种方法走进课文《最后的姿势》,来感受谭千秋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情。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谭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课文哪个段落高度赞颂了谭老师?用▲标注,默读后你认为哪个词语或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崇高的师德灵魂。(学生汇报。) 师小结: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精读感悟,品读人物精神

1.这是一篇1人一事的记叙文,课文四部分紧紧围绕谭老师来写。你认为最能体现谭老师英雄壮举的段落是哪些?(

二、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主人公的?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要求抓住细节描写品读课文。

2.学生自由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

二、三部分,用“——”划出正面描写的句子,用“

”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用“.”标出关键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用

一、两个词在旁边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仔细品读课文,在旁边写上批注 (2)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大胆交流,相互倾听,补充批注。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预设一:(语言描写)

(1)“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课件出示)

A.一个小组读,交流感受。

B.点拨: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两个感叹号、两个“快”字,喊出了他当时心中的急切。是呀,时间就是生命,现在他们是在和地震抢时间。可见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虽然情况紧急,却做到了临危不乱。

C.带着这种感受一齐来读,读出急切,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预设二:(动作描写)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一组谈感受,读句子。

B.点拨:“拉”“护”容易理解,“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这样就能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他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真是“大爱无私”呀!

C.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预设三:四处环境及场景描写

A.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景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组同学汇报交流。(课件出示词句)

B.小结: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在正面突出人物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生硬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C.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 预设四:侧面描写(课件出示相关词句) A.学生抓重点词语,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B.点拨:谭老师这种坚守工作岗位、誓死护卫学生的做法就是恪尽职守,这就是坚持、坚强、坚韧。他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恪尽职守!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临危不惧!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C.文章引用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D.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坚定、带着这份崇敬分角色读。 4.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汇报。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

A.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 B.让我们再次记住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再次齐读)

5.大灾有大爱,危难见真情。因而人们赞颂他:(引读最后一句) 6.看板书总结,回归主题。

小结:谭老师一心为生,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大爱,这就是人间真情!一份崇高的、无与伦比的爱生情!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

1.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还有许多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回忆那些熟悉的身影。 (播放视频《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并作简单介绍。)

2.希望同学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人,课后可以多去了解一下抗震救灾中更多的感人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他们撒下的这一份份人间真情能感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为更多人的前行增加动力和勇气。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做爱的使者,播撒人间真情吧!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精 雄

恪尽职守

舍己救生

爱 与 责

推荐第8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用生命定格的——指板书:最后的姿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导读——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整体,多鼓励、赞赏学生..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推荐第9篇:最后的姿势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汶川地震,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看到这个时间,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相关图片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3、板书:最后的姿势

4、齐读课题。

二、读顺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三、品读姿势,丰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指生朗读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课件二)出示

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谈一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5)(课件)地震发生视频。

(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呢?请同学们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②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这种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做的?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生自由朗读,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着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板:爱与责任)

指生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让我们带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再次深情朗读这一句。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 师: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让我们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有那么多教师,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七、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推荐第10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十二小节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出示)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a.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b.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你真会读书。)

重点词:拉(“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拉”动作如此迅速,谭老师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b.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2、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师: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面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灾难突如其来,情况危急。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从“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小结: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在正面突出人物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生硬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注意这方面技巧练习。(齐读相关语句)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过渡:时间在一分分流逝,一次次的山崩地裂之后,留下的是死一般的沉寂。美丽的校园已成为一片废墟,只留下一只求生的手在在无声地呼喊。(出示图片)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我们来读读第8---10小节,悲伤中你更读出了什么?

1、(出示救援人员的话)“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砖块、水泥板砸下来,即使在最后一刻,谭老师还是趴在桌子上,用生命护卫着学生。这就是恪尽职守,这就是坚持、坚强、坚韧。) (2)谭老师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恪尽职守!带着这份感动读。

2、(出示学生的话)“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1)你读懂了哪些词?(“飞身”“扑”:大灾来临时,谭老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2)谭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临危不惧!带着这份坚定读。

3、(出示老师的话)“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这一刻,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2)老师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带着这份崇敬读。

4、人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谭老师张开的双臂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坚强、勇敢、责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5、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

4、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5、总结

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请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普通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爱与责任

第11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左权县桐峪中心学校赵红萍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这一课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事迹故事----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了解的当时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

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过程】

一、激起回忆,引入情境。

1.播放5.12地震图片,配乐解说: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一天,是大地在咆哮怒吼;这一天,黄莺不再啼唱,花儿不再微笑;这一天,巨大的悲怆覆盖了心脏;无数的生命接受着死神的考验,有些人苦苦坚持等待着冲破黑暗,也有些人已悄然沉睡。

人是如此渺小,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灾难面前,不言放弃,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曲不朽的颂歌。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地方——四川汶川;

也正是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汶川老师,他的名字就是——谭千秋!(板书: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生平事迹。

二、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请你读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好好读一读。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2、谭老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姿势?再读读课文的

4、

5、6小节。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这意味着什么?教学楼坍塌会有怎样的后果?

