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心得

2020-03-02 16:31: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做合规若烹小鲜

不知从何时开始,《道德经》就成了我的床头书了。此书仅五千字,称不上洋洋洒洒,也可谓包罗万象,寥寥不过数语,却无不深邃精辟。这部被称为世界哲学宝典的皇皇巨著,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今天,我不敢跟大家谈“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并不是能轻易的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我只能借用其一句话谈一下合规工作于诸君面前装一下深沉,貌昧地谈谈自己的感悟吧。《道德经》第60章,原文如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也请大家允许我在思想的原野上信马游缰一回吧。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做合规若烹小鲜”。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辛劳,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金融行业本身是个服务行业,我们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很强的金融知识储备,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入职天风证券以来,我看见周围同事都很努力的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各种努力的考证,期货从业、个股期权等等。个股期权业务在未来很可能会像融资融券业务一样,大家在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的发现这个业务实实在在的产生了很大的创收。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营业部同事都对这块知识很陌生,我们八一路营业部每天都下午都进行个股期权业务的培训,大家互相探讨。不管是老员工,还是新人,大家都很努力在一起学习。一次次激烈因知识探讨引起的争论刺激着我的内心,有感动,有钦佩。实实在在的ppt、笔记,测试题。在汗水中,我意识到这个公司的员工真的很勤奋。大家都意识到个股期权业务在未来很可能会像融资融券业务一样,大家在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的发现这个业务实实在在的产生了很大的创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的自己知识,勤奋踏实的学习知识,才能在未来新业务发展中分得一杯羹。

合规工作几乎要和所以部门打交道,勤奋必然是做合规工作最基本的素养。

大家知道,煎小鱼虽是极其普通的工作,却寓意深长。我们知道,处理一条大鱼并不困难,随便你怎么处理,都会做出一道大菜来,但小鱼本身价值已很小,如果处理不善,则小鱼除了一堆小刺以外什么都没有了

承担一个营业部的合规风控工作和烹调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应该在自然无为和与世无争中获得存在。这也是其“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自正,清静自化”思想的反映。也就是说,做合规工作,就像烹调一条小鱼,需按规律,按步骤来,既不能急,又不能乱动,一急就会失了分寸,一乱动就会搅得一塌糊涂。做合规工作,要保证营业部不会出现被重大合规问题,保障业务发展是在不触碰合规底线的条件下平稳有序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谦虚谨慎,严肃认真,应该以客观规律来工作,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业务的发展。当我们所以员工都拥有这样的心境,何愁合规问题?然而,做合规工作和治理一个国家相似,我比较欣赏《士兵突击》里中校袁朗的一句话:不尊重个体何来集体?只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风尚,又何愁企业不发展壮大呢?在此,我想说一点,我们合规的工作也是一样的。作为天风证券合规工作的一员,我深深的感受到不管是总部的工作人员还是营业部同事大家工作都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内修求外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互相团结,真诚的待人,在工作的初期,遇到不懂得地方,不管是总部的同事还说营业部的同事大家都耐心帮我,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真诚、平等。

以上就是这句话本身所含的道理,我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翻译和解释,不能算是感悟。提到悟,我想到了一句话,佛教中的: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老子也有“不出户,知天下”之言。由此而悟,“治大国若烹小鲜”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看问题,想事情,不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还要由此及彼,以近见远,以小见大,要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不可孤立地片面看问题。比如说,三国时的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政治清明,军事过硬,官廉民朴,上下一心,治理这么好为什么最先灭亡?其实这里有一个历史规律在里面,正如易中天先生说的这是一个历史走向的问题。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个历史走向,而是如何由表及里,以小见大。 首先,我认为做合规工作需要技巧。

略懂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把握。火衰则菜乏味,火过盛则菜糊。《易经》中说,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火主气,而气与度相通。正所谓过犹不及,这个度的把握是关键。在合规日常工作中,不能心急,越是矫正问题,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即质地、质朴、朴实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孔子认为仁义是质;这里的文即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孔子认为礼乐是文。文与质要相互融合,配合恰当才行。能把握住这个度,也就接近于道了。