4、而此时还有四位学生在教室里冲不出去,其实谭老师本来已指挥学生由四楼的教室跑到了三楼的走廊,刚他听到还有四位学生还在教室时,又由三楼跑到了教室,就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他怎么做的?品味“立即”、“拉”、“撑”、“护”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5、如果没有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联系第7小节)

6、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他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7、生字“凹”的字义和书写笔顺

8、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

9、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10、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理解“生死攸关”)

获救的学生说——(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引读: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生:让他永生难忘!) 让所有的人永远难忘。

11、千说万说,在救援人员、同学和老师和我们心中,他就是一个 ()、() 的老师。

12、你觉得这三个人的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侧面描写)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1、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爱女儿、工作尽责、大公无私、临危不惧、亲切和善„„)

四、总结全文

1、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生死攸关之际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这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姿势,这姿势是挽救四个学生的姿势,这姿势是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崇高品质,是以学生安危为重、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

质„„)

2、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什么叫“诠释”, 生死攸关之际对谭老师来说 “爱与责任” 是什么?

3、这样的老师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最后的姿势已成为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你怎样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的?

4、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场自然灾难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事迹,谁来谈谈你所了解的动人事迹?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设计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时目标。

第12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 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第13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集锦(推荐)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集锦

总评: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果你写好文章后能再检查一篇,修改读不通之处,那文章的水平会更上一层楼的。加油哦!期待你更好的作品。第一次读完《最后的姿势》,我有点似懂非懂。当读完第二次后,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是什么意思,这种形容不恰当。】灾难从天而降,教学楼瞬间坍塌,成了废墟,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了!而这时的谭老师却及时地张开双臂,护住了四名学生。他用身躯做起生命的桥梁,用生命诠释了一名教师的伟大。“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人,感动了所有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最后的姿势已深深地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句子像被谁切断了,不完整。写好作文后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不通的地方。不要怕麻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学会自己修改每句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千秋就是这样向全世界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学习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老师讲课了。“轰隆隆!”地震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近的。想象一下,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学生们死;二是一群学生跑出去,自己死。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据我所知,他有个小女儿,难道他忍心抛弃可爱的小女儿吗?不!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其中,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为让人感动。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他讲得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在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课。突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他离门口最近,最容易逃生,但他没有那么做,大喊“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一个接一接个地跑了出去,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同学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让同学们钻到课桌底下,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一块水泥板,大家都惊呆了,谭老师的头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还死死地撑着,同学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

总评: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果你写好文章后能再检查一篇,修改读不通之处,那文章的水平会更上一层楼的。加油哦!期待你更好的作品。第一次读完《最后的姿势》,我有点似懂非懂。当读完第二次后,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嘴里掠过一丝又凉又冰的感觉”是什么意思,这种形容不恰当。】灾难从天而降,教学楼瞬间坍塌,成了废墟,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了!而这时的谭老师却及时地张开双臂,护住了四名学生。他用身躯做起生命的桥梁,用生命诠释了一名教师的伟大。“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人,感动了所有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最后的姿势已深深地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句子像被谁切断了,不完整。写好作文后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不通的地方。不要怕麻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学会自己修改每句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千秋就是这样向全世界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学习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老师讲课了。“轰隆隆!”地震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近的。想象一下,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学生们死;二是一群学生跑出去,自己死。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据我所知,他有个小女儿,难道他忍心抛弃可爱的小女儿吗?不!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其中,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最为让人感动。那天下午,他正在为同学们讲课,这堂课他讲得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同学们在认真地听着他的讲课。突然,课桌、楼房,一切都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他离门口最近,最容易逃生,但他没有那么做,大喊“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一个接一接个地跑了出去,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同学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让同学们钻到课桌底下,谭老师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把同学护在了课桌底下。当救援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一块水泥板,大家都惊呆了,谭老师的头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还死死地撑着,同学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

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深情,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面对倒下的水泥板,毫不退缩,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老师做到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第14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今年刚添加的一篇新课文,写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二、说学情。

汶川大地震时,学生们都从新闻报纸等传媒中知道了这一事件,但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这样的目标:在学习了本课9个生字和两个二类字,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地震中谭老师以生命保护学生的无私的伟大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通过PPT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