再说合规,大家都知道法律是治国的关键,“仁义礼智”是法律的基础,“法令刑罚”是政治的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礼教的方法,先用仁义说教,再示之以礼让,使人们去恶向善,使仁义不知不觉地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儒家看到这种情况,于是说:治理国家不需要刑法。他们不明白对下面实施法治,仁义礼让才会在上面形成。实施法治,是为了扬善抑恶,禁绝淫邪,以法治国。法家的商鞅的韩非等人看到这种情况,于是说:治理国家无须以仁义为本,只要推行法治即可。结果因为只有刑法而没有仁义,人民产生怨恨,愤怒由此产生;有仁义而无刑法,人民就会轻慢,邪恶就会随之产生。以仁义为根本,靠法令来实现,双管齐下,二者并重,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

再谈谈咸淡,弘一法师有一句话: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的确,不同人有不同的味,四川吃辣咸,上海吃淡甜,东北嚼大蒜,山东吃海鲜……众口难调。合规工作亦如此,合规工作的实施要因时制宜。我们看一下美名广传的夏商周的风尚我制度就明白了。夏人推崇忠,忠的弊端是古朴粗野,纠正这种弊端的最好方法是敬,殷人改忠为敬,其流弊是迷信鬼神,匡正这种流弊的最好方法是提倡文治,周人改敬为文,其流弊是浮华轻薄,于是又提倡忠以纠其弊。夏商周这样因循反复,走了一个循环的圆圈,因时制宜,救弊补偏,这就是三代的为政之道。

说完了奴隶制的夏商周,我们在看一下封建社会的秦汉两代。秦朝之败在于刑罚太苛,刘邦入关中,尽除秦法,只与百姓约法三章,以宽刑去补救,以柔克刚,故而民心所向;而项羽则施之以严刑,轼怀王,诛子婴,坑杀秦朝投降将士二十万,足令天下人心寒。汉末的文治失败在于太宽松,袁绍却以宽松去救弊,所以不得要领;曹操以强硬的手法纠正,以刚制柔,得以成功。这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刑罚的使用,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也说治理初建的国家要用轻典,治理*的国家要用重典,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中典。刑法的宽严要视社会的治乱情况而定。刚硬而易断,柔软而能全,刚柔相济,方可善始善终。 再看一下如今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治国,宽严结合,德刑并重,双管齐下。不但因时制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反映;而且还因地制宜,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典范。

大家再想一想弘一法师的话,佛法,何其深也!道,何其玄也!苏东坡一生兼习道儒法三家,他认为这三大家是统一的。看来,的确如此。 光有咸淡之味不可谓之佳肴,一道好菜当色香味俱全才行。我们知道治理国家非英雄莫能为?曹操和刘备有一个著名的渚酒论英雄。何为英雄,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认为英雄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别小看这一道菜,我说一下我的理解大家就觉得不简单了呀。聪明出众,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这是衡量英雄的大体标准。聪明,是英才的特长,但如果没有雄才的胆力,其主张就不能推行;胆力,是雄才是特才,但如果没有英才的智能,事业也不能成功。其智能谋划于事先,但却不能先把握行动的契机,这种人只可以坐而论道,而不能实施计划;其智能能谋划于事先,也能把握行动的契机,但是没有实施计划的勇气,这种人只能处理平常事物,不能应付突发事故;力气过人,但没有行动的勇气,这种人只能出力气,不能充当开路先锋;力气过人,也有行动的勇气,这种人可以充当开路先锋,但不能担任将帅。能谋划在先,明察在后,行动果断,就可以称之为英才,姜尚、张良、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气力过人,勇气十足,智能足以预见事变,就可以称之为雄才,韩信、卫青、周公瑾就是这样的人;一人同时具备英才和雄才的特长,就能够主宰天下,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才是英雄。 想要色香味俱全,少不了油盐酱醋。然而,盐、糖、味精,不易辨别,酱、醋、黄酒容易混淆。一旦用错,很可能使一道菜报废掉,所以对于不同的菜,使用何种佐料,各用多少,是厨师必备的技能。

就治国而言,以知人善任为关键。而知人又谈何容易呀。孔子说:知人比知天还难。俗语说: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社会中有好多似是而非的现象。比如说,轻易许诺的人给人的印象颇为爽快,其实这种人少有信用;什么都要干的人好像多才多艺,其实没有真才实学;急功近利的人似乎很有干劲,可是这种人的热情不会长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很精明,实际上只能添麻烦;动不动就答应给人好处的人好像乐善好施,但常常自食其言;当面百依百顺的人好貌似忠诚,实际上大都阳奉阴违之辈。我这样说大家也许我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其实不然,也有好多似非而是的现象,大智若愚,忠言逆耳,大政治家看视奸诈,博爱的人看视虚幻等等。或许你们认为这种观人方法过于细致,如果只做厨师,大可不必如此,但如果治理国家,即使是管理一个企业,这些不可不知。

知人虽难,但也并非不可知。厨师可以通过观尝闻等方法不区别油盐酱醋,知人也有诸多方法。《反经》上总结的就有“观诚”、“听气”、“察色”、“考志”、“测隐”、“揆德”等方法。在此,我仅举“观诚”一例,即通过实际行为考察其是否忠诚。例如:隐晦地提出的一些问题让他回答,考察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刁难问题,考察他的应变能力;与他暗中密谋,考察他是否忠实;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大问题,以考察他的品德;让他带着钱财到很远的地方办事,考察他是否廉洁;用女色拭探他,看他是否贞节;告诉他大难即将来临,考验他的勇气;让他喝醉酒,观察他的神态。等等。这样手段大家也许接受不了,可是如果,你是君子,又何必惧怕考察呢?其实人都有缺点,很少有人能通过这全部的考验。只要大节不坏,仍不失为君子。怀一德,有一技,皆可以使你有一用武之地。听说过陈平盗嫂这个典故吧,陈平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德行,可是却很有才能,也成了大汉第三任丞相。所以知人是前提,善用才是关键。

最后我要说的是大厨。五星级酒店里的大厨,不是颠锅撑勺的,而是观火品味的,他以无味之口来调合五味佳肴。《人物志》中说:“一官之任,是以一味调和五味;一国执政,是以无味调和五味。”所以臣下以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才能,国君则以善于用人为才能;臣下以善于进言为才能,国君则以善于听取意见为才能。臣下以能身体力行为才能;国君则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国君正是因为与众不同,才能驾驭所有的人。刘邦曾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通畅,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者是出类拔萃的精英,我善于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如果治国者不懂为政之道,那就会是另一种情形。事无巨细都亲自去做,就不会任用有才德的贤人,贤人就会因为受不到重用而厌弃国君,这样一来,不仅损害个人功名,而且危害国家大事。一次司马懿问诸葛亮派去的使者:“丞相近日所忙何事?”使者回答军中小到罚二十板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说:诸葛亮要死了!果然不出其言。在此,我们不妨把刘邦和项羽做个比较。大家都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事迹耳熟能详,大都赞他为真正的大英雄,而说刘邦只是一个无赖而已。的确如此,项羽的英雄气节刘邦难以望其项背。但若要做天下之主,项羽又是望尘莫及的。项羽虽然为人恭敬仁爱,廉洁好礼的人都缺投靠了他,可等到论功行赏、分封爵位时,他只看重爵位而不封赏功臣,有才能的人与他离心离得,谋士范增,大将钟离昧都因他的猜忌而离去。而刘邦虽然待人傲慢无礼,但却舍得封赏爵邑,有仁者之心,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结果大部分人都归附了他,其中就包括陈平和韩信。总而言之,国君的为政之要概括起来就是设立官制,分配职位;委任官吏,责督臣下;精通谋略,勤政不倦;宽容大度,笼络民心;忍辱负重,藏而不露。

好了,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还是说不完这个烹小鲜的感悟。以上所言,均属我个人的看法,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不同的厨师有不同的烹饪方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治国方略。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老子出关时说,我什么也不想说了。他是看多想多知多,可啥也不说呀。我今天却说了这么多,也就违背道了。希望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谢谢大家。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

《企业文化心得.doc》
企业文化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