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3)合作探究法

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PPT图片导入,再让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让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四)、课题引领,再读课文。

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题目学生自己往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由于学生最有效的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五)、深入课文,理清脉胳

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根据时间顺序理清层次。

(六)、总结

谭老师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却用他特殊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师德与责任,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希望我们能秉承这份爱,让爱的鲜花开满大地。

七、说作业设计。

因为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的美文,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八、说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平凡 谭千秋

伟大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一个提炼,简洁明了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再回顾板书,巩固理解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在。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东张小学

第15篇:最后的姿势 风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完成《补》P17第1题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这是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第3小节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把思绪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引读——这堂课上„„

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1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师:引读“忽然,课桌„„

2、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临危不惧 先人后己)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叙事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这句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舍己救人 大爱无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齐读最后一小节。

3、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师: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面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请在文中2——7小节找一找。

2 交流(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说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师: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6)在这巨大的灾难中,谭老师为了四个学生牺牲了自己。引读最后一节。

三、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3、出示,引读三句话

4、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5、千说万说,在人们的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6、引读最后一节

四、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引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在学生眼里,——。然而,——。张开双臂——。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b\\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此,人们赞颂他——(出示)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诵读教育时报记者 刘肖的《千秋之爱——我该想到》,进一步感悟。

2、为谭千秋老师写颁奖词。

3、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

语文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普通 谭千秋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

4 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封海燕 2016-9-10 5

第16篇:最后的姿势2

小学语文 最后的姿势

泰兴市分界小学 李冬美

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创设情境,感受中华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能让学生很快很快地进入课堂,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 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平常”“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部摇晃起来 地震 ) 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里的三个!表达了什么?(情况的危急,起到强行力的冲击感情的作用。)

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在危急时刻;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廾,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有,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正尘埃腾空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水形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帅? (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帅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你真会读书。)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扩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8、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1)学生各抒己见。

(2)(出示图片)老师这儿有一张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的内容吗? (3)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天灾无情人有情,这四个孩子足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9、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 (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多么伟大的谭老师呀,为了学生,他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让我们把对谭老师的敬佩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再现那感人的一幕。

学生: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黑色的文字,要能反映情况的危急;女生读红色部分,再现谭老师的英雄行为。) 【设计意图: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

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课文描写的这一幕是感人的,但老师觉得他还不能充分表现谭老师的伟大。老师找到了当时的一则新闻报道,摘录了其中的两段话,

(出示)刘丽红和另外3个同学在一阵天旋地转中,感到整个地面都要翻滚过去,屋顶和墙壁山崩地裂般地倒塌下来,她们按照谭老师的吩咐蹲趴在地,惊魂失魄地大声尖叫着,被埋在了废墟中。谭千秋拼尽力气叮嘱她们:“别怕,老师保护你们。”

下午3时左右,第一次余震袭来,继续砸落的顶棚石板再次压向谭千秋,他痛苦地大叫一声,呻吟着死死抓住桌子趴在桌面上。刘丽红等4人缩在被砸断了桌腿、倾斜下压的桌子下一动不敢动。每一次几秒钟的寂静间歇,谭千秋都会发出微弱却清晰的鼓励:“挺——住!一定要„„勇敢„„坚持等到救援„„”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段话介绍了什么内容?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注意指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当我从网上搜寻到这两段资料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谭老师在身受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依然想到的是孩子们,怎能不令人感动?这一段内容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更能突出谭老师的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

3、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为了学生,生命垂危的他还不忘给失魂落魄的学生精神的鼓励:为了学生,他永远告别了亲人和朋友,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

他的行为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引读: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救援人员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课文和补充内容的增加,已能充分突出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所以获救的学生、老师、救援人员的回忆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只需要感情朗读,表达人们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7、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同学们,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 (爱 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爰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四、播放视频,拓展写话

师:2008年6月2日,英雄谭千秋的骨灰回家了!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回到了他牵挂多年的家中。

被救的孩子和家长长跪在谭老师的遗像前,千言万语道不尽对谭老师的感激,许许多多不相识的人都来悼念谭老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总结,升华情感:

谭老师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告诉我们:(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师:谭老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隽刻在了四个学生的脑海里,隽刻在世人的心中,成为—座可歌可泣的英雄教师雕像,成为激励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英雄事迹,永远传颂下去。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 在被救的学生心目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在家长的心目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在我们的心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设计意图:总结是为了再次凸现人物形象,升华学生对谭老师的感动和敬佩的情感。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以加深感悟。】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我重点抓住让学生这些感悟;还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两段资料,这样一来,有血有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第17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二、说学情。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都从新闻报纸等传媒中知道了这一事件,但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过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

五、说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朗读法

六、说过程:

1、以读激情,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阅读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平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阅读感悟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另外,在教学期间,教师进行范读。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感情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一些关键句子上,采用了是引读,生接读的方法,并反复地进行朗读。这样的强化朗读,便使得学生不易遗忘。 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较多的有效的练习。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1)读的练习: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2)说的练习: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3)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五、说作业设计。

因为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的美文,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用演讲的方式诵读。另外,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想谭千秋老师这样的有着无私的大爱的人们,课后请同学搜集资料。读一读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事迹。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描写

无私大爱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一个提炼,简洁明了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再回顾板书,巩固理解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在。以及文章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第18篇:6.最后的姿势

5、《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 王凤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语境理解“生死攸关”“诠释”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4.体会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情感的熏陶。 【拓展读写】

1.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描写一个运动场景 【资料补充】

1.汶川大地震的简单介绍

2.谭千秋老师的材料简介:谭千秋老师是特级教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师德高尚。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弯腰捡起来,怕的是学生在玩耍的时候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少读五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理解。

2.自学生字词,要求能够用合理的方法记住。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播放地震的课件)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此次地震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然后,重点听写“洗漱、深凹、诠释”。 2.检查课文朗读

(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检查课文朗读,反馈读书情况。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的组加分奖励。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全班强调)

【设计意图】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而应舍得用时间、下功夫、想办法去训练培养。 3.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如果学生交流的不是很简洁,老师给予方法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4.通过读书,谭千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一心只为学生着想

三、精品细读,深刻感悟

1.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谭千秋老师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一心只为学生着想的老师?画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了解可以抓住重点语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真面描写和他人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品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到展台上进行交流,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以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老师则在一旁点拨。)

预设重点段:

(一)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处理方式如下:

①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预设学生会抓住“即将坍塌”体会当时的情势十分危急,抓住“立即、拉、撑、护”感受到谭老师在危险面前一心只是想到要保护自己的学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的高尚品质。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将“撑”换成“支”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撑”的姿势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从而感受谭老师高大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确。学生通过练读、同桌读、齐读等形式读好这个句子。

③ 学习表达方法:正面描写(板书)。

(二)预设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语:

①预设学生会抓住“飞身扑到、生死攸关”这些词体会到当时形势十分危急,谭老师完全没有过多的考虑,一心只为学生着想的高贵品质。会抓住“眼含热泪”这个词语体会到人们被谭老师的高尚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带着对谭老师的无比敬爱之情读好这几个句子。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话语。

③学习表达方法:像这样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语表现谭老师的高尚品格的写法,叫做侧面烘托。(板书)

4.补充资料:谭千秋老师是特级教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师德高尚。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弯腰捡起来,怕的是学生在玩耍的时候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师生合作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以读代讲。

5.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个姿势让人们感动,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教师小结: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它写满了大爱、写满了责任、写满了人们的感动!它,已经成为人们对谭老师一种永恒的回忆!(师生齐读这个句子。)

四、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背喜欢的段落。

2.搜集在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诠释、洗漱、废墟

生死攸关、血肉模糊、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腾空而起

【设计意图:第一组是生词中容易出错的,第二组是文中的四字词语,重在引导学生积累】

2.同桌对批,集中纠错。

预设“攸”容易掉中间的“竖”;“漱”右边的“欠”容易写成反文;“腾”的最后是个“马”,容易与“滕”混淆。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配乐,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诵背喜欢的段落。

二、进一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将以前学过的《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两篇写人的文章与本文对比阅读,看看《最后的姿势》和那些文章在表达上除了侧面烘托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可以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场景和环境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读一读。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学生交流从中读出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场景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用波浪线画出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地挖掘废墟,人们不同表现的语句,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方法迁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侧面烘托这一写作方法的作用】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亲情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预习《船长》,完成预习卡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无私大爱

正面描写

恪尽职守

侧面烘托 场景渲染

第19篇: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师出示ppt)(百度搜索:)

http://www.daodoc.com/blog/static/36033384200841972631255/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图片并做简单的说明)(百度搜索:)

http://www.daodoc.com/blog/static/36033384200841972631255/

2、揭示课题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主人公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教师做谭千秋的简介。(百度搜索:)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1622.htm)

(二)初读课文 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谭老师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4.你怎样评价谭千秋老师? B、检查自读情况

1、生读生字、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纠错,全班齐读)师指导写凹(板演笔顺),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指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师用上本文的内容把这几个词语串连成一段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谭千秋姿势的语句。(分别让学生按照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

2、出示图片:最后的姿势 (生齐读) 百度搜索:

http://blog.gxjiaoyan.com/?action-model-name-enterinto-itemid-1805

3、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说。

B、师小结,PPT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齐读)

(四)课堂练习

1、出示思考:你怎样评价谭千秋老师?

谭千秋 是一位( )的父亲;是一位( )的老师; 是一位( )的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 我们深深地( )他;( )他。

2、师指导生根据课文相关内容完成思考题。(生齐读表现主人公品质的语句)

3、欣赏语段,师泛读生模仿读。(从谭老师的话中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机,时间的紧迫)生有感情地一起呼喊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回忆了当时汶川地震的情形,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位大公无私的老师,他就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谭千秋老师。

2、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段话)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词语

2、课后词语造句

第20篇: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

《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播放地震视频,配读

师: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

2.进入情境

师: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 (板书,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联系当时的环境,读出你的感情

3、质疑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呢?

生;谁做出的最后的姿势?

师;那你找到答案了吗?

生:嗯,是谭千秋老师

生:为什么这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他还会做其他的行为吧,为什么单独写他“最后的姿势” ?

师:你的提问很有价值,那你找出答案了吗?

生:没有

师:其他同学能替她回答吗?

生摇头

师:那咱们就带着我们的问题来学习新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先读词语,看准字形再读。(出示词语)

谭千秋 洗漱 废墟 震撼 凹地 感动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师:凹地的“凹”与“凸”注意区分,洗漱的“漱”注意右面的偏旁要注意

3、检查课文

(1)师:读了课文,咱们来分享一下吧?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生:谭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生:地震发生时,谭老师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四个学生

生:地震发生时,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思维学生,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2)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细节,感悟谭老师的一言一行

1、师:地震是一场灾难,它往往来得突然,令人们无法预料。自由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用“——”画出四处场景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2、师生交流

这些场景描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天气的描写预示着灾难的来临,表面的平静蕴含着不平静的发生。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感叹号一般用于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里也是这样吗?

生:不是,在这里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

师:嗯,看样子你掌握了好多的学习方法,以后大家要多学习。 三个感叹号显示着地震的发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震给人的感觉突如其来,瞬间大地上的生灵面临死亡的威胁。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震的危害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人早一秒离开现场就少一分危险。时间就是生命!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地震来得如此迅猛,像野兽摧毁一切,这是巨大的灾难。人类在地震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3、如果说场景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来临时令人窒息的气氛,那么课文中对谭老师言行的细节描写则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感动和敬仰。

4、从“课桌摇晃”到\"楼房倒塌\",这人间惨剧仅仅几秒钟。在这短短的几秒钟,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引读两处细节描写) 师生齐读: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生齐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灾难来的太突然,也来得太快了,快的让谭老师只留下了三句话和三个动作,从中你能读懂什么?你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生:我看到了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

生:我看到了谭老师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助学生 生: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老师

生:我感受到谭老师非常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6、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谭老师仅仅是通过言传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吗?

点名读 师生交流

生:谭老师不止讲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更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追求,以学生为重,以国家为重,这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

(二)、声音撞击,丰满人物形象

1、地震摧毁汶川东汽中学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当13日22点12分,人们从废墟中搬走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读一读课文第8-10自然段,那是怎样的情景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突出了他爱生如子的品质 生:可以看出他非常爱自己的事业

生:谭老师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这样的行为更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优秀品质。) (2)获救的学生说——

教师补白: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2)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

师:这里有一个词“生死攸关”,能联系课文内容,自己谈谈你的理解吗? 师生交流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生:我通过第一自然段,看出他非常爱自己的女儿

生:我还看出他非常勤劳

生:通过第11自然段,看出他的课堂一定非常有趣,学生一定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爱女儿、工作尽责、亲切和善,知识渊博,幽默风趣……)

(四)、情境渲染,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谭老师讲用对学生的爱,对职责的恪守,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命,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只有一岁半的女儿......通过映示字幕,设计情境,引领学生朗读:

(1)当他不满两岁的女儿拉着妈妈的手,哭喊着要自己的爸爸时,(引读 )“他的女儿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了,看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精神千秋”

(2)如今,校园里,教室里再也(引读)“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四、缅怀英雄,送谭老师一路好走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灾难中,谭老师走了,可他誓死保护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用爱与责任无私的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爱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与努力去回报他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加入到送别的队伍中.....教师朗诵送别材料(配乐《血染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熏陶中的心灵顿悟,情感体验中的充实和滋养,积淀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升华生命意识。此环节通过通过送别场景

的再现,音乐的渲染、声泪俱下的朗读、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感动中走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仰。)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地震中的故事,体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有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感人事迹。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最后姿势读后感.doc》
最后姿势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